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6:18:45 PM
洧川,因處於洧水下遊的一片平川地帶而得名。古稱黃帝之墟,軒轅近郊。唐虞夏商屬豫州。周封太嶽後隸許州。春鞦歸鄭國,戰國介韓、魏。秦代分屬潁川、山川郡。漢朝兩次封侯於此,稱洧陽。公元596年和公元621年的隋、唐兩朝,朝廷均在這裏設置洧州,領七縣(鄢陵、扶溝、尉氏、康陰、新汲、苑陵、歸化)。唐貞觀元年州廢,屬尉氏、新鄭縣。
北宋歸屬因唐製。靖康二年,金國大舉犯宋。南宋嶽飛曾進屯洧南築蓄城。後金國占洧置宋樓鎮,設惠民倉於此。金宣宗完顔��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戊寅四月設立洧川縣,縣治原址在今長葛市古橋鎮古賢(舊稱故縣)村附近,隸屬開封府。
洧川置縣,縣治原址在今長葛市古橋鎮古賢(舊稱故縣)村附近。沿至金、元、明初,曆時151年。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雙洎河水患,縣治北遷十裏宋樓鎮今址。明朝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知縣王傑奏請朝廷計部,始築洧川縣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修土城,周長九裏四十步。
清沿明製。康熙十年(公元1672年),洧川縣轄區由原來的四坊二十四保均並為八保:阜民保、許村保、王尹保、雙白保、硃麯保、東由保、西由保、王村保。以後額定為編沿襲之,故過去洧川有“八保小洧川”之稱。
民國時期,洧川縣轄六區,今址稱城廂鎮。後期分設七個鄉鎮:城廂鎮、古橋鎮、南席鎮、硃麯鎮、大馬鄉、韓佐鎮、考叔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洧川仍設縣。1953年,全縣分設一鎮六區三十九鄉。1954年長葛、洧川兩縣閤並,洧川縣全境並入長葛縣。原洧川境內,分設洧川、古橋、南席、硃麯、大馬、韓佐六個區,下轄62個鄉。洧川縣建製曆經金、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前後六代736年。
1965年8月,隸屬於長葛縣(原洧川縣境)雙洎河以北地區的洧川、硃麯、大馬、崗李四個公社劃歸尉氏縣。自此,洧川以洧川公社存名,隸屬於開封市尉氏縣管轄。
1983年,洧川公社改為洧川鄉。1988年,撤鄉建鎮稱洧川鎮。
洧川曆史悠久,文化厚重。洧川地方誌的編修,始於明朝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迄今為止,先後共修八次,可惜原始版本大多不復存在。今公開見存者唯有清朝嘉慶版《洧川縣誌》和光緒二十四年《洧川縣鄉土誌》版,其他的版本多為孤本,或遺存難尋。
一、明朝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明朝尚書、洧川人範守己修《洧川縣誌》,今已無版本藏書。
據清朝順治版《洧川縣誌》劉振聲序和康熙版《洧川縣誌》楊篤生序知:明朝萬曆年間進士、少司馬範守已在所著的《禦龍子集》中有《洧誌》四冊,記載明萬曆至崇禎間二十四年事,內容包括天官人物,山川錦綉,田賦分壤,忠孝節烈,戶口錢榖等,他們評價此書為“條析縷分,文簡而盡,詞約而博,事典而賅。
二、清朝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邑令劉振聲主修《洧川縣誌》,範守已之長孫範惟津纂,分為誌五、錶三、考二、述四、列傳九、記一、序一諸目。現已失傳。未見版本藏書。唯後者尚可以看到劉振聲的序文一篇。
三、清朝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知縣江南華亭孝廉張世綬修,邑人楊篤生編纂《洧川縣誌》共八捲,經四個月而告竣。今版本無存。
四、清朝乾隆十二年,知縣山東諸城舉人孫和相即設局延請邑紳編纂《洧川縣誌》,依舊誌門例,增五十餘年之事,但編纂成帙後,尚未刊行,孫和相已調他任,誌稿也被帶去。接任知縣直隸南皮縣舉人張乃曾派人取迴誌稿,但未及刊行,又因母憂而去。再任知縣湖南益陽進士鄧正琮與幕僚何文琪重修《洧川縣誌》,共八捲。前後曆八年時間,三易其稿,於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刊行。今僅存孤本,亦部分保存不力而毀。
乾隆版《洧川縣誌》
五、清朝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知縣廣東香山縣舉人何文明重修《洧川縣誌》,儒生李紳編纂,經八個月,於嘉慶二十三年完稿刊行。除捲首圖考外,內分方輿、建置、籍賦、官職、選舉、人物、藝文、雜誌八捲,孤本存河南省圖書館,現多為譽書復印本。
清・嘉慶版《洧川縣誌》(1984年譽書復印本)
嘉慶二十有三年歲次戊寅知縣事香山何文明哲堂序
六、清朝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知縣恩麟編輯《洧川縣鄉土誌》,共兩捲,光緒二十六年刊印。今存有藏本。
影印的光緒版《洧川縣鄉土誌》
七、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華民國時期,洧川縣政府重修《洧川縣誌》,未見藏書版本。
八、1959年,長葛縣洧川鄉編修的《洧川鄉誌》,藏有孤本。
1959年版《洧川鄉誌》
而後,曆代洧人不斷挖掘洧川曆史記憶,記載洧川文化。應該特彆稱道的是,當代洧川鄉賢張繼先編纂的《洧川滄桑》及《洧川文史》。
2016年8月,洧川鎮政府啓動瞭《洧川鎮誌》編纂工作,在市、縣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尉氏縣地方史誌辦公室指導下通過近兩年的努力,形成瞭樣書文稿並成功入選中國名鎮誌文化工程。但後因編委會領導、成員工作變動,修改工作一度停滯。
今年1月26日《中國名鎮誌文化工程實施方案(2022年修訂)》下發,縣史誌辦和洧川鎮政府形成瞭統一的共識,在內容的打磨上精益求精,按照國傢行業標準做到三審三校,從近600頁50萬字的書稿,到最後呈現在讀者麵前的300多頁30萬字,打造精品爭取國傢地方誌錶彰。相信會有一本名特俱佳的地方誌書籍齣版,傳流後世。
供稿:尉氏縣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