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發。」
相信不少人和魚叔一樣,這幾天都在被這句歌詞瘋狂刷屏。
無論在哪兒都躲不開它的身影。
那麼,這個魔性的新梗究竟是從哪兒來的?
為各位一頭霧水的朋友解個惑。
此「 繞梁魔音」齣自當下熱播的偶像選秀節目 《青春有你》第二季。
原本該是一句有節奏有力度的說唱歌詞,但在練習生李熙凝的演繹下,仿佛低年級小學生讀課文。
說唱導師Jony-J驚到當場石化,連指導都無從下手。
事實上。
就是「冰清玉潔」四胞胎節目裏抱團排擠對手、節目外勾搭有婦之夫。
觀眾們對於吃瓜、扒黑料的熱情,已經遠遠超齣瞭節目錶演本身。
爭議四起,黑料刷屏。
一部打著「努力、勵誌」旗號,聲稱要培養選拔齣「世界級偶像團體」的選秀節目,究竟是怎麼變成現在這樣的?
至少在泊來之前,靠黑紅齣位、因審醜翻紅,並不是少男少女們參賽的初衷。
意為由觀眾擔任「國民製作人」。
《偶像練習生》導師周潔瓊便是因此走紅
都是這場熱潮之中的産物。
除瞭異軍突起、培養齣防彈少年團的BigHit,極少有小公司能從他們手中分得一杯羹。
就像一次全民平等的高考。
不論齣身、不論成本,隻要你夠努力、夠優秀。
起點看來是很正能量的。
然而諷刺的是。
隨著整個係列節目的名氣越來越大,節目中資本乾預的成分也越變越多。
蠅頭小利已經無法填補那些想要因此大賺的企業公司的胃口。
直至今日,依舊在庭審調查之中。
圖源韓網
曾經對抗資本的初心和全民投票的基準,此刻變成瞭最大的笑話。
再看這些「全民造星」的選秀,你還會相信是自己在選擇想要消費的內容嗎?
也許,這不過又是一盤以「自主、自願」包裹、硬逼著我們咽下的糟粕。
不是沒有人嘗試控製資本乾涉,還原節目初衷。
從頭至尾一團和氣,沒有爭議和黑幕。
但沒瞭各傢資本的你爭我鬥,節目本身也少瞭很多熱度和噱頭。
最終隻有一個下場,就是「糊」。
看看現在中國偶像們的曝光度,大傢也應該不難猜到,背後運籌帷幄的資本力量太多太多。
更彆說國內同類型節目無處可查的票數真實度。
無論偶像本身被包裝得多麼美好、多麼單純,整個行業的根基都與資本運作緊緊捆綁著。
這大概是因為,偶像文化原本就是消費文化發展的産物。
區彆在於形式,販賣的産品是不變的:
偶像。
那麼偶像又是如何成為一門經濟學的呢?
偶像文化,恰恰滿足瞭這一群體的精神需求。
AKB的「前身」——小貓俱樂部
不同於以往那些演員或歌手,大眾在偶像身上不再是單純地消費藝術享受。
而是寄托情感、實現憧憬,消費他們的形象與人格。
觀眾緣替代瞭實力和技能,成為瞭一個偶像是否成功的關鍵要素。
偶像這一身份,自然也被束縛瞭諸多要求和規則。
AKB人氣成員峯岸南曾因戀情曝光剃頭謝罪
任何錶現齣人性欲望、顯露陰暗醜惡的行為都會被稱作「偶像失格」。
偶像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就是販賣人設。
96年齣生的他經曆瞭八年的練習生活動,今年終於齣道瞭。
但僅僅登台三周,就被公司解約勸退。
原因讓人哭笑不得:
因為演齣時情緒太過激動,他當場摺斷瞭鼓棒。
電視台判定這樣的行為有負麵、暴力的影響。
日韓社會對偶像的形象、行為有如此嚴苛的要求,都是因為:
維護自己的形象,即是偶像們的職業道德。
這一點不僅限製著他們的私生活,也與他們的待遇直接掛鈎。
在日韓成熟的娛樂工業體係裏,偶像們有多大能耐,就拿多少收入。
這大概也是為何國內偶像、流量明星們頻頻引發罵戰的原因。
圍繞肖戰的罵戰仍未消停
實力欠缺的偶像和流量們賺取瞭與自身不相匹配的暴利、占據瞭過量的大眾媒體資源。
再加上他們中的不少人對自身形象的維護更遠遠達不到日韓偶像的要求。
不閤理的分配、不夠格的形象,引發瞭大眾的怒斥和嘲諷。
失格的偶像們還有不有救?
魚叔想說,其實還有。
轟動性能與天皇駕崩相提並論。
但如今他的事業依舊順風順水,在世界舞台舉足輕重。
被斥名不符實、虛有其錶的偶像們想要在殘酷的娛樂圈長久生存,也許隻有一條路:
提升、轉型。
婚訊公布之後,木村拓哉的事業幾乎一落韆丈。
主演的電視劇《律政英雄》被傑尼斯打壓,取消瞭所有宣傳。
木村拓哉本人也憑藉著這部作品,第五次拿下瞭日劇學院賞最佳男主角的稱號。
拋開虛幻的人設,我的實力和魅力依舊值得被人肯定、被人憧憬。
由偶像轉型、在娛樂圈長久留名,木村拓哉不是個例。
最近,劉亦菲因主演瞭《花木蘭》真人版電影時常齣現在大眾視野裏。
從《金粉世傢》裏刁蠻任性的富傢小姐白秀珠,到《神雕俠侶》裏清冷高傲、仙氣逼人的小龍女,她已經為大眾獻上不少深入人心的佳作。
很少有人知道,她曾經也有過一段唱跳偶像的職業生涯。
現在的她早已轉型,專注錶演。
雖然距離偶像事業越來越遠,但卻取得的成績卻讓無數路人心服口服。
蘇有朋最初以 偶像團體「小虎隊」的形式齣道走紅。
但在人氣正高之時,他卻選擇中止事業、齣國深造。
學成歸來後轉型拍戲,通過《還珠格格》《倚天屠龍記》《風聲》等作品成為瞭傢喻戶曉的演員。
隨後,他又不斷挑戰自己,摘下演員的標簽,乾起瞭導演的行當。
一部《左耳》,發掘瞭日後的金馬影後馬思純;
一部《嫌疑人X的獻身》,捧紅瞭內外兼修的實力男演員張魯一。
現在在綜藝節目裏,他不再是靠著陽光帥氣博人眼球的偶像明星。
人人都會尊稱他一句「蘇老師」。
如果說娛樂圈有什麼亙古不變的生存法則。
那一定是喜新厭舊、殘酷競爭。
他們纔無所謂偶像個人的名聲好壞、成功與否。
這個人毀瞭,資本就放手;
這波人糊瞭,再選下一波。
齣道即糊似乎是國內選秀組閤的共同命運
在這樣的浮躁和輕率裏,偶像們也對自己越來越不負責。
迴看一季又一季的節目,還有幾個名字能留在大眾心中?
也許就隻有一個蔡徐坤,通過此次在節目裏錶現的高情商、硬實力「洗白翻紅」。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偶像崇拜是不相信自己擁有去愛和被愛能力的人對愛的需求。
庸俗的節目內容、拙劣的炒作方式、炮製各種審醜下限製造收視率,終有一天也會無法再吸引大眾的眼球。
但願吧。
在那時,他們應該就不再隻是承載各種情感投射的商品。
而是真正成為一個有血有肉、值得尊重的人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