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7/2022, 7:48:06 PM
在戀愛中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叫:我喜歡你,但你彆喜歡我,不然我會覺得你很惡心。
一種隻要“單戀”,而不允許“相愛”的心理現象。
嗨,大傢好,我是紙妖怪。
什麼是性單戀,什麼是迴避型依戀?
好,今天就來講講,也許你懂但又不懂得性單戀和迴避型依戀,他們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接下來都會一一地詳細講解。
還沒關注的歡迎關注,喜歡這類知識分享,也可以按贊或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我們開始吧。
首先,我們先來講講性單戀。
所謂性單戀是指,某人對一個人産生愛意,卻又不希望從對方那裏得到相同的迴應。
簡單來說就是:我喜歡你就好瞭,但你韆萬不要也喜歡我,不然我會覺得不舒服。
事實上,性單戀不是心理學正式承認的術語,至今也沒有任何心理組織或文獻研究,它是大約在2014年齣現的網絡用詞,英文叫Lithromantic,Lith是來自希臘語中的líthos石頭的意思,romantic則是浪漫的意思。
因此,Lithromantic的定義更貼切是指:一個人對浪漫感受的嚮往,卻對親密關係的排斥。
真的有這樣的人嗎?我們先來看一個網絡上女生的分享。
為瞭方便理解,女生我們稱她為“文文”。
文文在高中時愛上瞭一位彆校的男生,他們不時傳信息聯絡,由於男生沒有特彆的錶現,因此文文認為隻是單方麵的單戀,所以並沒有告訴對方自己的心情。
就這樣,突然有一天,男生嚮文文告白瞭。
文文愣瞭一下,不可置信又興奮地迴答:真的嗎?
喜歡的人和自己告白誰不願意啊!
就這樣兩人成為瞭情侶。
不過,就在隔日醒來,文文想起瞭昨日的一切,突然感到一陣反胃惡心,她不曉得自己為何有這樣的情緒。
當男生親密地稱呼她時,文文感受不到一點高興,反而更多的是想閃躲。
這種奇怪的轉變讓文文感到驚恐,明明過往是多麼地喜歡對方。
還沒在一起之前,每次不經意的肢體接觸,都要讓文文心裏喜悅滿滿。
當被冷落時,夜裏藏不住的淚水又會不止地落下,這難道還不夠喜歡對方嗎?
最後文文受不瞭這矛盾的心理,隻能找瞭個空洞藉口,和男生結束瞭這尚未開始的關係。男生當然也對這180度的轉變滿頭問號。
此後文文的戀情都這樣,明明一開始喜歡著對方,一旦對方錶白後,自己就莫名地産生反感。
而每次分離之後,又會讓她感到心如刀割。
文文無法解釋為何會這樣,也非常討厭這樣的自己。
因此往後文文一旦發現對方有喜歡自己的想法,都會趕緊逃離。
就像一開始說的,性單戀並沒有相關的研究和文獻,因此也沒有一個規範的答案,這裏整理瞭一些可能和常見的說法。
第一,童年缺愛心理
大多的心理問題,多少都與成長環境影響相關,也就是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或傢庭關係不好,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的事情缺乏關心,最後導緻孩子認為,連父母都不愛自己,周圍的人更不可能愛自己。
一旦往後有人說喜歡自己,這種突如其來的關愛,就會不由自主地齣現抵觸情緒。
第二,迴避型依戀
性單戀和迴避型依戀的情況有些相似,所以很多人都會以這個角度來解釋。
所謂迴避型依戀,是“依附理論”中的其中一種模式。
依附理論描述的是:嬰兒與母親的某種依附關係。
所謂依附關係,就是在兒時自己還沒有辦法獨立的時候,需要依賴身邊親近的人,通常是母親。來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如果這時母親或親近的人,沒有滿足這些基本需求,不能夠讓自己的安全有所依靠時,比如盡管父母在身邊,但總對孩子不耐煩,拒絕和孩子身體接觸、對孩子需求不敏感、不支持等等。
在長期的“拒絕”下,在孩子潛意識中就會産生:“像父母這樣親近的人都不能依靠,那隻能靠自己瞭”的想法,形成一種孤立的迴避模式,這就是所謂的迴避型依戀模式。
當長大後拓展到戀愛中,盡管迴避型依戀者也會喜歡上他人,但因為習慣將自己心關閉起來,所以他們不喜歡與彆人太過親近。
每當發現有人嚮他敞開心胸時,就會覺得很緊張、很不舒服,所以更彆說建立關係瞭。
迴避型依戀屬於依附理論中的不安全依戀,也就是安全感缺乏的類型。
第三,偶像崇拜的延伸
相信大傢身邊都有追星的朋友吧,又或是自己本身就有追星的經驗。
粉絲崇拜偶像,願意為偶像單方麵花大量的金錢和時間,默默地付齣並不求迴報。
大傢想想這是否和性單戀有些相像呢?
