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5/2022, 9:43:46 AM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句詩是毛主席的大作《沁園春・雪》中的名句,其中提到瞭我國史上四位雄纔大略的帝王,而唐太宗李世民便是詩句“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裏的唐宗。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貞觀盛世的締造者。作為中國曆史上最為著名的皇帝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固然在許多地方有十分齣色的錶現,但最讓人記憶深刻且在史書上留下瞭濃墨重筆的色彩的事件,則是他殺兄弑弟,囚父奪位的事情,也稱“玄武門事變“。
雖然李世民成功上位後,在他的勵精圖治下,唐朝迎來瞭高速的發展,但“玄武門事變“中他殺兄弑弟,囚父奪位的行為仍然是他的最大汙點,欲要比肩與秦皇漢武的他自然要想盡一切辦法來挽迴自己的名聲。
於是在貞觀四年,李世民便在這一年內大赦瞭390名死刑犯,允許他們迴傢過年,但要他們保證年後迴來受審。這一舉動讓許多人感覺到不可思議,那年後這些被特赦的死刑犯又迴來瞭多少人呢?
功勛卓著的秦王
李世民作為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在唐朝未立國之前,作為武將,受封天策上將,且為秦王,帶領軍隊四處徵伐,為唐朝的建立立下瞭汗馬功勞。正是因為功勞過大,但李淵偏偏立瞭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這讓勞苦功高的李世民和其手下的將士都很是不服氣。
當時太子李建成長期待在朝廷,在朝廷上有著不斐的聲望,然而李世民長期領兵作戰,在軍隊裏則有莫大的權威,兩者之間的爭鬥從一開始的小打小鬧變到後麵的互相廝殺,情況愈發嚴峻。兩者之間幾乎達到瞭見麵就相互爭鬥的地步。
雖然李世民對於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的行為十分不滿,但齣於兄弟之情和長久以來的嫡長子繼承製的教育,讓他在與李建成的鬥爭中總是優柔寡斷,多次喪失機會,幾次置身於死地,幾近身死。
但隨著摩擦的加劇,兩者的鬥爭已經不僅僅是兩人之間的鬥爭瞭,而是以兩者為首的勢力集團的鬥爭,最終,在各自勢力的簇擁下,還是發生瞭史書上的“玄武門事變“。
李世民作為李淵後人當中最傑齣的一代,在對隋朝作戰時,李世民的作用十分重大,多次戰役勝利都是依靠李世民的率領。
玄武門前的殺戮
玄武門事變後,在除掉瞭唯一可能的繼承人後,唐高祖李淵眼看大勢已去,無奈隻能宣布禪讓,李世民成功登基,成為瞭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史稱唐太宗。
雖然成功地坐上瞭皇位,但由於玄武門事變的存在,李世民身上始終背負著殺兄弑父的名聲,這給人留下瞭攻擊的把柄,每當天下齣現天災時,便有人說這是得位不正的原因,逼迫李世民下瞭一次次罪己詔。
為瞭挽迴自己的名聲,李世民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在前隋的基礎上,唐朝有瞭更進一步的發展,特彆是在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此時的唐朝國力鼎盛,四夷鹹服,威加海內,李世民更是被各國君主共推為天可汗。
在這一年,李世民深感自己的威望達到瞭頂峰,於是打算就此趁熱打鐵,再用一件事情來籠絡人心,徹底地恢復自己的名聲。
大赦數百死刑犯
值此之年,李世民前往各地進行巡撫,在巡撫途中便來到瞭關押死刑犯的牢獄中進行查看。但他看到牢裏的死刑犯都因為命不久矣而不住哀嚎與哭訴時,他不覺的感到十分不忍,本就實行仁政的他就此起瞭憐憫之心。
正好當時年關將近,李世民便打算特赦這些死刑犯,讓他們能夠迴傢與傢人見最後一麵,這樣不但能避免其怨懣而死,而且也能錶示自己的仁慈。於是在不久後的朝議上,李世民便將這個想法告知瞭群臣。
對於李世民的這個想法,群臣自是百般阻攔,言說其中關押的死刑犯皆為窮凶極惡之徒,許多人身上都背負著人命,甚至有人殺人無算,放這些人齣去無異於放虎歸山,會造成更加惡劣的影響。但李世民心意已決,無論朝臣如何勸說,皆不予理會,仍然實行瞭自己的想法。
於是李世民派人對這些死刑犯進行瞭統計,共計三百九十人,李世民便如諾放他們齣獄並約定好年後迴來接受問斬。死刑犯們得知此事後自是欣喜萬分,迫不及待的便離開瞭,趕緊趕往傢中,深怕下一刻李世民就後悔瞭。
年後,到瞭李世民與死刑犯約定的時間,李世民與一眾大臣一同等待著這些人的到來,相比於朝臣的一臉凝重,李世民卻好似成竹在胸。隨著時間的推移,特赦的死刑犯居然都一個接一個迴來瞭,經過統計,共計三百九十人,一人不落。
對於這些信守承諾的死刑犯,李世民最終也沒有對其進行問斬,而是大赦天下,赦免瞭其罪惡,似乎是要讓世人明白惡人也有迴頭的時候。當這件事情傳到民間後。李世民的聲望就更加雄厚瞭,人們對於他在玄武門事變中的汙點便從此淡忘瞭。
小結:
李世民作為我國曆史上傑齣的帝王、政治傢、軍事傢,在治國理政、帶兵打仗方麵皆有不俗的錶現,在曆史上也有韆古一帝的稱號。
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玄武門事變便是伴隨瞭李世民一生的汙點,雖然隨著在他統治下的唐朝愈發強盛,這個汙點也慢慢被功績遮蓋,當無論怎麼說,這一點還是存在。
或許正是為瞭赦免自己煎熬的內心,李世民纔會嘗試赦免那些死刑犯他想知道,手沾鮮血的惡人是否也能有一絲善良的品質,事實證明,他看對瞭,也正因此,他也從內心放過瞭自己,赦免瞭飽受痛苦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