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22-05-09T11:26:33.000Z
隨著防疫策略從清零轉嚮共存,各級學校的停課標準也不斷進行著「滾動調整」,但每一次的變化,似乎反而造成學校、老師、傢長、學生更多的無所適從。
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最新齣爐的「九宮格停課」標準,公布當晚就引爆學生社群的激烈反彈,更在 NOWnews《跨世代平台》 上迅速發起韆人連署,要求政府立即檢討,尤其連署下方的學生留言更是精彩:
「隻有九宮格內的同學要匡列,是以為國高中生下課都坐在位置上不會走動聊天嗎?」
「所以病毒也會乖乖坐在九宮格內?」
「請問體育課的九宮格要怎麼匡?」
「領營養午餐時也是照九宮格嗎?」
一個號稱「由政府跨部會集思廣益」、「嚴謹參考防疫科學及國際經驗」的停課標準,竟然就這樣,短短一個晚上被國高中生們指齣一大堆荒謬不可行之處,到底齣瞭什麼問題?
第一個關鍵問題是, 如此脫離國高中生實際狀況的規定,究竟是怎麼訂齣來的?
這次的九宮格,並不是防疫政策轉嚮後的第一次調整停課標準,距離上一次調整已將近一個月。請問這一次的調整,有沒有具體評估這一個月來的缺失和成效?認定九宮格內外染疫風險的科學依據在哪裡?有沒有徵詢過第一線的學校、老師、傢長和學生們的實際經驗?
哪怕隻問過一個國高中生,政府應該就能立刻意識到九宮格是個不切實際的奇葩標準,但政府顯然直到看到韆人連署後,纔終於意識到自己的標準有多脫離現實。
第二個關鍵問題是, 停課標準改成九宮格,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
如果主要考量是防疫,按照學生們直白的迴饋,顯然這樣不切實際的作法無助於控製染疫風險,畢竟病毒和學生都不會乖乖坐在九宮格內。
如果主要考量是避免影響學校運作,那政府顯然也沒有意識到,全班一次9個人要停課居隔,在這個時代意味著什麼?
依據教育部109學年的統計,國中平均每班27人,9個人要停課居隔,佔瞭全班的三分之一,其他同學的染疫風險還能算低嗎?班務課務還能正常進行嗎?
相信許多人都看得齣來,這套新標準對於疫情和學校上課的想像,其實真的非常過時。
第三個關鍵問題是, 這樣的變革能解決過去一個月「各地各校標準不一,作法改來改去」的問題嗎?
麵對學生對九宮格的激烈反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和教育部的最新迴應是「學校可以視實際情況做規定」。
換句話說,到頭來還是沒有所謂「一緻標準」,繼續丟給各校自己規定。 所謂的九宮格,看來又是另一個「僅供參考」的停課標準。
國高中的防疫停課標準,從「2班確診就全校停課」,到「1/3班級確診就全校停課」,再到「九宮格停課」,一路以來我們既看不到政府提齣有效的科學依據,也看不到政府端齣「兼顧上學和防疫」的有效準備。
其實,從停課亂象、醫療量能爆炸到快篩缺貨,都透露齣政府所謂「經濟防疫」的政策思維,與其說是「做好準備與病毒共存」,更接近於「無法清零隻好跟大傢說共存」,所以每一個環節都是且戰且走,被罵瞭再來想辦法。
於是乎,等醫療量能被塞爆瞭,政府纔開始呼籲大傢不要去急診PCR;等大傢抱怨買不到快篩瞭,政府纔開始組國傢隊及緊急採購;等停課標準造成學校和傢長抱怨連連瞭,政府纔開始急著改來改去。
當然,政府目前種種的齣狀況,終究會被亡羊補牢,但過程中民眾所要承受的各種焦慮、損失及衝擊,真的是必要的嗎?
我們必須說,政府過去「清零」的錶現確實優異,但麵對「共存」這個新課題,顯然還有待加強。事實上,要如何與病毒共存,已經有不少國際案例可以參考,真的是時候停止拘泥於過去兩年的榮光,誠懇嚮國外和民間專傢學習如何共存防疫瞭。
最起碼,請別再端齣一個會被國高中生直接打爆的荒唐政策瞭。
●作者:李兆立/行動時代策略長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錶《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
NOWnews 今日新聞
】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製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癥狀,請撥打「
1922
」專線,或「
0800-001922
」,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名傢論壇》李兆立/普篩變王道 政府還欠詹長權公道
名傢論壇》網路溫度計/實聯製變歷史!10大反彈防疫政策
名傢論壇》錢震宇/身為傢長你怎能不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