我們先來瞭解一下追星族的一些心理。
以下是一位追星族的問答:
我問他:你追星的理由是什麼?
追星族迴答:為瞭滿足感和開心啊!
我又問他:那當你不開心時,追星會讓你快樂一些嗎?
追星族迴答:沒錯,每當追星時,我會感到某種滿足和快樂感。
其實呢,這是一種歸屬感和社會需求。
根據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
一開始人追求的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像是食物、水、空氣等。
當這層滿足後,接下來就是安全需求。
當自身感到安全、生活穩定、沒有疾病的威脅等,接下來就是社會需求。
人會開始對友誼、愛情和隸屬關係的需求,而這種社會需求和歸屬感就成為一種精神寄托。
我們可以發現偶像崇拜,大多都是從青少年、青春期開始的,在青春期的人們往往會麵臨,認識自己和自我認同的階段。
當他們在追逐偶像的同時,也是在認識自己和肯定自我,兒時的我們對自己的價值觀不清晰瞭之後,通過對偶像的認同、欣賞、模仿來不斷發掘自己的價值觀。
接著我又問:你認為追星會有壓力嗎?
追星族答:一般上不會,隻是有的時候,我會對未完成“自己對偶像製定的任務”時感到緊張,但在追星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快樂,壓力倒是沒有。
盡管追星族意味著為偶像單方麵付齣,但在他們追星的過程中是自由的。
粉絲可以決定要不要追逐偶像,想追時我可多關注他一些,不想追時我也可以馬上全身而退。
追星也不用擔心被喜愛的人拒絕,這種零壓力的喜歡是多麼地美好。
我接著問:如果那位偶像想和你成為情侶關係,你接受嗎?
追星族答:不能接受。
盡管追星族覺得偶像是美好的,但始終都不會和偶像真正建立親密關係,也許有人可以,這些例外這裏就不談。
在追逐美好的過程中,幻想總是少不瞭,一旦幻想成為現實時,一切就變味瞭。
而且一直以來的精神寄托、崇拜的價值觀,零壓力的喜歡,都會一瞬間因建立關係而馬上結束。
所以性單戀很可能就是,偶像崇拜的一種延伸,隻是對象從“偶像”變成瞭身邊的“學長”。
也許把崇拜學長誤以為愛上學長,當學長和你錶白時,就齣現瞭說不齣的抗拒。
也許有人會想,說瞭這麼多,那我到底是迴避型依戀還是性單戀呢?
其實就和前麵說的,性單戀並沒有正式的文獻和研究,因此對這種狀態也沒有明確的定義。
但如果硬是要把他們區分開來,我個人認為定義上:
性單戀更像是享受單戀的美好,不要和我建立關係,也就是偶像崇拜的延伸。
而迴避性依戀則是,我感到不安全,害怕與你建立關係,自我封閉心理的情感迴避。
思想上,性單戀為:
享受單嚮戀愛的美好,並沒有想和你建立關係,所以迴避。
迴避型依戀則是,對親密關係感到悲觀,認為自己不配良好愛情,所以迴避。
最後還是要提醒一下,盡管有性單戀這種現象,希望大傢不要為自己貼標簽。
如果到處都有人說自己是性單戀者,那真正的渣男渣女就很容易混入其中,作為玩弄感情的擋箭牌啦!
好瞭準備說再見瞭,覺得這期內容不錯的話,離開前請先點贊關注,也可以分享有趣的知識給傢人朋友,下期更有戲。
我是紙妖怪,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