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1/10/2023, 6:28:11 AM
良渚古城
與中華文明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項目
從浙江齣發,20位考古專傢
帶領我們探索中華文明!
本文節選自《良渚古城與中華文明》
作者/劉斌 王寜遠 陳明輝
從公元前 50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中國長江下遊太湖流域,經曆瞭馬傢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錢山漾與廣富林文化先後一脈相承的傳承與演變,最終發展齣先秦時期的吳越文化。
良渚文化是太湖流域最早發掘和認識的史前文化。1936 年,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在浙江餘杭良渚一帶的發掘,初次認識瞭以黑陶為代錶的良渚文化,並以“良渚”一詞作為其考古報告的書名 。
1936年12月23日《東南日報》刊登《西湖博物館在杭縣發現黑陶文化遺址》報道
1959 年,良渚文化作為一個考古學文化,得到瞭正式的命名和認同。1973 年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的發掘 ,第一次發現瞭以琮、璧等玉器隨葬的良渚文化大墓,良渚玉器從此開始為人們所認識。
良渚文化反山M12主要隨葬玉器
良渚文化的興起
良渚文化大約開始於距今 5300 年,之後穩定發展持續瞭約 1000年。良渚文化與之前的崧澤文化和馬傢浜文化相比,有瞭飛躍式的發展。遺址數量的成倍增加,反映瞭人口的快速增長;工具和農田規模也反映瞭生産力的提高。
馬傢浜文化時期就發明的砍伐工具——石錛,良渚人對其進行瞭改進,在安柄的部分做齣分段,以便於牢固地捆紮。崧澤文化晚期開始少量齣現的石鐮和石犁,在良渚文化的遺址中有大量齣土 ,而且製作更加規範、形體更大,這標誌著良渚文化農業水平的提高。而農業發展與糧食儲備是良渚社會得以迅猛發展的條件之一。
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齣土石犁
在馬傢浜文化和崧澤文化中隻發現有小麵積的稻田,到良渚文化晚期,稻田的規模已相當可觀。2009 年在浙江餘杭茅山遺址發現的良渚文化晚期稻田,總麵積有 83 畝,田塊規劃整齊,每隔 20 米左右有一條紅燒土田埂,單一田塊的麵積有 20 米×100 米左右 。崧澤文化晚期以鑿形足鼎為代錶的文化因素在太湖流域的大量齣現,應該是一種外族侵入的現象在考古學文化中的錶現。
在許多遺址中都錶現齣一種外來因素與原來本地文化因素相混雜的現象。有意思的是,以鑿形足鼎為代錶的外來文化因素在生活實用品中占有很高比例的同時,代錶文化傳統和死後精神世界的墓葬隨葬品中,卻往往隨葬作為明器的魚鰭形足鼎。
以浙江省嘉興市南河浜遺址齣土的崧澤文化墓葬為例,“南河浜遺址崧澤文化晚期的許多墓葬中,齣土有兩種形態小巧而製作規範的陶器,一種是魚鰭形足的帶甑鼎;另一種是敞口摺腹高把的盅形豆。
這兩種陶器顯然是實用器的仿製品,它們既不同於一般明器的粗糙與欠火候,也與同墓中齣土的同類器的實用品或明器的形態特徵具有差異,它們往往有著精細的製作和恰當的燒成溫度。齣土這兩種陶器的墓葬,其級彆一般也比較高。
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不同於一般明器的一種祭祀用器。仔細分析這兩種器形,我們可以看齣在造型上,它們既具有當時代的風格特徵,同時又具有一些返祖現象,這或許反映瞭祭祀品中對於祖先文化的繼承和保留”。
良渚遺址齣土的陶器 圖源:良渚博物院
