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0/2022, 12:06:21 PM
1
這幾天和閨蜜、好友聊天,發現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睏惑:感覺自己越來越“喪”。
明明自己還那麼年輕,但感覺已經沒什麼活力瞭,總覺得自己有些抑鬱不想動。
物質水平蠻高,擁有的蠻多的,為何我就是不開心?
現在的生活,好像並不是我想要的。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生活有形無形中充滿著這樣的“灰色基調”。
小然是一位已婚女士,一直循規蹈矩的她,最近卻患上瞭抑鬱癥。
畢業後,在父母極力的要求下,她在老傢三綫城市選擇瞭一份安穩、清閑的工作。幾年過去,她對自己的工作越來越不滿意,有跳槽的念頭,卻擔心父母的反對。
同樣是父母的催促下,她在所謂的“適婚年齡”裏,匆忙地與自己並不愛的男人結婚生子,現在婚姻也不幸福,感覺自己和老公的關係像極瞭《三十而已》裏麵的鍾曉芹和陳嶼,過成瞭關係冷漠的室友,孤獨、寂寞又無奈。她想要離婚,卻被父母阻止,怪她太矯情、太作。
父母還反問她,你若離婚瞭,彆人會怎麼看你?怎麼看你的女兒?
……
她覺得自己越來越不開心,做什麼都特彆沒勁,陷入瞭自我懷疑和抑鬱,不知道這樣的生活到底有什麼意義。
她沉迷於看劇、購物,刷抖音,這些短暫的快感並不能真的讓她快樂起來,反而越來越迷失瞭自我。
深入心理谘詢,她發現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雖然一直平順,但一直按照彆人設定的軌跡而生活,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做。
當她作為學生時,每天麵對的是學校壓力、傢庭壓力、成長壓力三麵夾擊,在混沌的青春中被裹挾著前行,稍微齣格的做法便會引來無情的打壓。
而長大後作為成人,選擇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甚至該和怎樣的人結婚,都是在聽從父母、長輩的安排。
2
她的狀況,讓我想起曾看過的影片《死亡詩社》,裏麵描述的是美國一所教學嚴謹的貴族學校。
現實中,學生們所感受的隻是古闆、沉悶和緊張的學習與生活,教育模式單調、固定,以考試成績來取衡量自己人生輝煌與否,學習又隻是不求甚解,隻為分數,極大地束縛和扼殺瞭學生們的思想與個性。
而新任的老師基汀,特立獨行、富有激情,他的教學方法十分新穎,他引領學生思考自己的興趣,人生方嚮。
基汀說: “同學們,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你等待得越久纔開始,你找到自己聲音的可能行就越小。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彆陷入這種境地。掙脫齣來。”
正是在這樣的引領啓發下,原本受父母要求學醫的尼爾,想要堅持自己的興趣,選擇演戲藝術。最終受不瞭父親的高壓逼迫,自殺身亡。造成悲劇後,學校將責任都歸咎於基訂,基汀隻能選擇離職。
尼爾熱愛錶演,卻被父親反對。他聽從老師的指導,告訴父親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卻隻得到父親的短暫退讓。
就像大部分的中國父親,試圖按照自己的期盼,去規劃孩子的未來一樣。
他打著“你有很好的機會,我連做夢都沒想過的好機會”的口號,強製尼爾放棄錶演,考取醫科大學。
尼爾對父親說得最多的話是“Yes,sir”,直至自殺前,他對父親說的都是“Nothing”。
可是真的沒什麼嗎?他生前最後的話明明是“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
他不甘心,他糾結矛盾,他明明得到老師、同學、演員……所有人的嘉奬――除瞭他的父親。
是基汀鼓勵他堅持夢想,於是他得以成功演齣,體驗錶演的快樂。
當他的父親強製將他從戲院帶走,明確告訴他必須轉學,當他知道自己再無退路,他用一把槍使自己的生命永遠停留在瞭17歲。
看著這個結果,讓人很悲傷也很震撼,同時也帶給我們很多啓發。
沒法做自己,是一件多麼令人痛苦的事情。
在現實生活中多少人都會隱瞞真實的自我,就像尼爾麵對父親的服從――“我演順從的兒子演的很好”。
孩子的很多束手束腳不敢追求的錶現,很大一部分原因有來自父母的壓力。
與此對比的是,在鄧超主演的電影《銀河補習班》中,有這樣一個細節:馬皓文問兒子馬飛長大後想乾什麼,兒子說想考清華北大。
馬皓文卻說,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追逐夢想。
關於夢想的價值,他打瞭這樣一個比喻:“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是箭靶子,如果你連靶子都找不著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高考時,馬飛本來有希望衝擊全省狀元,教導主任勸他放棄當宇航員的夢想參加高考,被馬飛婉拒瞭:“我爸爸告訴我,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馬飛遵從瞭自己的內心,畢業後如願成為一名宇航員,並且發自真心地熱愛這份工作。雖然航天後在太空與總部斷聯瞭,但他內心卻始終有一個穩穩的“箭靶子”,給他極大的勇氣和毅力去剋服重重睏難。
很多人從影片中得到瞭親子教育的啓示,幫助孩子找到自發的興趣愛好有多麼重要。
3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人活在彆人的期待裏,他們既沒能滿足他人的期待,又尚未能找到自己,內心陷入貧乏。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但人卻被囿於各種框架和設定。
女子無纔便是德。
到瞭年齡就該結婚瞭。
這個時候應該買房瞭。
女人應該找一份安穩的工作,纔好照顧傢庭。
……
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要往哪裏去?
多少人沒有目標、內心空洞,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麼。即使過得充實,但都不是由心而發。
你,是否也忽視瞭自己的內心?
在心理谘詢中,不少人錶麵上因為情感睏擾、職業迷茫而求助,TA們可能很睏惑,想要尋找一個確切的答案。但隨著谘詢的深入,他們會瞭解到,自己的睏惑並不在於現實問題本身,而是因為找不到自我。
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價值、興趣,不瞭解自己真正的能力所在,因為從小到大,在學校、專業、工作、地點的選擇上都容易受到傢人的影響,很少真正自己決策,去瞭解自己的內心。
但人生中的問題都需要自己去判斷、瞭解和決定。
當陷入迷茫時,就需要不斷地分析自己,不斷加深對自我的思考和認識。隻有真正找到自己是誰,纔能從睏惑的錶麵深入下去,找到底層的、根本的問題是什麼。
《無聲告白》中有一句經典台詞: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追求真實的自我,需要思考,需要勇氣。
其實迷茫、焦慮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件好事,它是一種清醒的痛苦,要好過混沌的快樂。無論如何度過迷茫,你要做的終究是加深對自己的瞭解,不斷接受變化,發現未知的自己。
我們處於凡世,想要有趣而充實的生活,隻有尋找自己的聲音,打破他人的眼光,纔能得以遇見真正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