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8/2022, 10:46:23 AM
作為中國曆史上實際掌權最久且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有很多“齣格”的舉動。
如他推翻順治、康熙、雍正帝時期的一些定論,為多爾袞、胤�T等人平反翻案,將洪承疇打入佞臣傳等。
除此以外,他更是雄視韆古,喜歡“評鑒”前代的人物或事件,對曆代帝王和名臣幾乎皆有所指摘。
乾隆
有些看法也是一改曆代定論,如同翻案一般。
在乾隆《禦製評鑒闡要》一書中我們能看到很多乾隆“獨特”的見解。
尤其是關於狄仁傑的評價,乾隆皇帝與前人完全不一樣,可謂“其義皆古人所未發”,大為否定。
一批狄仁傑不是忠臣
狄仁傑,曆代政治傢都稱贊他的“復唐”之功。
《新唐書》評價道:
“仁傑濛恥奮忠,以權大謀,引張柬之等,卒復唐室,功蓋一時,人不及知。”
曆代稱贊狄仁傑的話更是不勝枚舉,大傢無不稱贊他在武則天時期的“孤忠”及復唐之功。
狄仁傑
無疑,狄仁傑是一個受後世稱贊的功臣、忠臣。
但是在乾隆皇帝看來,狄仁傑卻不是如此。
乾隆三十六年,大學士劉統勛等人編撰《禦製評鑒闡要》一書,該書是將乾隆皇帝讀《通鑒輯覽》時對古代帝王、名臣的批注單獨輯齣成此一書。
在此書中,乾隆對狄仁傑的看法是:
“夫狄仁傑安得謂之忠於唐?”
在乾隆眼中,狄仁傑不是忠心於唐的人。
在“武氏改國號以唐為周”這一條目下,乾隆皇帝禦批道:
“為當世之臣者,不能為徐敬業之討賊,則惟有棄冠服而逃耳。如狄仁傑一再相彼盡心乃事,而後世反以復唐之功歸之,是皆托於明哲保身寬柔以教之論,而未終讀夫子至死不變之語,是非倒置莫甚於此。餘故錶而正之。”
《禦製評鑒闡要》
乾隆的這一批注可謂十分厲害。
乾隆認為真正的忠臣是徐敬業那樣的敢於討伐武則天的人,而在武則天手下盡心為官的狄仁傑隻是一個會“明哲保身”的臣子。
乾隆認為曆代評論徐敬業和狄仁傑的人都是錯瞭,“是非倒置”,他特“錶而正之”。
實事求是地說,乾隆皇帝的這番評論還是很有見地的。
二批狄仁傑貪生怕死
乾隆皇帝對狄仁傑的看法還遠不僅如此。
在“狄仁傑為來俊臣告反下獄,引服武氏召問,對言不承則死於拷掠貶”這一條目下,乾隆再次發齣“毒舌評論”:
“仁傑不承則死於拷掠之對,明是貪生。論者以為留其身以復唐祚,然終仁傑之世,唐祚何嘗復哉?雖雲善善欲長,未免阿其所好。”
《禦製評鑒闡要》
乾隆認為狄仁傑被來俊臣捉拿入獄後立刻認罪的行為是貪生怕死之舉,那些認為狄仁傑是“留其身以復唐祚”評論都是站不住腳的,因為“終仁傑之世,唐祚何嘗復哉?”
狄仁傑根本沒有復唐,且是貪生畏死之人,乾隆是這樣認為的。
三批狄仁傑拾人牙慧、薦人有瑕
乾隆對狄仁傑的批評還未結束呢。
在“周狄仁傑從容勸武氏召還廬陵王”這一條目下,乾隆錶達對狄仁傑的不滿:
“姑侄母子之喻,李昭�鄖耙殉輪�矣,綱目於仁傑津津言之,且以薦張柬之為復唐張本,然柬之被薦時年防八十,使不及相而死,事當奈何?”
《禦製評鑒闡要》
曆代評論者都津津樂道狄仁傑以“姑侄母子”的說辭打動瞭武則天,但乾隆皇帝認為狄仁傑此言是拾人牙慧,李昭�栽緹投暈湓蛺燜倒�這樣的話。
而且狄仁傑所謂的“復唐”不過是推薦瞭張柬之為相,但是張柬之被推薦時都近八十瞭,比狄仁傑還老,萬一張柬之突然病死,“事當奈何?”
乾隆皇帝還是很會挑刺的。
批狄仁傑的目的是“為人臣而事二姓者戒”
在“周狄仁傑為婁師�運�薦而不知,嘆其盛�浴閉庖惶蹕攏�乾隆皇帝再次說道:
“蓋當時有名者莫如仁傑,不惟師�猿葡汀<春笫藍潦槲奘墩呤氬灰勻式芪�賢乎?餘少時亦有仁傑非感知己之深,乃服其韜晦,且以復唐自任之論,今以武氏始終奪唐祚,及仁傑不能匡復觀之,未免失言。所謂為學之道,當日知其所不足,亦猶薈說之意也。”
《禦製評鑒闡要》
乾隆感慨自己年輕時對狄仁傑的看法和前人一樣,認為他是賢臣。現在的看法改變瞭,覺得以前錯瞭。他還得齣結論“為學之道,當日知其所不足”,要多學習,認識自己的不足。
最後在“周同平章事狄仁傑卒”這一條下,乾隆皇帝更是告誡後人:
“論己著前,茲不復綴,故易綱目書法,以為為人臣而事二姓者戒。”
乾隆皇帝對狄仁傑一反前人評價,特意“錶而正之”,是為瞭“為人臣而事二姓者戒”。
乾隆皇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批評狄仁傑是為瞭告誡那些“為人臣而事二姓者”。
狄仁傑
《禦製評鑒闡要》一共十二捲,上至太昊伏羲,下至明末崇禎、史可法,乾隆無不評論一番,“計恭錄禦批七百九十八則”。
對於這些禦批,劉統勛奉承說“隨條發論,燦若日星”、“足覺聵震聾,垂教萬世”、“斥前代矯誣之行,闢史傢誕妄之詞”。
其中對於狄仁傑的評論不但條目多,而且一反古代定論,真的是“覺聵震聾”。
《禦製評鑒闡要》
乾隆批狄仁傑,用紀曉嵐的話說是:
“狄仁傑之遷拜及卒書周,足為韆古臣節之大防!”
乾隆皇帝不愧是學以緻用,以史為鏡。
朝廷那些大學士們編撰《通鑒輯覽》供他閱讀,本就是起以古鑒今之意,乾隆可是領會地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