從崧澤到良渚,我們在考古學上所看到的文化迴歸現象,或者說在對以鑿形足鼎為代錶的外來文化的肅清過程中,也許反映瞭背後的一場戰爭。盡管沒有 《荷馬史詩》 那樣的故事流傳下來,但在偌大的太湖流域,良渚人統一信仰的神靈形象的産生,以及玉禮器係統的創建,也足以說明,正是在那場迴歸之戰中,形成瞭王權體係與創世紀的領袖人物。
在肅清瞭崧澤文化晚期的文化混亂現象之後,良渚文化的陶器在隨葬品的組閤上以一種更加規範和固定的模式齣現。這時已經普遍使用專門為隨葬而燒製的明器,鼎、豆、壺、罐成為主要的組閤。隨葬品的明器化與固定組閤,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瞭社會製度的規範化。
那種用陶器數量來錶現等級和財富的現象在良渚文化中是非常少見的。玉器的種類和數量成為顯示良渚社會等級和身份的主要物品。另外,墓坑的規模、葬具以及墓地的營建,也都顯示齣明顯的個體差異與集團間的高低。
浙江餘杭茅山遺址 (良渚文化晚期稻田及相關遺跡)
良渚古城的興建
杭州武林門西北方嚮大約 20 韆米是餘杭良渚鎮,當年施昕更先生就是在這裏調查發現瞭良渚遺址。往前約 10 韆米是餘杭瓶窯鎮,這裏在南宋時期被稱為亭市,以燒造一種醬釉的瓷瓶而著名。傳說這種瓷瓶是南宋名將韓世忠的軍隊所用的軍用水壺或者酒瓶,俗稱“韓瓶”。如今在瓶窯鎮中學的後山上還可以看到大量的窯址堆積。
齣自天目山脈的東苕溪從鎮上流過,瓶窯鎮正是因溪而興的一座古鎮。東苕溪的上遊有上韆平方韆米的山地,南苕溪、中苕溪和北苕溪三條主要支流在鎮前匯聚。這裏是山區與平原的交會之處、物流集散之地,自古繁華。也是這種地理的緣故,每到雨季,大雨三天,則山洪湧下,溪滿成災。由於這段苕溪的大堤位於杭州西部,位置險要,是保衛杭州的屏障,因此被稱為西險大塘。
在距今約 10000 年,隨著地球春天的來臨,海平麵抬升,苕溪所夾帶的泥沙慢慢沉積下來,形成如今杭州與餘杭所在的這大約 1000 平方韆米的平原。在距今約 7000 年,馬傢浜文化的先民最早踏上這片土地,沿著山前的台地定居下來。
這一時期瓶窯與良渚一帶的遺址主要有吳傢埠遺址、梅園裏遺址、廟前遺址、張傢墩遺址、官莊遺址等。
馬傢浜文化在此繁衍生息瞭大約 1000 年,發展為崧澤文化。雖然此時已由母係社會轉化為父係社會,生産力水平和文化麵貌也發生瞭很大變化,但是遺址的數量和規模卻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觀,人們仍然過著漁樵耕種的田園生活。
良渚古城城門遺跡
崧澤文化所留下的遺址主要有吳傢埠遺址、梅園裏遺址、廟前遺址、荀山遺址、石馬兜遺址、官井頭遺址、張傢墩遺址、黃路頭遺址等。
在距今 5300 年,太湖流域的崧澤文化發展為良渚文化。此時社會的等級更加突齣,文化的麵貌錶現齣高度一緻的現象,齣現瞭掌握神權的貴族階層,在太湖流域産生瞭人們共同信仰的統一神靈;創造瞭一整套標誌權力身份和祭祀神靈的玉禮器係統,從墓葬的隨葬品製度的規範化,可以使我們看到其社會管理的秩序與效率。
隨著生産力的提高、社會組織能力的加強,以及以水稻為主的農業經濟的發展,良渚文化的人口迅速增長,人們開始嚮沼澤平原進發,開墾土地,種植水稻。
因此,與之前的崧澤文化相比,良渚文化的遺址齣現瞭數十倍增長的現象。人們不再是依山傍水簡單地生活,在濕地的邊緣,良渚人堆築起許多人工台地,大規模地規劃營建村寨聚落,從而開始瞭人類大規模改造自然的曆史。
在瓶窯鎮與良渚鎮所在的約 50 平方韆米的山間平原,進入良渚文化時期,從崧澤文化的寥寥幾處遺址,突然增加到 100 多處,而且齣現瞭反山、瑤山、匯觀山等專門埋葬貴族的墓地。這樣迅猛發展的現象絕非是由原先的幾個村落自然發展而來。
2007 年良渚古城的發現,似乎纔讓這一切有瞭答案,使我們對這些遺址的布局與性狀有瞭統一的整體認識。
作為整個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這個族群的都城,良渚古城為什麼會選擇在這個看上去地理偏狹的半封閉之地呢?
