要說近期最有意思的綜藝節目,就是《導演請指教》。
這不,節目首播後,藉助“芭比Castle”的互動,節目成功地繞瞭一圈,貢獻瞭很多尷尬的“名場”.
高級or故作高深?
”二手玫瑰梁龍"在搖滾圈可以算是“搖滾教母”瞭(我不知道她為什麼是教母,但她隻是導演圈的“新人”。大概是玩音樂自帶文藝細胞吧。梁龍改編《瘋狂外星人》文藝氣息濃厚:黑白,默片,異形.
每一個元素看似高級實則晦澀難懂,以至於在彈幕中不斷飄過:“我不太明白”“這是什麼/什麼意思?”
於是,這個節目迎來瞭第一個“尷尬場麵”:
十五分的短片還沒拍完就因為票數太低被叫停瞭。
觀眾、製片方、影評人最大的分歧也是從播齣開始齣現的。
專業攝影團隊毫不吝惜地展示瞭他們對這部無聲電影的熱愛。
對於大眾觀影團叫停這部電影,一些專業影評人甚至直接錶達瞭不滿甚至不屑。
聽聽他們怎麼說:
“ 當我看到大眾對異類的這個態度的時候,我就會覺得更加悲哀,也更加荒誕……”
“這個片子在播放的那一刻,以及不受到大眾喜歡的那一刻,它纔真正完成瞭。”
從這些專業電影攝影師的話裏,能聽齣一種優越感,隻是沒有指著鼻子說觀眾看不懂,低。
但是,觀眾的脾氣也很暴躁。暫且不說大部分觀眾也有同感。——看不懂。隻是麵對這種怪異的指責,就會有人反擊。
一些觀眾直言不諱: “有些老師的點評有點故作高深。”
火藥味頓時濃瞭起來,另一位專業影評人立刻跳齣來化身“李中科”,聲稱影評人並沒有故作高深,而是用自己的行業知識和經驗告訴觀眾電影的具體美,引導觀眾“從右入口進,從右齣口齣”。
p>所以,看不懂的時候不要輕易去評價,可以看一下影評再下結論。
這番“我是為瞭你好”的言論不但沒什麼人買賬,更是引得一位大哥祭齣金句: “就像去嚼甘蔗,要去吃人傢嚼過的,然後我再去嚼第二遍,那有意義嗎?”
換句話就是說, 你們這些所謂的“專傢”自認為高人一等,非要把自己的意見塞到彆人嘴裏,自稱要引導觀眾還不忘貶低觀眾審美,你不覺得膈應人嗎?
想來這位大哥也說齣來大多數觀眾的心聲: 一部好的作品,不一定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但至少要讓大多數人能夠共情,纔算比較成功。如果隻是導演或者所謂的專業人士在那裏孤芳自賞,不能讓觀眾産生共鳴,還要貶低觀眾,那麼這部影片無論如何都談不上高大或成功。
很顯然,最終誰都沒有說服誰。
漩渦中心的新人導演梁龍的態度也很“固執”: “我可以認可我自己,我想怎麼走就怎麼走。你管我呢?”
短視頻or電影?
不隻是觀眾和專業影評人之間齣現兩極分化,幾位製片人的battle也很“有意思”。
製片人方勵和郝蕾直接上升到瞭內涵層麵,就“這部作品能否稱之為‘電影’”齣現瞭分歧。
前者認為這部片子更像是短視頻而不能稱作為“電影”,後者則堅持認為它是電影,且再三錶達瞭對梁龍及其作品的喜愛。
聽到郝蕾的一番話,方勵仿佛如坐針氈,充滿不屑地瞥瞭她一眼,讓人隔著屏幕都感受到瞭尷尬,腳下自動摳齣一套一室一廳。
梁龍似乎是仍覺得現場氛圍不夠尷尬,再次添瞭一把柴。
麵對小演員提齣“怎麼想到用黑白畫麵來錶達這個作品”,他語帶不善,直接拒絕迴答問題:
“一個作品沒有播完整的情況下,我沒有迴答的任何意義。”
小演員或許本是想著轉移話題,但初齣茅廬的他也沒想到對方這麼“剛”,直接呆立當場……
“一室一廳”立馬升級為“兩室一廳”。
關於這部作品到底是高級還是故作高深、到底是短視頻還是電影?一韆個人心中有一韆個哈姆萊特,就留給大傢自行評判吧。
但這溢齣屏幕的尷尬感卻實在是讓人難以忽視,任誰看瞭都想說一句:
如果說梁龍這趴的尷尬點隻是在點評部分,他更像是一個旁觀者,火藥味是由除他以外的觀眾、影評人、製片人承包瞭。
那畢誌飛則是“尷尬本尬”。
從拍攝最初到最後點評,他都沒有逃開這兩個字,甚至讓人不由地對他生齣瞭幾分憐憫。
在經曆第一期的連番被拒後,畢誌飛仍未放棄,還在後台試圖邀請牛駿峰加入自己的隊伍,不齣意外的,畢誌飛再次被拒。
對此,他也隻能露齣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演員or導演?
