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12:38:48 AM
我是西域老範,點擊右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新疆奇趣曆史文化,中考曆史乾貨。
吐魯番齣土的伏羲女媧像
在吐魯番盆地的阿斯塔納墓葬群中,齣土瞭數十幅麻質和絹質的《伏羲女媧圖》,它們被木釘釘在每座墓室的頂上,畫麵朝下,俯瞰著仰麵而臥的亡人的眼睛。伏羲女媧,均為人首蛇身,交尾相擁,女媧右手拿著矩(畫方的麯尺),玉臂揚起,伏羲拿著規(畫圓的器具),他們畫著天圓地方,為人類立著規矩。周圍日月運轉,浩浩宇宙,星辰環拱。這種在兩漢時期盛行於中原的伏羲女媧形象,中斷數百年之後,為什麼在唐代西域高昌大量齣現呢?而且交尾纏身的形象還和我們人類遺傳密碼的DNA雙螺鏇結構異麯同工,難道這真的是巧閤嗎?
伏羲女媧兄妹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同時也是我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創世神。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文選 王延壽》曰:“伏羲鱗身,女媧蛇軀。”《後漢書人錶考》捲二引《春鞦世普》曰:“華胥生男子為伏羲,生女子為女媧。”
在伏羲故裏天水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古時世上隻有一個老婦,一天,她看見一個大腳印便踩瞭上去。不料竟懷瞭孕。老婦生瞭一男一女兩個娃娃。老婦死後,兄妹二人靠采集、狩獵為生並長大成人。兄妹二人商量當兩口之事。用石磨相閤占婚,從卦台山滾石磨果然相閤。兄妹成婚後繁衍瞭人類。相傳天水一帶夫妻一方亡故後哭喪時互稱兄妹之舉即來源於此。
伏羲女媧傳說齣現的地域遍及全國各地,所錶現的形式多樣:有說唱的形式,如《淮南子》等;有齣土的文物中,如畫像磚、石、壁畫、帛畫等。在齣土的畫像中,伏羲女媧的錶現形式多樣:有的是單體齣現,有的是二人交纏的形式,還有的是他們的形體或手中所持物件的區彆等。不同形式的伏羲女媧畫像,代錶瞭每個時代、文化中相異的信息。
河南齣土人首蛇身玉佩
1983年,河南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墓齣土的兩件人首蛇身玉飾,製作於春鞦早期,考古學者認為“或即傳說中的伏羲和女媧像”。此二件玉飾的尺寸、材質相同,為成套之作,其造型為“人首蛇身”、“一男一女”,乃是早期伏羲、女媧的形象,應無疑義。
伏羲女媧典型的圖樣結構
伏羲、女媧的傳說,至少可追溯自春鞦之際,而流行於兩漢時期。
四川成都齣土的東漢伏羲、女媧畫像磚,二人並未交尾;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造於西魏之時,其覆鬥形的窟頂上,畫有伏羲、女媧圖,與成都漢磚的畫像大體相似,伏羲、女媧左右單獨分立,亦無交尾,應是保持早期形象。
而徐州齣土的東漢伏羲、女媧圖,則兩尾相交,與吐魯番所見的“上身相擁,蛇尾相繞”構圖相同,則應是後來的演化形式。
從長沙西漢馬王堆齣土的伏羲女媧人首蛇尾圖捲,西漢中期河南南陽墓室頂部的伏羲女媧畫像磚,到山東武梁祠齣土東漢晚期伏羲女媧石刻像等,“伏羲女媧”的背後仿佛隱藏著一種古老而壯麗的神秘力量,伴隨著供奉、墓葬,成為在泥土中沉睡韆年的藝術品。
悠悠歲月,時代變遷。東漢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水深火熱的時代。戰火紛飛之下,人們無法安居樂業。
在這樣的情況下,祭祖喪葬也隻能隨著環境條件變化,不能繼續沿襲漢代舊俗――墓葬藝術如果失去瞭“人”這個載體,那麼自身也會消亡。
隨著戰亂,南北民族逐漸遷移,文化的大交流、大融閤也為中原文化注入瞭新鮮血液,使漢代的經學、玄學廣泛傳播。在各種文化的轟炸之下,伏羲女媧的藝術形象逐漸遇冷,被世人所遺忘。
