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022, 2:01:32 PM
(一)曆史是為勝利者書寫的
公元前206年,是一個大傢都很熟悉的年份,畢竟從小學開始我們就在背誦這一年發生的曆史大事。
不錯,正是在這一年,隨著一身白衣的秦王子嬰跪倒在一個昔日混混無賴的腳下,煊赫一時的大秦帝國轟然倒塌。
我們先不感慨或者評說這件事情,我們先來聊一個細節。
那就是公元前206年,在《資治通鑒・捲九・漢紀一》是如何紀年呢?
漢太祖高皇帝元年!
好像有點不對呀?
公元前206年,雖然劉邦把秦國給滅瞭,但楚漢爭霸纔剛剛開始,而且劉邦也還沒有稱帝,怎麼就成瞭漢太祖高皇帝元年呢?
其實沒什麼好奇怪的,雖然劉邦此時還沒稱帝,但是因為在這一年他攻破鹹陽,被項羽封為漢王,所以在曆史上就被定為瞭漢高祖元年。
我們都說曆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我們也可以說,
曆史是為勝利者書寫的
,這是對勝利者的褒奬。
(二)為什麼是劉邦?
喜歡曆史的應該都知道,當初楚懷王派劉邦和項羽齣兵的時候,曾經和兩人有過一個約定,那就是“
先入關者為王
”。
楚懷王這招目的很直白,那就是打擊項羽,扶持劉邦。
在當時,雖然項梁已經去世,但項傢軍的威望和實力自然還是最高的,劉邦根本沒法比。
為瞭讓劉邦成為那個先入關者,楚懷王給他做瞭很多鋪墊,比如說讓項羽北上去搞秦軍主力,讓劉邦積極嚮西發展,而且一路上還給他派瞭不少援軍。
盡管如此,想當這個“先入關者”肯定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下麵我們就看看劉邦是怎麼第一個攻入鹹陽的?
劉邦首先從碭這個地方齣發,在成陽和杠裏兩次擊敗秦軍,算是旗開得勝瞭。
劉邦到達昌黽時,遇到彭越,兵閤一處共攻秦軍,但是沒有搞定,不得不撤退到栗這個地方,修整之後西走高陽,再攻南陽。
南陽守將敗走宛城,劉邦想越過宛城直取關中,但在張良的建議下,還是連夜引兵圍攻宛城。
劉邦勸降瞭宛城守將,並且封其為殷侯,令其繼續守宛城,這招和之前武臣橫掃趙國幾乎是一樣的模式。
繼續西進,劉邦一路勢如破竹,秦軍守將紛紛歸降。
此時,秦將章邯已投降項羽,趙高也殺掉瞭秦二世,還派人到劉邦軍中求和,想和劉邦瓜分關中,但劉邦很爽快的拒絕瞭趙高。
這說明瞭啥呢?為啥地方郡守和守將可以談閤作,但是趙高不行呢?
很顯然,因為他位置太高瞭,要的也太多,沒法談,隻能消滅!
趙高派軍守�i關,劉邦派遣酈食其和陸賈到�i關勸秦將投降。
就在秦將猶豫糾結之時,劉邦卻帶兵繞開�i關,進而越過蕢山,大敗秦軍於藍田南,接著又破秦軍於藍田北。
從前秦帝國的藍田大營是如何威武雄壯,可這會卻成瞭劉邦圍獵場。
公元前206年的10月,劉邦來到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旁,秦王朝徹底覆滅。
隨後,劉幫率領大軍進入秦朝首都鹹陽。
很顯然,劉邦在西進攻破鹹陽的過程中,並不隻是靠兵力,考的是走位,那是相當風騷。
能不打就不打,非打不行再打,打不過就撤,跟毛爺爺的遊擊戰簡直有異麯同工之妙。
(三)史上最大鍋,不背也得背
秦王子嬰,一個至今不能確定身份的人,雖然以雷霆手段斬殺瞭秦帝國的掘墓人趙高。
但是麵對劉邦,那個齣身沛縣的流氓混混,終於無力迴天,跪瞭!《資治通鑒》中記載:
秦王子嬰素車、白馬,係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
上麵這句話很短,但很有意思。
首先,子嬰雖然成瞭秦國老大,但已經去瞭帝號,稱秦王。
其次,素車,白馬,係頸以組,字麵意思翻譯就是白車白馬,脖子上還係瞭根白繩子。這是乾啥呢?簡單來說就是錶示自己罪孽深重隨時準備自殺!
再次,“封皇帝璽、符、節”,就是把能象徵皇帝權力的璽符節都拿瞭齣來。我們曆史愛好者一直津津樂道的傳國玉璽,此時應該就在子嬰手中,準備交給劉邦。
如果此時秦國的當傢人是二世鬍亥,跪也就跪瞭,但這個剛剛上位沒幾天的子嬰就這麼跪瞭,不禁讓人感慨。
成為秦王朝的亡國之君,這應該是曆史最大一口鍋瞭,但砸在自己頭上瞭,不背也得背。
生不逢時,奈何,奈何!
(四)殺不殺子嬰,這不是一個問題
擺在劉邦麵前的第一個問題:
殺不殺子嬰?
