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現實生活中,我們誇贊一個人“聰明”,很大概率是在誇贊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齣眾,通俗點說,就是
“腦子活”
。
所謂“腦子活”,與其說是一種智商的錶現,倒不如說是一種思維的習慣。在擁有這種思維習慣的人眼中,辦法總比睏難多,變化遠比計劃快,所以他們的行事風格總是機動靈活,新意頻齣,正如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位主人公,南宋末年的戰神——
孟珙
。
將門虎子初展鋒芒
孟珙齣身於將門世傢,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是嶽飛的部下。父親孟宗政也是一代抗金名將,常年駐守湖北襄陽,屢次打敗金兵,以“豪偉、有膽略”著稱。
孟珙自幼熟讀兵書,從少年時起,便跟隨父親生活在軍營之中,不僅練就瞭一身好武藝,也培養齣瞭對於戰場的敏銳度。有一年,金朝發兵進犯襄陽。孟珙馬上想到,相鄰的樊城也有可能是金軍的目標,於是嚮父親建議:
不妨從敵軍的必經渡口進行攔截
。父親聽從,率兵在渡口布下陣勢,不久,果然見到大批金兵渡河而來。於是宋軍贏得瞭一次“半渡而擊”的絕佳戰機——當金兵部分進入河中、部分留在岸上時,孟珙父子率兵突襲,成功殲滅大半金兵。
父親去世後,孟珙接管瞭父親的軍隊,並逐漸成長為一名獨當一麵的抗金大將。隻不過,在孟珙生活的年代,金朝已經開始走嚮衰落,北方的濛古日漸崛起,宋、金、濛逐漸構成瞭新的鼎足之勢。伴隨著三方的“愛恨情仇”,孟珙先是奮戰在抗金前綫,等聯濛滅金之後,又轉戰抗濛戰場……總之,隻要國傢陷入危難,他便無所畏懼地衝在第一綫。更難得的是,無論遇到怎樣的對手,但凡是孟珙指揮的戰鬥,就鮮有不勝之說,他也因此被後世稱為
“南宋最後的戰神”
。
盡管在知名度上,孟珙遠不如嶽飛等前輩,但是在他身上,你卻能看到一個名將身上所該具備的一切優秀素質:忠誠、勇猛、果決、擔當、用兵如神、多謀擅斷……不過最突齣的一點,還是他的機動靈活——
他擅長根據戰場變化,隨時做齣戰術調整,人稱“機動防禦大師”
。
蔡州一戰一雪宿仇
在聯濛滅金的進程中,孟珙數次發揮關鍵性作用。尤其最後的圍攻蔡州之戰,孟珙的錶現令人稱奇。
1232年,金人被濛古打得節節敗退,金哀宗不得不逃到蔡州保命。蔡州城外有柴潭,潭外有汝河,是天然的易守難攻之地。濛古軍久攻不破,邀請南宋聯閤滅金。1233年,時任鄂州兼江陵府副都統製的孟珙,奉命率兵兩萬人、糧食三十萬石趕赴蔡州。
孟珙猜測蔡州城內必定糧食匱乏,於是在城外搞起瞭
“心理戰”
——他組織宋濛聯軍在城外大擺盛宴,載歌載舞,大快朵頤。果然,“城中飢窘,嘆息而已”,守城的金軍已是躁動不安、精神恍惚。
一日,金兵自東門突然齣擊,欲殺齣重圍,被孟珙斷其歸路。從降者口中得知,城內已絕糧三個月,能吃的都已經吃盡,城內甚至已經“老弱互食”,守城金兵吃的是“人畜骨和芹泥”,蔡州城已如人間地獄。
孟珙認為,是時候發動猛攻瞭。但是深潭天險何以突破呢?這自然也難不倒孟珙。第一步,他將柴潭的堤挖開,潭水放入汝河,第二步,用薪柴將潭池填平。如此一來,天險變坦途,大軍順利通過。與此同時,濛古軍也決開蔡州城西的練江,逼近城下。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金已到窮途末路的絕境,宋濛聯軍閤力攻城,孟珙在南門列雲梯、鳴戰鼓,萬餘名將士踴躍登城,在城樓上竪起宋旗,金朝滅亡。至此,南宋終於一雪靖康恥、臣子恨,完成瞭宋朝幾代人的夙願。
獨力抗濛力挽狂瀾
金朝滅亡後,濛古成為南宋新的強敵。有一迴,宋理宗召見孟珙,問及與濛古議和之事,孟珙擲地有聲地迴瞭句:
“臣是武將,隻談論戰,不談論和!”
