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6:45:55 PM
雖然優酷、愛奇藝等流媒體平台如今已經成為瞭主流觀影方式之一,但每當有想看的動作大片上映,很多人還是會第一時間買票進電影院欣賞。
一些鐵杆影迷稱,在電影院看電影除瞭可以享受大屏幕帶來的視覺享受外,還不用擔心熒幕上的角色糊掉。
▲《正義聯盟》1080P H.264 局部放大
這裏說的「糊」不是飯圈之間的黑話,而是字麵意思――在流媒體上一旦打鬥畫麵劇烈起來,原本清晰的畫麵就會不閤時宜的齣現一些「馬賽剋」色塊。
明明在流媒體選擇的已經是最高檔的 4K 畫質,播放起來卻還沒有下載的 1080P 原盤資源清晰,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正版受害者」嗎?
高分辨率真的意味著高清嗎?
在搞清楚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知道常被我們提起的 1080P、4K 到底是什麼。
1080P 和 4K 都是常用的視頻顯示格式,但兩者所指的顯示單位卻各不相同。
1080P 指的是屏幕垂直方嚮有 1080P 水平掃描綫,通常畫麵分辨率為 1920*1080,這裏 1080P 指的是後麵的「寬」。
而 4K 指的是在屏幕的水平方嚮達到 4000 像素,電影常用放映分辨率為 4096*2160(DCI 4K),4K 指的是前麵的「長」。
因此準確描述一個畫麵的分辨率,我們需要兩者並用,例如上麵提到的 DCI 4K 在 YouTube 上就會被標注為 4K 2160P。
高分辨率的視頻就像一塊尺寸更大的畫布,當你在大尺寸設備上顯示時,往往就需要尺寸相對應的內容,不然就會因為分辨率不足齣現像素顆粒,讓你感覺到模糊。
當你在流媒體網站上切換分辨率時,你能明顯感覺到同一個視頻在 480P 和 1080P 分辨率下有很大的差異。
一些流媒體網站為瞭便於觀眾理解,還給這些分辨率標上高清、超清、極清等字樣。
然而,視頻的分辨率並不是決定視頻清晰度的唯一標準。
正如前麵所說,分辨率隻是形容「畫布」的大小,當一張印著濛娜麗莎的郵票(480P)和原作(1080P)放在一起對比,將郵票被拉伸至原作大小時自然會顯得不夠原作精細,但將它還原至郵票大小去看,它還是栩栩如生。
也就是說,除瞭畫布大小會影響清晰度,畫的質量也非常重要,對應到視頻上則包括碼率、幀率、運動估計參數等一係列編碼參數。
這也是為什麼動輒幾十 GB 的 1080P 原盤資源會比一些流媒體的 4K 片源,前者的碼率(單位時間傳輸的數據量)有可能比後者大數十倍,畫麵自然更加精細。
通常情況下,視頻的碼率越高,視頻質量也會相應提升,但對流媒體平台而言,高碼率則意味著高帶寬,也就是會燒更多的錢。
▲ 圖片來自:The Verge
如果你去翻一些流媒體平台的財報就會發現,無論是國內的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還是國外的 YouTube、Netflix,都處於不同程度的虧損狀態,其中服務器和帶寬都占瞭其成本的大頭。
因此,高碼率注定隻能屬於少數內容,像 B 站推齣的「1080P 高碼率」清晰度選項,就隻有特定內容支持並隻對大會員開放。
想看更高清的視頻,換編碼纔是王道
有沒有一種魔法,可以在同樣甚至更低帶寬的情況下讓我們看到更加高清的視頻呢?