劉邦和他身邊的兄弟們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是因為秦帝國的壓榨,實在活不下去瞭纔選擇揭竿而起。
在革命道路上,自然又有很多兄弟付齣瞭生命的代價。
時間往前退二十年,嬴政還在追著六國的王子王孫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轉眼自己的子孫就成瞭彆人屠刀下的羔羊。
天道循環,就是這麼簡單粗暴。
如今新仇加舊恨,殺掉子嬰很是自然,也是閤情閤理的選擇。
《資治通鑒》記載“諸將或言誅秦王”,但劉邦沒有那麼做,說瞭一句“殺降不祥”,便放下瞭手裏的刀。
如果是項羽會怎麼辦?其實不用如果,項羽率領大軍來到鹹陽後,很快就把子嬰給殺瞭!
劉邦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瞭,做決定從來不會意氣用事。
相反,項羽從來都隻會意氣用事!
(五)蕭何和樊噲
劉邦大軍進入鹹陽之後,《資治通鑒》記載瞭兩件事情。第一件是關於蕭何:
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府圖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i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
蕭何作為一名優秀的基層官員,後來又成為漢帝國的丞相,能考慮到這一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過讓我們感到奇怪的是樊噲。
劉邦進入鹹陽,看到秦國皇宮那麼豪華氣派,關鍵裏麵又有那麼多妹子,立馬不淡定瞭,跟手下頭頭們說要留在宮中快活。
這時樊噲上場瞭,對劉邦說瞭下麵一番話:
沛公欲有天下耶,將為富傢翁耶?凡此奢麗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願急還霸上,無留宮中!”
作為一個以殺狗為生的屠戶,能夠說齣這樣一番話,真是讓人費解。
我們都知道樊噲是個大老粗,大老粗不可怕,就怕他粗中有細,跟幾百年之後的張飛一樣。
樊噲說的很好也很對,但劉邦並沒有聽他的,為什麼?
樊噲一直都是自己小弟,就算後來成瞭自己妹夫,那還是小弟,他的話在劉邦那裏份量不太夠。
劉邦不吊他,他一點辦法也沒用。好在除瞭樊噲之外,劉邦還有張良。
為什麼劉邦會聽張良的呢?那是因為張良是劉邦想方設法請來的謀士,他要是不聽,人傢可以拔腿就走。
張良要是走瞭,那麻煩就大瞭,劉邦不得不聽。
不過,金鱗以為劉邦之所以迴到霸上,最大的原因還是他們還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
此時已經把秦國主力滅掉的項羽,勢頭正盛,而且已經在路上瞭,你留在鹹陽宮中幾個意思?
(六)約法三章
劉邦從鹹陽宮中離開,重新駐軍到霸上。
因為當初楚懷王的約定是天下皆知的,劉邦就招來瞭秦地的“父老豪傑”,對他們說瞭一番話。
大意就是說按照楚懷王約定,老子要在關中稱王,所以跟你們約法三章。
約法三章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很顯然,約法三章不是用來約束秦人的,主要是用來約束自己手下將士的。
此時秦地的民眾,都惶惶不可終日,肯定不可能主動犯事。
劉邦用一個約法三章,極大的獲取瞭秦地民眾的好感和支持,大傢歡呼雀躍,還給劉邦的軍隊送來糧食和其他美食。
不過劉邦卻擺擺手拒絕瞭,還說我們有的是糧食,傢裏不夠吃的,我分點給你們!
從來打仗都要自己帶乾糧的老秦人,哪裏見過這樣的軍隊,於是“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他們高興壞瞭,生怕劉邦不留下來當秦王。不得不說,論裝逼,劉邦真的是可圈可點。
有句話叫“先入為主”,劉邦第一個攻破鹹陽滅掉秦國之後,將自己的好感度迅速拉滿,給項羽挖瞭無數個坑,而項羽也一個不拉的跳瞭進去。
(七)為何不見老秦人反抗?
看到這裏,不知道大傢有沒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本來有著”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信念的老秦人,麵對劉邦的“入侵”,為何竟然溫順如羔羊一樣,沒有任何反抗,反而個個歡欣鼓舞,還成瞭帶路黨?
原因是什麼呢?其實這一點應該不難理解:
首先,秦國四處攻伐統一瞭六國,對六國人們而言肯定是不義之戰。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人傢反殺迴來,天道循環,保傢衛國成瞭沒什麼說服力的邏輯。
其次,秦末大亂極大地消耗瞭秦國的有生力量。單單項羽幾次和秦軍決戰,消滅瞭大部分老秦人為主的秦軍精銳,後來項羽又坑殺秦軍二十萬降卒,老秦人有生力量更是一蹶不振
經過這麼多次打擊後,秦地的民力早已凋敝不堪,即便是想反抗也難以有效組織起來。
其次,秦國為瞭統一六國,經曆瞭幾代人的努力,成就瞭始皇帝的萬世功業,但代價卻是秦國百姓的汗水,鮮血和生命。
陳勝吳廣曾經說“天下苦秦久矣”,這裏的天下並不僅僅指六國的百姓,也包括被秦國壓榨瞭幾百年的“老秦人”。
於是,秦滅六國之後,六國後人無不韆方百計的復國,但秦國被滅掉之後,卻一點水花也沒有再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