在討論劇本的環節,畢誌飛就遭遇“滑鐵盧”。
幾個演員對畢誌飛提齣的修改意見紛紛提齣質疑,從人設到劇本,畢誌飛的意見無人接納。
卑微如畢導,在3:1的情形下,隻得遵從幾位演員的意見,選擇按照原劇本拍攝。
走戲走得也不順利,在衣服不對、光綫不對、沒有機器的情況下,畢導硬要讓演員們試戲。
其中一位女演員呂星辰立馬發齣懟人三連:“這樣走戲沒有意義”“我們走戲你也不看”“所以有什麼意義呢?”
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演員們懟暈瞭頭,在稍後的試戲中,畢導連人物關係都理不清楚,幾位演員反過來給他說戲,結果越說越亂……
呂星辰直接扶額苦笑,毫不掩飾自己的無奈與不滿,負麵情緒簡直要溢齣屏幕。
本該統領全局的人,卻無法掌握演員,甚至對自己的拍攝內容一片迷茫,也難怪有網友錶示:好像有點明白他拍的片子為啥是爛片瞭……
更尷尬的是,畢導的作品本來按照原著有驚無險地完成瞭,還獲得瞭一些肯定,畢竟有《逐夢演藝圈》這種“珠玉”在前,大傢其實都沒對畢誌飛的作品報太大的期待。
難得沒有被批評,畢導感動得直接淚灑當場。
然而,這個眼淚著實流早瞭。
改編or模仿?
本來受到肯定的一部小短片,在經過畢誌飛的一番解讀後,突然變味。
好好的一部先鋒電影,從畢誌飛嘴巴裏說齣來卻全是些感情裏的雞零狗碎,他不僅沒有迴答好“《小城之春》為什麼能成為百年百大華語電影之首”這個問題,還自行將“寫實主義”說成西方擅長的東西。
對此,北京電影學院文學係副教授孟中直接懟他:“你中國電影史沒學好”,
現場更是秒變“考試現場”,一位專業影評人直接考起瞭他的理論知識。
眼見著畢誌飛被問得啞口無言,現場的專業影評人和製片人絲毫沒有放過他的意思,氣氛愈發緊張,火藥味十足。
畢誌飛也是越說越錯,既沒有成功解讀原作,也沒有改編齣新意,按部就班所拍齣的傳統劇情並不符閤時下價值觀。
李誠儒辛辣評價“我不承認這是他的作品”,直指畢誌飛投機取巧,隻是在模仿經典,沒有自己的思想。
說到後來,越說越狠,在李誠儒口中,畢誌飛不僅固執,還是“讀書讀傻瞭”的典型。
剛剛還被感動得哭瞭的畢誌飛,這一刻簡直要被懟哭瞭……
戲劇化的是,畢誌飛被圍攻之後,本期最尷尬的局麵齣現瞭。
盡管這些專業鑒影人嘴上說著很喜歡梁龍,最終梁龍的專業上座率卻落後畢誌飛20多票,被大傢萬般嫌棄的畢導以近80票的分差遙遙領先。
不得不說,大傢的手還是挺誠實的。
看完瞭兩期節目,飯姐也不禁産生一種感嘆:人類的悲喜雖不相通,對電影是高級還是故作高深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但這檔節目的“尷尬”場麵倒是都有相似之處。
迴想上一期,不難發現這一點。
尷尬or更尷尬?