於是乎,視頻的編解碼壓縮效率顯得至關重要,效率越高,觀眾看到的視頻質量也就越高。
我們都知道視頻是由許多幀圖片連續播放而成,但當手機在加載視頻時,它接受的並不是這些一幀幀的圖片,而是一個個「壓縮包」,手機要做的就是用解碼器解開這些壓縮包,還原成能夠正確播放的視頻。
這是因為在數字視頻的製作過程中,每個視頻都會經過一定的有損數據壓縮,纔能把視頻文件的體積控製在一定的大小,方便儲存、轉移和編輯。
▲ 如果視頻沒有壓縮,那麼體積將會是個天文數字
如果不對數字視頻壓縮,以 2000 萬像素、每秒鍾 24 幀計算,一秒拍攝的圖像體積大於 1GB,一張儲存卡可能隻夠拍 2-3 個短視頻,這顯然不能被人們所接受。
於是乎,視頻的編解碼壓縮效率顯得至關重要,效率越高,觀眾看到的視頻質量也就越高。
目前最成功也是應用最廣泛的編解碼格式是 MPEG-2 和 H.264,其中 H.264 在流媒體平台上普遍使用。
根據 Encoding 的 2019 全球媒體格式報告,H.264 在 2018 所有生産的視頻中占比達到 84%,其繼任者 H.265 則為 12%。
H.264 就像是視頻界的 JPEG,你幾乎可以在互聯網的任何角落看到它,並且對設備有很好的兼容性,無論是電腦、手機、智能手錶還是汽車的車機,你基本上都能打開它。
但 H.264 也有不可迴避的缺陷,那就是 2003 年誕生的它在效率上以及無法滿足清晰度越來越高的視頻需求,當分辨率來到 4K 時,H.264 已經無法處理,人們迫切需要一個更高效的編解碼格式。
2013 年 ITU(國際電信聯盟)提齣瞭一種新的編碼格式,名字非常直接,就叫高效率視頻編碼(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HEVC),也就是更為熟悉的 H.265。
H.265 在壓縮率、壓縮速度等方麵全方位超越瞭前輩 H.264,確實滿足瞭人們對高效率編解碼格式的需求,但唯獨在使用率上,H.265 始終追趕不上 H.264。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H.264 隻有一個專利池,而 H.265 的專利池有三個,使得 H.265 的授權使用費變得高昂,想要使用新編碼的硬件廠商或者內容廠商都需要支付一大筆專利授權費。
盡管如此,目前大多數電子設備仍是咬咬牙支持瞭 H.265 編碼。
例如一直主導推動 H.265 普及的蘋果在 A9 處理器就加入 H.265 的硬件支持,Google 在 Android 5.0 以上也已經支持,包括英特爾、英偉達、AMD、微軟等公司也在不同程度上宣布支持,目前主流流媒體上的 4K 內容基本都采用的是 H.265。
但在內容和軟件産業上,H.265 的推進並沒有那麼順利。
▲ 綠色是支持
像全球最大視頻網站 YouTube 並沒有支持 H.265 的打算,而主流瀏覽器除瞭 Safari 都不支持 H.265,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新標準的專利授權費對這些擁有龐大用戶數量、巨大內容體量的企業而言過於昂貴。
為瞭與其競爭,Google 在 2012 年推齣瞭開源的 VP9 編碼格式,得到瞭 Firefox、Edge 等瀏覽器廠商的支持,不過由於 Google 對 VP9 有著很大的控製權,其他內容廠商更多的選擇觀望態度,沒有積極跟進。
▲ 可以找到不少眼熟的企業
VP9 的推廣受阻給瞭 Google 很多寶貴的教訓,在 2018 年 Google 不再選擇單乾,而是與 Mozilla、Netflix、Meta、微軟、三星、騰訊等科技公司聯閤組成瞭開發媒體聯盟(AOMedia),推齣瞭各項指標看齊 H.265 的 AV1 編碼技術,並且不收授權費,開源給開發者們使用。
硬件廠商的支持可以加速 AV1 在硬件設備上的解碼,並且可以改善電池壽命和播放性能,這在無形之中會吸引更多內容廠商遷移到到新的編解碼格式上,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開源的 AV1 很有機會成為下一個 H.264.
作為 AOMedia 的創始成員之一,Netflix 對 AV1 做瞭大量的測試,最終決定於 2021 年宣布為電視和 PS4 Pro 推齣 AV1 格式的流媒體服務,並透露正在探索具有 HDR 的 AV1 格式。
與此同時,AV1 在國內互聯網的齣鏡率也越來越高,騰訊宣布騰訊雲直播和點播全綫産品將支持 AV1 標準;愛奇藝於 2020 年成為瞭國內首傢啓用 AV1 格式的視頻網站;B 站在最近為播放器加入瞭 AV1 解碼,在桌麵端上可以自由選擇效率更高的 AV1 格式播放。
在硬件端上,英特爾、英偉達、AMD 已在最新的係列産品上引入瞭對 AV1 的支持;移動端的三星(Exynos 2200)和聯發科(天璣 1000 往後)也開始支持這一新標準,隻剩下高通和位列 AOMedia 創始成員的蘋果沒有宣布支持計劃。
據 Protocol 的報道,高通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推齣的驍龍 8 Gen 2 上支持 AV1 解碼,讓 AV1 得到更進一步的推廣。
硬件廠商的支持可以加速 AV1 在硬件設備上的解碼,並且可以改善電池壽命和播放性能,這在無形之中會吸引更多內容廠商遷移到到新的編解碼格式上,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開源的 AV1 很有機會成為下一個 H.264.
到那時候,我們可以用更少的流量消費更加高清的內容,這對內容消費者和創作者都是一件好事,而這一切,都在悄無聲息的變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