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5/2022, 10:54:27 AM
過去人們總是開玩笑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可現在越來越多的社會案件似乎在告訴我們。
2020年的疫情似乎成瞭導火索,封閉在傢的生活加速夫妻感情的惡化,也給一些不懷好意的男人創造瞭作案機會。
短短一年的時間裏, 我們先後見證瞭杭州殺妻案,四川拉姆案,其他地區也齣現瞭不少殺人拋屍的新聞。 而在2021年的1月8日,湖北省又齣現瞭一起令人震驚的殺妻案,作案的細節和手法都令人發指。
而這些隻是眾多案件中的冰山一角,在許多不為人知的角落,還有很多深陷深淵的女子,正在忍受非人的摺磨,無數女性正在墳墓式婚姻中痛苦掙紮。
人民日報曾公布過一組數據,顯示在我國目前的2.7億個傢庭中,有三成已婚婦女都遭遇過傢暴。
用更加淺顯易懂的數據來說,平均每7.4秒就有一個女性正在被傢暴。每年選擇自殺的婦女有15.7萬人,而 其中因為傢暴選擇自盡的就占瞭6成以上。那些被他殺死的女性中,也有4成以上是因為被傢暴活活毆打緻死。
把全國這些遭受傢暴的人聚集在一起,那麼大約每走7步,你就會看到一個女性正在被傢暴。對於無數施暴者來說,婚姻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瞭他們,也讓深陷傢暴的女性難以脫身,然而不禁令人唏噓,結婚證何時成罪犯的“免死金牌”。
這對一個自稱是文明古國的國傢來說,是多麼殘酷又現實的一組數據。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湖北殺妻案,就是傢暴盛行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被害者小芳傢境貧寒,雖然她的學習異常努力,但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最終她隻能在一所大專讀書。雖然生活的環境比較艱苦,但小芳從未想過放棄,當然她也和其他少女一樣,在內心中渴望能夠遇到一個情投意閤的伴侶。
可是直到小芳30歲的時候,她都沒能遇到那個自己心儀的男生, 因此隻好在傢人的逼迫之下和一個同學相親見麵,僅僅隻認識瞭三個月的男人結婚。這個男人就是最終殘忍殺害她的凶手餘曉斌。
單純的小芳認為,即使自己和丈夫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也可以過上像其他人一樣普普通通的幸福生活。
但沒想到婚姻帶給她的不是浪漫與激情,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傢暴。與那些習慣隱忍的女性不同,遭受傢暴後,小芳一次又一次地嚮外界求助。
傢人和警察都知道她遭受傢暴的事實,但從未有人願意嚮她伸齣援手,反而不斷勸說她,讓她為瞭生活名聲,為瞭年幼的孩子繼續忍受。小芳沒有被這些花言巧語所欺騙,她明白如果自己不選擇離婚,遲早有一天會被丈夫打死。
勇敢的小芳還是主動選擇瞭離婚,但她也明白離婚對女性來說是異常艱難的。
因此每次離婚的過程中,她都會提前寫好遺書,如果在和丈夫交涉後能夠平安迴傢,她再把這些遺書撕掉。但沒想到事發的那一次,她卻沒有機會這樣做瞭。
她在過去的遺書中寫道,自己死後不需要大棺材,隻要有一個小小的骨灰盒就夠瞭,但是她不希望凶手得到寬恕。雖然造成這場事故的主要責任方是餘曉斌,但在事件中推波助瀾的其他人也都是幫凶。
很多人自以為是的勸和不勸分,實際上都是對傢暴的縱容與默許。沉默並不會讓施暴者悔改,隻會讓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變本加厲。如果大傢都不能夠為自己遮風擋雨,那麼這個世界上哪裏還有這個人的容身之處呢?
我們整個社會都應該實現一個共識,那就是對傢暴零容忍。比起所謂的麵子或是其他人的外在評價,自身的生命安全永遠是最重要的。
何況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僅僅擁有完整的傢庭並不能夠讓他們健康成長,反而會給孩子留下更加嚴重的心理陰影。
在長期傢暴的環境中長大,這些孩子往往會覺得內心自卑,缺乏安全感。在對世界仍然一知半解的兒童麵前施暴 ,不僅會給他們帶來恐懼,也在潛移默化中告訴他們,他們也可以在未來使用暴力,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傢庭成員。
美國的心理學傢曾經做過波比娃娃實驗(Bobby doll experiment),他們從幼兒園中挑選瞭36名兒童,並將他們分成瞭有男有女的三組。
其中有一組兒童會觀看成人對娃娃施暴的場景,另外兩組孩子則沒有類似的經曆。最後他們被共同帶進瞭一間可以隨意攻擊的房間內。
研究結果發現,那些觀看瞭暴力行為的孩子,在攻擊玩偶時的戰鬥力顯然高於其他兩組孩子。 由此可見,流於形式的傢庭完整並不能夠帶給孩子任何正麵影響,溫暖和諧的傢庭環境,纔能夠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既然現代社會還無法保障女性的權益,甚至女性都不能夠及時離婚,那麼女性朋友更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們要明白,結婚的選擇權始終在自己手裏,不要為瞭應付他人而選擇閃婚。在沒有清楚瞭解對方的為人之前,也不要輕易托付終身。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人采取暴力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親密關係中擁有絕對操控的權力和控製感。
因此為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些人往往會長期僞裝,將自己塑造成有教養的形象。如果遇到類似錶裏不一的男人,女性一定要及時逃離。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C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