牛駿峰再次拒絕畢誌飛邀約,讓人不免聯想到上一期的張雪迎。
張雪迎以自己“年僅24歲”的理由巧妙拒絕瞭畢誌飛的邀請,畢誌飛的窘迫和張雪迎的機智形成強烈對比,令人啼笑皆非,這段抓馬的內容成功齣圈。
兩位演員同樣年輕且擁有一定的流量和名氣,也同樣“看不上”以爛片齣名的畢誌飛,如此做法暫且不論好壞,但都足以令節目中的畢誌飛感到尷尬,也足以讓節目外的觀眾看到一場場好戲。
類似的拒絕場麵也發生在上一期的蔡康永和李誠儒身上。
蔡康永邀請李誠儒三次被拒絕,李誠儒都沒有想要去小房間聽聽他的電影構想,甚至還內涵說不是什麼人都能拍好京劇。
一嚮深諳說話之道的蔡康永在李誠儒的連連掃射下都不免落下陣來。
梁龍的“孤芳自賞”也不是頭一例,第一期的導演相國強同樣聽不進旁人的意見。
從專業鑒影組到王晶、郝蕾、李誠儒等業內人士,大多數人紛紛提齣差評,要麼是沒有理解相國強的錶達,要麼是覺得相國強錶達得不好。
一嚮以“毒舌”著稱的李誠儒更是直言:“這部戲如果沒有牛駿峰,你三十分都達不到。”
雖說是在誇奬牛駿峰,但更是貶低瞭相國強的能力,想來在場最尷尬的當屬牛駿峰瞭……
當然也有評委是支持相國強的,譬如這位專業鑒影組成員王旭東。
王旭東和製片人方勵再次現場交鋒。
聽到方勵否定相國強的作品,王旭東直接質問: “方勵老師作為一個投資人,肯定是一個有錢的投資人,那請問,你投的所有片子,有幾個經得起時間考驗?”
這段話一齣,就連彼時尚未齣場的梁龍都感受到瞭火藥味,王旭東就差沒直接說:你方勵拍片就是為瞭掙錢。
王晶也挺倒黴的,本來是好意勸和,說瞭一句“我覺得你聽他(方勵)的比聽他(王旭東)的好”。
這話,比起李誠儒的“30分都達不到”溫柔多瞭吧。
結果卻換來王旭東一句嘲諷: “因為王晶不做王傢衛。”
這句話也算是一個老梗瞭,大意就是說,王晶長期被吐槽是“電影商人”,為瞭賺錢拍瞭許多爛片;而王傢衛則被不少人奉為真正的電影大師,尤其是部分專業人士,認為王傢衛拍齣來的作品纔是藝術,纔稱得上“高大上”。
簡而言之,就是王旭東藉王傢衛“踩”王晶。
聽到這番“拉踩”言論,現場眾人臉色驟變,王晶隻得好脾氣地微笑,
原本處於話題中心的相國強也不知如何作答,尷尬值瞬間飆升至頂點。
結語
從目前播齣的幾期來看,這個節目的最大看點仍是“撕X”: 影評人們互相掃射,影評人與觀眾現場互懟、製片人與製片人之間唇槍舌戰……總而言之,任意兩者間都能開戰且各不相讓。
節目則儼然已經掌握“流量密碼”,無論是節目原本就有,還是通過後期剪輯,營造齣瞭不少“尷尬場麵”,並且不吝嗇提前在網絡上預告,生怕觀眾錯過。
但在尷尬的背後,這個節目到底想呈現什麼呢?是給大傢介紹更細緻的導演工作,讓大傢更瞭解每一部作品背後的辛苦?還是說就是為瞭噱頭?
撕X固然有爆點,但還是希望節目組接下來能不忘初心,安安穩穩地做好專業工作,讓更多有纔華、有纔學的導演得到關注。
#導演請指教#、#尷尬#
作者:大杯冷萃
責編:CHEN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