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2:19:47 PM
談到王昭君好像隻有齣塞這一個事跡,如果必須加一個的話,還有就是落雁瞭,但是除瞭這些好像就沒有瞭,那麼他做瞭什麼呢?王嬙,字昭君,西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昭君村)人。昭君雖然儀容雅麗,舉止端莊,但因未受皇帝封誥,所以在後宮的地位極其卑微,不受重視。如同當時絕大多數宮女一樣,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積悲怨”。但當曆史提供機會時,她主動請行,自願遠嫁匈奴。在臨行前舉行的歡送儀式上,元帝見昭君豐容靚妝,光彩照人,顧影徘徊,竦動左右,不禁大為悔恨,很想把她留下,但又不便失信,隻得讓她隨呼韓邪齣塞而去。
昭君齣塞後,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從此,使得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乾戈之役'',匈奴展現齣欣欣嚮榮的和平景象。王昭君為實現漢朝與匈奴的和睦相處而遠嫁匈奴,開創漢匈間60年無戰事的和平局麵。昭君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瞭60年,加強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符閤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鬍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齣瞭巨大貢獻,通過和親,從客觀上緩解瞭漢朝與匈奴的關係。
因此,她得到曆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曆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她不僅有驚人的美麗,而且負有替漢傢君王傳播光明、和番寜鬍的重大使命。昭君的事跡在正史記載中僅有幾十個字,但在稗官野史中的記載卻非常多,而且更富於傳奇色彩。《西京雜技》中有這樣一段傳說:“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由於畫工毛延壽的卑劣行徑,誤瞭昭君的青春,害得她背井離鄉,遠嫁異域。
另據東漢文學傢蔡邕《琴操》記載,昭君嫁到匈奴後,心思不樂,作下瞭一首詩歌,後人稱為《昭君怨》,其中有這樣的詩句:“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裏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這首詩很可能是僞托之作。又傳,昭君還寫瞭一封信給元帝。信的內容如下:“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誠得捐軀報之,何敢自憐?獨惜國傢黜陟,移於賤工,南望漢闕,徒增愴結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少憐之。”據說元帝得書,大為動情,轉而惱恨畫工從中作梗,窮究其欺君之罪。畫工毛延壽等五人“同日棄市”,一時京城畫工幾乎絕跡。
王安石在他的《明妃麯》中寫道:“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他一反以往歸咎毛延壽欺君的正統觀念,而把批判的鋒芒指嚮瞭漢元帝。做齣大貢獻的漢代齣塞和親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金枝玉葉的宗室公主。但她們的為人行事,很快都隨著曆史的長河流逝瞭,唯獨“良傢子”齣身的昭君卻流芳韆古,人們懷念不已。董必武同誌作瞭一首詠昭君的詩,鎸刻在昭君墓前的石碑上:“昭君自有韆鞦在,鬍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不僅肯定瞭昭君齣塞的曆史意義,也肯定瞭漢元帝的曆史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