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涔汐
好大一棵樹田震 - 真的田震
今天有一則微博上瞭熱搜:40名大學生因曠課太多被退學。
具體事件是:
6月18日,河北體育學院官網發布40名學生退學公告。其中一名因曠課退學的學生稱,他在6月26日收到導員的微信通知纔知道被退學瞭,但他不認可,所以沒去辦理退學手續,他認為學校擅自給自己退學太粗暴瞭。
看到這則新聞,我首先想到的是:
1、如果不是曠課太多,學校不會強製性讓學生退學;
2、你既然是學生,拿著父母的血汗錢,占用學位和教育資源,卻嚴重曠課,這是一個學生該做的事情嗎?
從錶麵上看這隻是河北體育學院對嚴重曠課學生處理的事件,實則背後卻隱藏著一個普遍的現象:
現在的學生們越來越不重視教育,越來越不願讀書,越來懶散瞭。
如果你去大學去轉一圈,上課玩兒手機、睡覺、曠課這種現象太普遍瞭。
01
我想瞭幾年前人民日報發的文章《緻還在沉睡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文章提齣:
上課的時候,清醒的沒有發呆的多,發呆的沒有睡覺的多,睡覺的沒有玩兒遊戲的多;
下課的時候,自修的沒有吃零食的多,吃零食的沒有看連續劇的多,看連續劇的沒有遊戲的多。如此這般,就業的失敗怎能不比成功多?
我們再來看看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答:清華學生在上課時是否會玩手機或睡覺?
知乎網友@李潤珩:
清華大學的同學上課玩不玩手機我是真的不知道,抱歉啊。我隻知道北京大學的同學有很多上課玩手機的,還有上課睡覺的。有一簽完到倒頭就睡的,還有找人代簽到的。有翹課到一天隻上一節課的,還有從來不去第一節課的,也有10點以前沒起過床的。
上課玩手機的分為幾類。有掏齣王者榮耀就打的,有刷知乎刷微博的,還有追劇的。不過追劇也可以帶電腦去,因為這樣屏幕大看起來更爽一些。
再看另外的一個問答: 大學生上課玩手機是否會毀瞭他們?
@努力成為一個細心的人迴答:
肯定是會的。從踏進學校的那一刻我對大學是抱有幻想期待的,我纔大一,但是身邊已經沒什麼人學習瞭, 上課玩手機, 感覺上課好好聽課變成瞭一件奇怪的事,是不是怕彆人誤會自己是一個無能的人所以假裝不好好學習誰又知道呢。放下手機迷茫,無聊尷尬,周圍都是打遊戲網上聊天看電視看小說的。
真是應瞭人民日報的說法,這樣的大學生就業的成功率能有多高?
有這麼一句話:畢業等於失業。
02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張圖:
左邊是摩洛哥的放牛娃,右邊是法國教育部部長,一個從貧民窟走齣來的教育部長政治明星。這個真實的勵誌故事,讓很多人為之欽佩。
反觀我們當下眾多不重視知識,不珍惜教育機會的大學生,這是種現象産生的背後有哪些原因呢?
1、不再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對知識毫無信仰
以前,我們問一個學生理想和夢想,或許很多人想成為科研工作者、成為人民教師、成為醫生、成為的設計師等等。
但是現在很多人會說一句:
學那麼多乾什麼,還不如網紅一天賺的多呢,你看看李佳琪,你看看短視頻小哥哥小姐姐們他們哪一個有多少文化知識啊,不照樣能賺錢呢?
我們仔細想想,這是什麼原因導緻的?難道僅僅是大學生們的認知觀念齣瞭問題嗎?
錯,這是社會整體環境的病態,社會的整體價值觀對知識不再有崇高的追求,對兢兢業業的工匠人不再崇拜。
而是崇拜金錢,誰的金錢多誰就是贏傢,當很多人錶麵上以為通過捷徑可以實現一夜暴富,可以成為被人崇拜的對象的時候,試問有幾個年輕人會刻苦的呆在知識的海洋裏去汲取?
大學生隻是當下社會環境的一個小群體,整體社會是什麼樣的價值觀,大學生便是什麼樣的價值觀。
03
2、用當下的眼光來衡量知識有用與無用
我身邊很多參加工作的同學和朋友們,他們經常說一句話:
書到用時方恨少啊,早知現在,想當初我在大學應該拼命讀書的,大學4年大好時光都被荒廢掉瞭。
有很多學生會拿當下的想法來衡量未來,我曾經問一個愛逃課學生:為什麼這麼愛逃課?
她迴答:
我現在學的那些課枯燥無味,多沒有意思啊,以後乾這個不乾這個還不一定呢,說不定以後專業跟工作不對口呢?
不可否認的是,85%的大學生畢業後專業和就業不對口。不可否認的是,確實有很多知識不一定排上用場。
但問題是,你知道哪些能用上,哪些用不上呢?
隻有你儲備的知識夠廣泛,你學的技能更紮實的時候,你纔能遊刃有餘的在今後踏入社會麵對的高競爭的環境,不惶恐。
這幾年,我身邊有幾個好友工作幾年後,考慮到轉行,再到學校進修充電,他們對知識的渴望程度是在校大學生的10倍,20倍。
因為他們品嘗過無知的代價瞭。
04
3、不明白大學所學的係統思維
我們仔細想想,大學有很多的學科,除瞭零零散散的知識,我們到底還要學什麼呢?
學的是一種係統思維能力。
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思維,張泉靈曾經在一次演講中提到,感謝她在北大旁聽瞭哲學,這讓她具備瞭哲學思維。
管理學有管理學的思維,物理學有物理學的思維,文學有文學思維,金融有金融思維等等,每一門學科除瞭知識點,無形中培養一種係統的思維。
隻是很多學生討厭枯燥的知識點,卻忽略瞭背後的相應學科培養的思維。或許有一天你把很多知識點忘瞭,但是剩下的你學會的係統思維會幫你分析看待問題。
哲學傢雅爾貝斯關於教育本質的一段闡述: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追逐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最後把陸遊的詩分享大傢:
少壯不經勤學苦 , 老來方悔讀書遲。書到用時方恨少 , 事因經過始知難。
作者簡介: 張涔汐,青年作傢,代錶作《你的努力,是為瞭遇見更好的自己》,頭發雖長見識不短,深度剖析復雜的人性,犀利的解密職場的認知大坑,歡迎關注@我是涔汐,公號(id:zhangcenxi99)讓你增值的地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