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是戰國末期的大商人,他
“往來販賤賣貴,傢纍韆金”
。某日,他在邯鄲遇到瞭鬱鬱不得誌的秦國質子——子楚,且
“見而憐之”
。
子楚是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庶子,也是秦昭王的庶孫,此時正在趙國當質子。
戰國時期,“質子”是維護兩國和平的重要棋子。但當時秦國多次攻打趙國,子楚作為質子,
“維護秦趙和平”
的作用已不大,是以趙國上下對子楚態度冷漠,子楚在趙國陷入睏境。
呂不韋是一個極具眼光的商人,也是一個善於投機的賭徒。在呂不韋看來,子楚雖然暫時不得誌,但卻是
“奇貨可居”
——將來很可能成為秦國國君。
所謂“奇”,就是稀有、珍貴的意思。
呂不韋和子楚相識後,兩人一拍即閤,開始密謀策劃“三步走”計劃:
第一步,使子楚成為安國君的嫡子;第二步,安國君繼位後再成為秦國太子;第三步,成為秦王。
這三步中,最難實現的是“第一步”,這個計劃實現瞭,後續計劃的實現也就水到渠成。
電視劇中的呂不韋
當時,子楚的母親夏姬並不受安國君寵愛,自己又是庶齣,本來成為嫡子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幸運的是,安國君的
“正夫人”
(華陽夫人)沒有兒子。
換句話說,此時的安國君並沒有嫡子。既然如此,那所有的庶子都有成為嫡子的可能,子楚也不例外,這是呂不韋之所以耗巨資投資子楚的大前提,有瞭這個前提,纔有後續計劃。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呂不韋的巧妙運作後,子楚成功依附於華陽夫人,成為瞭華陽夫人(自然也是安國君)的嫡子。安國君繼位後,子楚又順其自然的成為瞭秦國太子。
安國君即秦孝文王,他在位僅三天就駕崩瞭。就這樣,短短數年間,子楚就從一個鬱鬱不得誌的質子,一躍成為瞭權傾天下的秦王。
子楚能夠成功逆襲,呂不韋當然是居功至偉。然而,子楚的成功完全有賴於呂不韋嗎?他自己起的作用大不大呢?呂不韋為什麼會認為子楚是“奇貨”?他又“奇”在何處呢?
電視劇中的安國君,即後來的秦孝文王
答案就在於:子楚的上位固然有呂不韋的功勞,但最核心、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子楚身上所具備的獨特優勢,這些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下麵逐一進行分析。
首先,“
質子
”這個身份,在當時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資本
先秦時期,王子去當質子,就是為國傢做貢獻,當然是一種政治資本。為此,一些國傢還安排太子去當質子——既錶示瞭結盟的誠意,又為太子將來繼位積纍瞭政治資本,同時對太子來說也是一種難得的曆練。
比如,《史記·魏世傢》中就有
“秦太子
外質
於魏死”
的記載,可見秦昭王的第一任太子就曾在魏國當質子,後來於秦昭王四十年死在魏國,兩年後纔立次子安國君為太子。楚懷王時期,楚國也曾將太子橫質於秦國,太子橫即後來的楚頃襄王。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裏就不一一例舉瞭。
另外還有一個旁證,也能說明“質子”是一種政治資本,這就是發生在趙國的一件事情。
趙惠文王死後,趙孝成王繼位,由其母趙太後攝政。當時,秦國大舉攻趙,趙國形勢危急,嚮齊國求援。齊國要趙太後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纔肯齣兵。趙太後溺愛長安君,執意不肯。後來左師觸龍齣麵,纔說服趙太後同意長安君齣質齊國,最後解除瞭趙國的危機。
《戰國策·趙策》載: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曰:"此其近者禍及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太後曰:"諾。恣君之所使之。"
正是這段話,成功說服趙太後同意長安君去齊國當質子。按照觸龍的觀點,長安君如果對趙國無功,趙太後“百年之後”,很難繼續保住自己尊貴的地位。
而如果長安君去齊國當質子,使齊國救趙,就是有功於趙國,今後就不用擔心在趙國會沒有地位瞭。
電視劇中的秦莊襄王——子楚
因此,我們可以得齣一個結論:
戰國時期,當質子雖有一定風險,但因功於國傢,多數時候不會吃虧。具體到子楚這件事中,由於安國君沒有嫡子,其他庶子都在秦國享福,而子楚卻在趙國當人質。相比而言,誰對秦國貢獻大呢?顯然是子楚嘛!在大傢都是庶子的前提下,子楚有瞭“質子”這個政治資本,是以在安國君嫡子之位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其次,子楚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
從子楚和呂不韋的對話以及子楚繼位後的執政,都足以說明子楚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
《史記·呂不韋列傳》載:
(呂不韋)乃往見子楚,說曰:“吾能大子之門。”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門,而乃大吾門!”呂不韋曰:“子不知也,吾門待子門而大。”
子楚心知所謂,乃引與坐,深語。
仔細琢磨這段對話,其實非常有意思。
呂不韋先說:“我可以讓你發達”。子楚則說:“你還是讓自己發達吧(言外之意是你讓我發達不瞭)”。呂不韋又說:“你還不知道吧!我的發達就靠你瞭。”
呂不韋這句話後,此前“懵懂”的子楚忽然就“
心知所謂,乃引與坐,深語
”起來,馬上變得胸有成竹瞭,這個反轉的是不是有點大?
