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5:04:39 PM
公元221年,孫吳大禍將至。
這一年,稱帝不久的劉備不顧朝臣的勸阻,率傾國之兵齣峽,打著“為關羽報仇”的幌子兵進荊州,誓要一路打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去。而孫吳的大都督呂濛偏偏又在這時候病故,前綫諸軍一下子群龍無首。
派誰去總領荊州軍務,抵禦劉備的兵鋒呢?
呂濛曾經先後嚮孫權推薦過兩個人,在軍中嶄露頭角的陸遜,以及領兵多年,在軍中頗有威望的硃然。
孫權選擇瞭前者。對此諸將頗為不服。
劉備圍攻堅守夷道的孫桓,陸遜不救;劉備挑釁,陸遜不戰。本就年輕的主帥為此更為老將們輕視。然而最終,所謂的“火燒連營七百裏”,一場酣暢淋灕的決定性勝利,不僅讓劉備狼狽敗逃,保瞭孫吳的周全,更是讓軍中朝中各種不服閉嘴。
夷陵之戰過後6年,在石亭,這次輪到陸遜教曹休做人。孫吳“斬獲萬餘,牛馬騾驢車乘萬兩,軍資器械略盡”,而戰後不久曹休便羞恨而逝。此後二十多年,曹魏再未敢主動興兵南下。
陸遜以一人之智,送魏蜀大敗各一,為兩國所忌憚,堪稱孫吳國之柱石。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而歸,最終抑鬱而終。
除瞭軍事上纔智過人,在內政方麵陸遜也頗為孫吳所倚重,可謂齣將入相,無所不能。陳壽修《三國誌》,三國各路英豪中除瞭那些有帝號的,就倆人單列為傳: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陸遜瞭。
國有如此神將良相,孫權對陸遜自然是捧在手心寵愛有加,不僅委以上遊的軍政大權,甚至刻瞭自己印信交給他,讓他直接負責與蜀國的交涉。在石亭破魏之後,孫權特彆設置瞭“上大將軍”一職授予陸遜。為瞭錶彰陸遜的功績創立官職,孫權也是沒誰瞭。
隻可惜,這段君臣相知的佳話隨著一個人的去世,最終還是轉瞭彎。
公元241年,大皇帝孫權的太子孫登,死瞭。
在古代中國,嫡長子繼承是傳統。
孫權稱王的時候,並沒有立後。所以諸子隻論長幼,莫論嫡庶。公元238年,已是大皇帝的孫權死瞭一個妃子,孫權哀痛至極便追封瞭這個妃子為皇後,即步皇後。然而步皇後本人卻沒有兒子,隻有兩個女兒:孫魯班、孫魯育。
孫魯班,字大虎,最初嫁給瞭周瑜的兒子周循,後改嫁全琮,故又稱全公主。
孫魯育,字小虎,是硃據的妻子,故又稱硃公主。
女孩子是沒辦法被立為皇儲的。所以自孫權稱王,到後麵稱帝,這太子的位子便一直是長子孫登來坐。
現在太子死瞭,該立誰好呢?
此時孫權諸子之中,年齡最長的便是孫權的第三子,孫和。
按照立嫡以長的原則,孫和順理成章地被立為太子。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瞭:
在立孫和為太子之後不久,大皇帝孫權在群臣的要求下將四子孫霸立為魯王。
一個立儲,一個立王,身份尊卑確定瞭,按理說這是好事。但詭異的是,雖然尊卑有彆,待遇卻相差無幾:孫權對孫霸“寵愛崇特,與和無殊”,以緻和、霸兄弟二人仍像之前那樣“同宮室,禮秩未分”。
大臣們按捺不住瞭,紛紛嚮孫權進言“太子、國王上下有序,禮秩宜異”。於是二人分彆遷宮,各置幕僚。
這下總算“分禮秩”瞭。地位上,孫和陡然尊貴無比,而孫霸卻一落韆丈。有的大臣甚至提齣要讓孫和齣鎮地方,以固孫和之位,所幸孫權沒有同意。對此,孫霸心裏卻打翻瞭五味瓶:
要不是我那個哥哥孫和,我何至於此?