直至東漢滅亡後,一時間,世上再無伏羲女媧圖。
經過瞭兩百多年的沉寂後,盛唐之時。在兩漢之際盛行的伏羲女媧形象,突然在遠離中原的“塞外火洲”高昌(如今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大量齣現,並被普遍用於墓葬之中。
最早的一幅在吐魯番墓葬中齣土的伏羲女媧圖,是1928年黃文弼先生參加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時發現的。直至21世紀中葉,在吐魯番被發掘齣的40座墓葬中,70%的墓室頂部都繪有伏羲女媧圖。
古時候,高昌地區居民主要是從內地遷來的漢人,總數約占當地居民總數的80%。
他們有的是為瞭躲避戰亂,也有的是隨傢族早期遷入,但不變的是他們內心世代秉承的中原文化傳統。而深深紮根於漢人心中的文化觀念,也使得高昌地區彌漫著濃厚的漢文化氣息。
因此,伏羲女媧圖作為漢族喪葬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昌王朝以及後來大唐的西州建立伊始,便成為盛極一時的隨葬品。
而漢朝曆代重視喪葬,視死為復生,人們普遍信奉靈魂崇拜、死後升入天庭的傳統生死觀。
因此,將創造人類生命和宇宙萬物,又能代錶逝者靈魂升天的伏羲女媧圖作為民族凝聚力的象徵,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墓室裏懸掛《伏羲女媧圖》,不僅體現瞭古人祈求神靈保佑兒孫滿堂,而且具有希望逝者得以輪迴重生的含義。
人類學傢常認為喪禮起源於對死者鬼魂的恐懼。在這種心理下,漢代“事死如生”的厚葬觀念得以産生,通過對逝者遺體作一番處理,舉行喪葬儀式,錶達死者能順利到達另一永恒世界的美好願望。
陰陽和閤古人希望,在伏羲女媧神靈的保佑下,逝者能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受榮華富貴。這也使伏羲女媧成為陰界、陽界之間的使者,化作陰陽的象徵。
在那個水深火熱的年代,伏羲女媧不僅讓背井離鄉的漢人得到心靈上的撫慰,而且也引起瞭當地少數民族居民的信奉和推崇。
吐魯番墓葬中齣土的伏羲女媧圖
從當地齣土的《伏羲女媧圖》中不難發現,圖中原為中原漢族人長相的伏羲女媧已“入鄉隨俗”,被當地民族改造成西域本地人模樣:眼眶深邃、鼻梁高挺、捲髭絡腮、鬍服對襟。
伏羲女媧的地方化,恰恰是漢文化紮根西域的重要標誌。
藝術是心靈的産物,更是人們在特殊時期、環境下的心靈寄托。在戰爭頻發、動蕩不安的古代社會,畫傢們畫齣《伏羲女媧圖》不是為瞭自娛,也不是為瞭觀賞,而是為瞭體現普通人與天神溝通、祈求庇佑的願望。
生命是死亡的開始,死亡是生命的結局。古人一直無聲地在《伏羲女媧圖》中傾注著對逝者無盡的懷念,和渴望祝福、保佑的希冀,用生命創造者的形象來陪伴死亡,渴望庇佑。
吐魯番墓葬中齣土的伏羲女媧圖
直到幾百年後,在塵土裏被挖掘齣來後,它依舊展現齣令人震驚的藝術生命力。
後人往往能從這象徵生命輪迴的畫幅中,感受古人強烈的生命意識――無論是對生者,還是死者,一樣充滿著熱望與追求。
DNA雙螺鏇結構
埋藏在西域古高昌國的這些一幅幅的《伏羲女媧圖》和今天人類遺傳密碼的DNA雙螺鏇結構異麯同工,有著驚人的相似,古人們冥冥當中,似乎在告訴著我們什麼樣的秘密,從伏羲女媧到現代人類,從中原文明到西域文化,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之下,我們人類的文明該如何延續,我們應該把我們的目光轉嚮這樣古代西域之謎去尋求答案吧。
參考資料:
新疆青少年齣版社 王嶸著《西域文化的迴聲》
新疆教育齣版社《簡明新疆地方史讀本》
百度百科
百度圖片
作者介紹:西域老範,80後西域文化愛好者,資深中考曆史研究者,專注新疆曆史文化寫作與中考曆史教育乾貨,相信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