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16-08-15T08:44:38+08:00
近期臉書上看到一段影片,當中兩性約會專傢被現場女性來賓問到「男生覺得應該在幾次約會之後,女生要開始幫忙付錢?」時,以問代答地反問說「如果每次約會都是男生要付錢,那是否每次要求性行為的時候女生就該答應?」再以該邏輯觀點,直接嚮現場女性反映男性心聲。毫無疑問地,該影片獲得多數男性網友的認同與分享,但也有不少女性網友認為,感情是雙方的事,雙方應就自己能力範圍內共同分擔約會支齣。
真是這樣的嗎?日前媒體也爆齣有一美國法學院女生,為瞭解決自身貸款需求,上條件式交友網找尋乾爹補貼學貸,不僅找到真愛,解決瞭自身學貸的問題,從此麻雀變鳳凰、人生大翻轉。對此也引發網友熱烈討論,輿論多認為此舉敗壞社會善良風俗,將女人物化等,但也有人反嚮提齣,學生與社會人士交往好處不少,不止解決學貸問題,還可提升視野品位,少走許多彎路,對未來人生規劃發展很有幫助。
平心而論,無分男性或女性找尋伴侶時,都想幫自己或下一代找到更好資源,過得比較好,這其實是人類演化生存的天性。而各種資源包括:身體是否強健,外錶是否吸引人,是否擁有社經地位等等。這其中無關對錯,隻有個人選擇的排序,人人都應該尊重彆人的選擇,並給予祝福。畢竟,道德觀及文化是被建構而形塑,隻是不實際影響他人權益,隻是觀感上的不悅,沒必要為此感到愧疚。
「追求愛情,捨棄麵包」的想法固然浪漫,但這樣的影劇情節卻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人,也無法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這樣選擇。俗語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尤其在目前的低薪社會結構下,幾乎是結婚前就可以預見婚後的極大經濟生活壓力,追求郎「財」女貌或女「財」郎貌,何以敗壞社會風氣?觀念其實是一直隨著人類的生活逐步調修的。社會的問題不在不平等,而在於缺乏足夠的社會流動,「缺乏流動的社會也是僵化的社會,無法適應變遷的社會。」(張茂桂,2011)
教育與經濟資源的缺乏,往往成為社會階級僵化難以流動的主因之一。仇富心態亦為另一項造成當今社會阻止女性或經濟弱勢的男性尋覓更好伴侶的機會,不少網友在不同網路論壇或臉書上酸言攻擊「男富女貧」或「女富男貧」的組閤,究竟是真心覺得兩人的背景差異而不看好,還是其實是因為「吃不到葡萄」?
有趣的是,在中國大陸也開始吹捧「裸婚」的風嚮,意即雙方在經濟能力不齊全下貿然結婚,是一種至高的勇氣及愛情的證明。但試想,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裸婚不是常態嗎?為何如今卻需要特彆提齣來呢?不正是因為中國的開放也帶來瞭極為懸殊的貧富差異嗎?其實無分男女,每個人都想有好日子過,女孩子想嫁個好人傢,何罪之有?隻是更多放不下尊嚴的男性,說不齣「想靠老婆養」這句話而已。(本文為讀者寫新聞)
(寫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