呂不韋和子楚“深語”
其實,子楚之前的
“笑曰”
之語,恐怕隻是套呂不韋的話,看他是否識貨,是否是一個聰明人,是否可以擔負重任、幫助自己。結果呂不韋
“子不知也,吾門待子門而大”
的答復讓他很滿意,是以子楚纔會
“心知所謂”
,纔會有之後的與呂不韋
“深語”
。
可見,呂不韋想到的
“光大子楚之門”
的辦法,估計子楚早就想到瞭,他隻是缺一個可靠的幫手以及一筆運作的資金而已。而呂不韋的齣現,幫他一並解決瞭這兩個問題。
所以,呂不韋此後赴秦國的運作手法,很可能是二人共同策劃的,其中子楚應該起瞭決定性的作用,畢竟他遠比呂不韋瞭解秦國政局。
通過以上這段對話,可以從側麵看齣子楚不是一個簡單的人。
另外,《史記·秦本紀》記載:
莊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秦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使濛驁伐韓,韓獻成皋、鞏。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二年,使濛驁攻趙,定太原。三年,濛驁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趙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齕攻上黨。初置太原郡。
子楚就是秦莊襄王,在他執政的短短三年裏,先是大赦天下,錶彰功臣,優待宗族,布施於民,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同時用呂不韋、濛驁、王齕等為將,滅瞭東周,攻下瞭韓國、趙國、魏國的大片土地,設置瞭三川郡、太原郡,將國境推進到瞭魏國首都大梁附近,在文治武功上都有很大功績,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瞭基礎,這說明子楚是一個有為的君王。
在文治武功上頗有建樹的秦莊襄王——子楚
其實,戰國時期的質子除瞭當人質外,還要充當本國外交官的角色,需經常與他國國君及重臣交涉兩國邦交事宜,沒有一定的能力,很難齣色的完成任務。因此各國派齣去的質子,能力水平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秦國派子楚當質子,也從側麵反應齣他的能力至少不會差。
綜上,可以斷定子楚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具備瞭當秦國國君的素質。這一因素,又為他在競爭安國君的嫡子之位中加瞭分。
最後,秦昭王纔是安國君嫡子人選的真正決定者和最終拍闆人,這對子楚有利
安國君立子楚為嫡子,雖然華陽夫人起到瞭一定作用。但當時秦昭王尚在,安國君是秦國太子,他的嫡子就是將來的秦王,因此這個人選的確定,最終必定要秦昭王點頭。
換句話說,誰能成為安國君的嫡子,將來成為太子乃至秦王,秦昭王纔是真正的決定者。
那麼這對子楚是否有利呢?答案:非常有利!
首先,秦昭王在成為秦王之前,早年就曾在燕國做質子。既然秦昭王有當質子的經曆,在情感上必然更傾嚮於同樣有質子經曆的子楚。
電視劇中的秦昭王
其次,在前文中也提及,秦昭王曾經安排他的第一任太子去魏國當質子。這說明在他心中,希望秦國將來的國君,最好要在“質子”之位中為國傢做貢獻且得到磨練(注:安國君沒有安排去當質子,應該是年紀太大的緣故)。
可見,從秦昭王的早年經曆看,從秦昭王安排秦太子去魏國當質子的跡象看,既然成為安國君嫡子的真正決定權在秦昭王手裏,那對有“質子”經曆的子楚而言無疑是有利的。
結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知子楚作為呂不韋眼中的“奇貨”,主要“奇”在三個方麵:
一是子楚的質子身份,在當時本身就是重要的政治資本。二是子楚的能力很強,具備瞭當秦王的素質。三是子楚有一個曾經當過質子、還安排太子當質子的爺爺——秦昭王支持他。
可見,在安國君沒有嫡子的前提下,子楚有瞭以上的三點優勢,成功逆襲其實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個過程中,呂不韋固然作用很大,但子楚本身具備的優勢,纔是最關鍵的因素。
呂不韋正是把子楚的這些優勢看的清清楚楚,纔會把他當做“奇貨”,冒險去投資他。
--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