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衝擊下衍生膠災,惟2020年塑膠迴收率隻得11%,要等到垃圾收費齣台,最新時間錶要等到明年下半年纔實施。
疫情蔓延除改變市民日常生活,日常環保迴收其實亦受影響。有大型迴收商早前已大規模停收廢膠,包括暫停旗下服務住宅屋苑的塑膠迴收服務,政府需另安排「綠在區區」接手跟進。
有業界透露,已不能靠外國膠維持生計,本地迴收量減少,亦欠補貼及政策支援,終觸發結業潮,估計目前仍活躍的迴收廠傢不足十間,僅存的廠傢大多在「吊鹽水」。有環團認為,政府應盡快落實生產者責任法規及垃圾收費,料至少等兩年迴收率纔迴升至三成以上。
▼疫情下膠災愈趨嚴重▼
大型迴收商「碧瑤廢物及迴收有限公司」兩年前推齣一站式迴收平台「愛迴收」,提供上門迴收服務,門檻亦不高,市民隻需集齊不少於10個已清洗的膠樽(隻限1號PET、2號HDPE及5號PP)或玻璃樽,即可透過電話預約到戶迴收,同時可賺取積分換禮物。
《香港01》接獲消息指,碧瑤上月初起已停收,包括多個屋苑的迴收服務。有迴收商透露曾收到相關屋苑求助。記者曾以顧客身分嚮碧瑤查詢,對方迴覆指因疫情持續惡化,為配閤防疫措施及保障客戶與員工健康,到戶迴收服務暫停服務,直至另行通告,建議到指定油站或在iRecycle應用程式尋找附近迴收點。
環保署迴覆指,知悉碧瑤三月起暫停為旗下服務住宅屋苑提供塑膠迴收服務,已安排「綠在區區」營辦團體與受影響屋苑聯繫和跟進。
環保園膠廠延遲兩年 今年終於投產
有知情人士透露,疫情下塑膠迴收量大減,迴收成本亦高,加上在環保園聯營的塑膠迴收廠至今仍未投產,碧瑤已囤積數韆公噸廢膠,齣現「爆棚」情況,故暫停大部份迴收服務,僅維持少量迴收。
翻查資料,環保署早在2017年嚮碧瑤、歐綠保及太古可口可樂聯營的公司批齣閤約,以「設計、建造及營運」閤約形式,營運於屯門環保園的廢塑膠處理設施。工廠原計劃最快2019年落成,結果一拖再拖。碧瑤早前解釋,項目受疫情影響而推遲,最新預計今年中正式投產。
料月底重啟上門迴收服務、開展中央收膠
碧瑤目前包攬政府多份迴收閤約,包括今年一月底獲批齣中西區、東區及觀塘的中央收膠閤約。碧瑤迴覆《香港01》查詢,承認停收屋苑塑膠,冀集中資源優先應對三區中央收膠服務,最快本月底亦會陸續恢復「愛迴收」服務。
發言人解釋,疫情下部份處所圍封強檢,迴收服務要求改變,加上不同塑膠處理設施及可迴收塑膠市場的需求,也因全球疫情有所調整,故在迴收服務及儲存安排上作彈性處理。該公司預計,本月底起開展承辦地區的中央收膠服務,至於環保園塑膠迴收設施已進入微調及測試階段,對今年投產錶示樂觀。
根據環境局文件,九區中央收膠服務覆蓋全港超過一半人口,預計每日迴收量達16公噸。環保園塑膠廠則預計每年可處理及迴收3.5萬公噸PET及HDPE塑料,則平均每日約96公噸,意味仍需大幅開拓迴收渠道,纔能達緻該廠的最大處理量。
疫下海外運輸成本飆升 本地迴收商現結業潮
早年不少本地迴收商靠嚮外國買膠加工維持生計,但隨著《巴塞爾公約》修正案去年起,加強對廢塑料越境轉移的管製,觸發結業潮。有已結業工廠負責人透露,本地迴收成本過高,迴收量亦不足,加上外國膠入口門檻提升,如欠缺政府資助,根本難以經營。
環保進城-雋成發展有限公司兩年前主要處理外國進口塑膠,去年起主力處理本地膠。負責人兼香港廢塑料協會副會長黃頴灝坦言,本港未實施垃圾徵費,欠缺迴收誘因下,本港塑膠迴收率偏低,其公司一直虧蝕;加上當局的中央收膠計劃,集中補貼三間迴收公司,料仍生存的零星業界,隻是「盡捱」至政策齣台。他認為,目前尚有迴收基金補貼廢膠迴收,惟至今年8月結束,擔憂塑膠處理商日益減少,日後推齣垃圾徵費,「啲膠多到處理唔切」。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亦錶示,疫情下大部份塑膠迴收場已停運,海外運輸成本暴升,營運成本高得難以生存。本港工業塑膠廢料多,單一品種較容易處理,估計仍活躍的工場僅餘數間。不過,他指生活廢膠種類繁多,迴收商需靠政府補貼纔能生存。
環團料塑膠迴收率迴升至逾三成 至少等兩年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硃漢強認為,本港減塑政策未落實,靠市民自發迴收難以長期支撐業界機器運行,靠公帑補助迴收成本高,亦非最妥善做法,預計未來一年多業界仍然經營艱難。
硃續說,即使有中央收膠承辦商,亦無法處理各類塑膠,部份須分流予下遊迴收商處理,惟量多纔有人承接,以穩定生產線,故當局應盡快落實生產者責任製及垃圾收費,預計至少等兩年,本地塑膠迴收率纔迴升至三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