而比話語更有力的是行動。在此後的抗濛戰場上,孟珙幾乎以一人之力搞定瞭南宋三分之二戰綫上的戰事。
1235年,濛古軍從東綫(江淮)、中綫(襄樊)、西綫(四川)三條戰綫嚮南宋發動全麵進攻。中路軍先是進攻蘄州,孟珙火速從黃州前去救援。濛軍懼怕孟珙威名,轉而攻打江陵,孟珙又轉而奔馳江陵。
當時,濛古大軍在忙著趕製木筏,準備渡江。孟珙沒有直接齣擊,而是布置兵力封鎖江麵,然後施展
“疑兵之計”
——白天,他讓士兵們不斷變換軍隊旗幟和衣服顔色在江邊穿行,到瞭晚上,又點起火把,江火連天,綿延數十裏。這浩浩蕩蕩的陣勢可把濛古軍看懵圈瞭。趁對方還沒反應過來,孟珙快刀斬亂麻,與濛古軍大戰一場,連破敵人二十四座營寨,搶迴被俘百姓兩萬多人,並將濛古軍的渡江器具統統焚毀,一舉扭轉瞭長江一帶的戰局。
第二年鼕天,濛古大軍捲土重來,兵鋒直指黃州。孟珙再次奔襲而至。聽聞孟珙到來,黃州軍民士氣大振,歡呼道“吾父來矣!”之後,孟珙索性把大帳設在城樓之上,每日親自督戰,隨時調整戰術。濛古軍苦攻數月無果,不得不撤軍而去。
此後,孟珙又收復襄樊、守衛夔州、保衛四川……總之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成功抵禦瞭橫掃歐亞的濛古大軍。
鑒於他在戰場上靈活機動的錶現,俄羅斯曆史學傢沃爾科戈諾夫稱其為
13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機動防禦大師”
。
靈活機動所嚮無敵
戰場上的孟珙,敵人攻A,他會想到在B地伏擊;敵人守城不齣,他會想到以美食誘惑;深潭阻隔,他會想到引水入河;敵眾我寡,他會想到更換裝扮以造勢……看似都是“小聰明”,但卻解決瞭一個個大麻煩。
這種擅長解決問題的人,無論放在戰場商場還是職場,都是寶貴而稀缺的人纔。
這裏是文章圖片6.gif
從某種意義上劃分,這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
“紅燈思維”
的人,他們遇到稍有睏難的事,會先在心裏亮起紅燈,質問自己這事兒這麼難,怎麼可能做成?而另一種人,則是
“綠燈思維”
,無論遇到什麼事兒,先跳過“能不能”這個問題,直接進入
“如何做”
的模式。
那些看起來靈活機動的人,往往都是擁有第二種思維的人。
2008年,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一書要拍紀錄片。預計拍30集,預算300萬,時間是4個月。要知道,這本書所涉及的都是中國當代知名的企業傢、政治傢、經濟學傢,要完成對他們的預約、采訪、錄製,無論是時間還是預算都遠遠不夠。於是,策劃人
羅振宇
另闢蹊徑,神來一筆,
“為什麼非要采訪當事人?不能采訪旁觀者嗎?”
接下來,他們用瞭兩個多月找到瞭將近300個與當事人相關的對象,進行集中訪談。比如,張瑞敏砸冰箱,他們不采訪本人,而是把報道他砸冰箱的第一個記者找瞭過來。後來這部紀錄片順利完成,且成績斐然,吳曉波評論此事說:
“這真是一個天纔的‘方法論上的革命’,它把攔在眼前的難題都變成瞭馬其諾防綫,一旦繞開,豁然一馬平川。”
如果你一直認為,成功的前提是“天時地利人和”,那麼多半已經錯過瞭好多機會。為什麼?
因為現實世界中,一切都在動態變化,環境在變,對手在變,不確定因素永遠都在,而你,隻有建立瞭動態的“綠燈思維”,纔可能突破局限,釋放潛力。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