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1/5/2023, 12:55:49 AM
你知道,大明王朝有多少人被“株連九族”嗎?
1
在我國族刑史中,明朝當之無愧為一個巔峰。
明太祖硃元璋一嚮提倡“以刑去刑”的思想,在他授意製定的《大明律》中,貫徹著“重其重、輕其輕”的思想,即對違背“風俗教化”這類的犯罪減輕刑罰,同時加重諸如“通敵謀反”、“涉嫌貪汙”等重罪的懲罰。
有的犯人不僅自己被斬首,其傢族成員,上至祖父,下至兒孫,凡年滿十六者,不限姓氏、籍貫,不管疾病與否,一律抄斬。在這種嚴苛的律法之下,使得明朝被滅族的人數比之前王朝多得多。唯一留情的是未波及到女性親屬,當然瞭,她們也難逃在功臣之傢為奴或充妓的悲慘命運。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明朝5起著名的滅族慘案。
2
明初血案:
Top5:鬍惟庸案:株連十餘年之久,誅殺三萬餘人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丞相鬍惟庸稱他傢老宅的井中冒齣瞭醴泉,並邀請明太祖硃元璋前去觀賞。這是大明的吉兆,硃元璋哼著小麯就去瞭。走到西華門的時候,一個叫做雲奇的太監忽然衝到皇帝的車隊前,緊緊拽住繮繩,急的連話都說不齣。
衛士們立馬將他拿下,亂棍伺候,差點將雲奇打死,不過他的手仍指嚮鬍惟庸老宅的方嚮,不肯放下。硃元璋這纔感覺此事有蹊蹺,立即登上宮城,結果發現鬍惟庸傢中四處都藏有刺客,刀劍林立。
於是硃元璋立馬下令逮捕鬍惟庸,當天便將其處死,並以“圖謀不軌”之罪誅瞭鬍惟庸九族。鬍惟庸案前後株連長達十餘年,誅殺瞭三萬餘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韓國公李善長等開國功臣因受到鬍惟庸案的牽連,皆被處死,並株連親屬。
77歲的李善長被夷滅三族,其妻女弟侄七十多口人一起被冤斬,故居遭抄毀。從此,李善長的故居和李氏後裔成瞭謎。
事實上,鬍惟庸案是一個冤案。
Top4:藍玉案:誅三族,誅殺者達1.5萬餘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明太祖假藉涼國公藍玉謀反之罪名,將其處死,並族誅藍玉三族。此前和藍玉有關聯的許多將軍,也都被定罪為“逆黨”,遭到滿門抄斬的下場。據統計,因受到藍玉案牽連而被誅殺者達到瞭1.5萬人,藍玉軍中驍勇將領基本都被斬殺殆盡瞭。
3
靖難之役後:
Top3:黃子澄:120人被斬、400餘人充軍、傢中女眷充妓。
黃子澄(1350年-1402年),明初官員。他曾和齊泰共同商議削藩,最終引發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步步逼近南京,明惠帝欲與燕王硃棣談和,便將黃子澄和齊泰貶至外地,同時密令二人招兵買馬。南京攻陷之前,明惠帝命黃子澄迴京,但在返京路上,南京便已失守。
事後,黃子澄繼續反抗硃棣,最終因行蹤敗露被捕。在硃棣的親自審問下,黃子澄仍寜死不屈,遂被肢解而死。
黃子澄死後,九族株連,殃及滿門,傢屬65人被殺,異姓親屬54人緻死,另有400餘外親充軍。黃傢的女眷則被無情虐待,黃子澄的妻子及妹妹被送到官方ji院,每天遭數人淩辱,奸後所生之女,繼續充妓。
Top2:練子寜:151練氏族人被殺,371人被流放戍邊,傢鄉400餘戶人傢皆被誅。
燕王硃棣攻破南京後,即帝位,改年號為永樂,稱明成祖。吏部侍郎練子寜不肯在其朝下為官,於是被綁著上朝。在大殿上,練子寜痛罵硃棣謀權篡位,大逆不道。硃棣一氣之下將練子寜的舌頭給割瞭。
硃棣說:“吾欲效周公,輔成王?”。練子寜一聽,隨即將手伸進嘴中蘸滿鮮血,在大殿上寫道:“成王安在?”。硃棣徹底動怒,將其淩遲處死,並株連九族,斬殺練氏族人151人,流放戍邊371人,其傢鄉480戶人傢慘遭牽連,無一幸免。
Top1:方孝孺:曆史上唯一被“誅十族”者
方孝孺在大明王朝稱得上是個赫赫有名的人物,是被稱為“讀書人種子”的明朝大儒。
也正因此,在南京被攻破後,硃棣便想讓方孝孺起草即位的詔書。
方孝孺被召迴朝廷,悲愴的聲息響徹瞭大殿台上台下,隨後將筆丟到地上,邊哭邊對著硃棣罵道:“我方孝孺就是死,從這跳下去,也不會寫一點東西。”
硃棣大怒,立即下令將方孝孺車裂於市,並誅其九族。又因為擔心方孝孺的門生諸多,怕斬草不除根,所以又在九族的基礎上加瞭一族,誅其十族!這最後的一族指的是方孝孺的門生和好友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靖難之役後,被族誅的還有兵部尚書鐵鉉、監察禦史高翔、禦史大夫景清等人。
鐵鉉曾給硃棣製造瞭不少麻煩,所以也是硃棣最想除掉的人之一。鐵鉉被淩遲後,他的父母慘遭流放,長子充軍,次子被酷刑虐待至死。妻子和女兒則被發配到官方ji院充妓。
高翔在被硃棣召見時,身著孝服入朝,並齣口不遜。最終,高翔被族殺,祖墳被掘,傢族親屬、好友被發往戍邊。同時還給所有姓高的人增加賦稅,稱:“讓世代人都痛罵高翔。”。
禦史大夫景清則是假意留任,實則是想在上朝時刺殺硃棣。事情敗露後,景清被淩遲處死,株連九族,並實行瞭“瓜蔓抄”擴大連坐製度,將凡是姓景的族人,一律斬殺。
在中國,誅族最早起源於商朝,終於清朝的1905年,曆經瞭兩韆多年,由此可見封建王朝對這種酷刑有多麼愛不釋手。對此,小夥伴們有什麼看法?可以在下方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