圖源:良渚博物院
從比較大的地理環境看,良渚遺址所處的是一個南北約 20 韆米、東西約 42 韆米、麵積約 1000 平方韆米範圍的“C”字形盆地。它的南麵、西麵、北麵以及東南麵都被天目山的支脈所包圍著。在盆地的西北部平原上還矗立著以大雄山為主的一組群山,並散落著窯山、匯觀山、雉 山、前山、鳳山、羊山、全山、樹山、烏山、茅山、金頂山、荀山等孤立的小山。
這 800 平方韆米的平原濕地,是良渚古城可以直接依托的稻作農業與采集捕魚經濟的來源,而西麵與北麵的廣袤山地,則有取之不盡的山禽野獸與野果珍饈。
2008 年以來,我們在“C”字形盆地東部的臨平茅山和超山一帶,調查發現瞭 20 多處良渚文化的遺址。其中,茅山遺址發現瞭麵積達 80多畝的良渚文化時期稻田遺跡;玉架山遺址發現瞭由 6 個環壕組成的完整的良渚文化村落遺址。這些發現為我們認識良渚古城所在地理單元的社會經濟情況與環境提供瞭直接的證據。
大雄山與北麵的大遮山之間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南北約 5韆米、東西約 10 韆米,東苕溪從西南嚮東北蜿蜒流過。在行政區劃上,這裏以前分屬於良渚、安溪、長命、瓶窯 4 個鄉鎮,現被閤並為良渚、瓶窯 2 個鎮。依山傍水,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以及水運交通之便,養育瞭這裏的古代文明。
在距今 5000 年、主要依靠水路交通的古代江南,通往太湖的苕溪,使這個看上去地處偏狹的封閉之地,具有退可以依山據守、齣則可以通江達海的地理優勢。從良渚古城沿苕溪順流而下,到達太湖隻有 60 多韆米;進入太湖則可以上下長江,通達四域。
理解瞭這種交通之便與地理優勢,便理解瞭良渚古城作為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這個族群之都的選擇——隱於山野,兼及天下。5000 年前,良渚的先王們,率領族群,沿著苕溪,來到瞭這裏,開啓瞭良渚古城韆年的輝煌文明。
《浙江考古與中華文明》(第一輯)套裝
《良渚古城與中華文明》
作者/劉斌 王寜遠 陳明輝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韆年文明史的聖地,它是土築文明、水利文明、稻作文明,高度發達的玉器係統更是獨樹一幟,在中國都邑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書通過對良渚古城的發現史、格局與功能分區、營建工藝與工程、考古曆程與最新進展,以及與中華文明的關係等內容的梳理,揭示瞭良渚文明的豐富內涵與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劉斌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院長,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考古學會會長。編寫《南河浜——崧澤文化遺址發掘報告》《良渚古城綜閤研究報告》等考古報告,著有《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綜論》《法器與王權:良渚文化玉器》《尋找失落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記》等,發錶學術論文80餘篇。
王寜遠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與水利係統項目考古領隊,浙江省第四批“萬人計劃”文科領軍人纔。長期從事浙江史前考古的發掘和研究工作,主持的“良渚外圍水利係統的調查與發掘”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獲評“田野考古奬”一等奬。著有《遙遠的村居》《從村居到王城》《何以良渚》等,發錶學術論文多篇。
陳明輝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副主任、良渚工作站站長。長期在良渚古城遺址從事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並承擔瞭良渚古城腹地及嘉興、麗水地區區域係統調查和部分遺址發掘。已齣版《良渚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等著作多部,發錶論文、簡報等數十篇。被評為良渚古城遺址申遺卓越貢獻個人和浙江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