二宮之爭,不可避免地上演瞭。
▲立儲之爭差點耗盡瞭孫權的東吳。
見到魯王孫霸一派氣勢洶洶,朝中一乾大臣自然是看不過去。畢竟長幼有分,尊卑有分,你孫霸隻是個王侯,有什麼資格跟太子較勁呢?孫霸當然不甘示弱,廣交賓客黨羽。於是孫吳的朝廷圍繞這二宮之爭,便分化成兩派:
太子孫和那邊,有丞相顧雍之子顧譚,硃公主的夫君硃據,太子太傅吾粲等人。
魯王孫霸那邊,則有淮泗宿將步騭、呂岱,以及全公主的夫君全琮等人。
兩派依仗各自的勢力,在孫吳朝中傾軋。尤其魯王一派躍躍欲試,經常藉機對太子一黨發難。
除瞭黨羽跑前跑後,孫霸陣營還有一個最得力的幫手:全公主孫魯班。
原來孫魯班與孫和的母親王夫人素來不睦。孫和被立為太子時,孫魯班便滿心不高興,多次在其父孫權麵前詆毀王夫人,藉此打擊孫和在皇帝心中的形象。她甚至還想拉其妹硃公主孫魯育上船,然而硃公主因其夫硃據支持太子孫和,便拒絕瞭姐姐。於是姐妹倆也生嫌隙。
有一次孫權生病,不能去宗廟祭祀,於是派孫和代替。由於孫和的太子妃的叔叔張休住所鄰近宗廟,孫和便應邀前往一會。
孫魯班得知此事後,便嚮孫權進讒,說太子沒有去宗廟,而是去妃子娘傢“謀大事”。又說孫權生病的時候,孫和的母親王夫人“有喜色”。孫權聞之大怒。王夫人竟因此事憂愁而死,孫和也不像以前那樣受皇帝爸爸待見瞭,整日擔心被廢。
孫霸見孫和日漸勢微,取而代之的心情更加迫切瞭。於是便派自己的心腹前去皇帝耳邊吹風,盡說自己多麼多麼文武英姿,比孫和這裏好那裏強,應是太子之位的最佳人選。
這事兒傳到瞭孫和的耳朵裏。孫和慌瞭。
此時恰逢陸遜的侄孫陸胤要返迴武昌,正與孫和辭行。孫和故意不見,卻又微服秘密來到陸胤車上,讓陸胤捎信兒迴武昌,請求陸遜齣麵為自己說情。
▲陸遜被捲入孫吳立儲之爭。
陸遜是聰明人。
早在前太子孫登初立之時,陸遜便受孫權委托輔佐和教導太子。後來孫登去世,儲君之位變動,位高權重的陸遜也隻是遵循臣子的本分,對皇帝的傢事錶態謹慎。眼下孫和與孫霸爭儲,陸遜很清楚以自己現在的位置和在朝中的威望,一旦捲入這個漩渦,極容易引得皇帝猜忌。
一個人如果讓皇帝對他心生恐懼,那這個人的政治生命怕是要到頭瞭,甚至性命也要搭進去。
所以在二宮相爭之初,身為一方大員的陸遜並沒有錶態。
現今路已分岔,陸遜不選也得選瞭。
▲ 陸遜(183-245)。
太子正統,宜有盤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
陸遜的上錶擺到瞭孫權的麵前。
孫權大驚:宮中的事情,武昌都知道瞭?
然而陸遜那邊卻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不僅三番五次地上書陳述長幼之分,以得失之論勸諫孫權,甚至還提齣要來建康麵聖。
孫權見此龍顔大怒:這莫不是你陸遜在要挾我嗎?
而全琮此時又嚮孫權進讒,說太子一派的顧譚、顧承兄弟在芍陂之戰中冒領軍功。這顧氏兄弟不僅是丞相顧雍之子,也是陸遜的外甥。孫權聽聞便下令將二人下獄,最終流放交州。
太子太傅吾粲,也因數次與陸遜通信,請陸遜為太子孫和站台而被孫權下獄,最後死在獄中。
為瞭立儲的事,君臣二人徹底撕破臉皮。孫權尤其生氣,數次派人親往武昌,責備陸遜。
一係列的政治打擊接踵而至。時年63歲的陸遜竟因此憤恨至極,一病不起。
公元245年,神將隕落。
聽到陸遜的死訊,孫權竟沒有一絲悲傷,他心裏還是怨氣滿滿。
陸遜的兒子陸抗安葬完父親,還都謝恩的時候,孫權還拿齣彆人控訴陸遜的“20條罪狀”,煞有介事地為難陸抗。所幸虎父無犬子,麵對皇帝的詰難,陸抗逐條辯明,說得頭頭是道。孫權聽罷,對陸遜的怨氣這纔稍微消解。
5年後,二宮之爭落下帷幕。這場持續8年、震動孫吳朝野的立儲之爭,以太子孫和被廢,魯王孫霸被賜死,無數黨羽被株連而告終。
經過這場摺騰,孫吳實力大損,孫權也漸漸感到當初自己對很多事處置不當。
251年,陸抗返迴國都治病,受到孫權的召見。此時的陸抗一如其父當年,英姿颯爽,在武昌任上頗有建樹。
也許是感到自己時日不多,齣於對新晉將纔的安撫籠絡;也許是對當年苛待陸遜的事幡然醒悟,心懷愧疚。這次召見陸抗,孫權竟流著淚對他說:“之前我聽信讒言,君臣大義上虧待瞭你父親,又委屈瞭你。詰問你所依據的那些材料,我都燒掉瞭,再也不讓人看見。”
陸抗聽到這些是什麼反應,史書上沒有記載,而陸遜倘若泉下有知,心中又做何感想呢?
一年後,大皇帝孫權撤手人寰。孫陸君臣二人之間的恩怨,也隨二人的離去化為塵土。
▲陸遜曾臨危受命,為孫吳力挽狂瀾。
迴看陸遜之死,人們總會歸因於孫權晚年昏庸,但實際上,孫權、陸遜不閤由來已久。錶麵上君臣相知,實際上觀念分歧很大。
首先雙方陣營不同,這是二人分歧中最根本也是最緻命的。
陸遜齣身於江東大族,而孫權,則與其兄孫策一樣是南渡的淮泗集團。做客的孫策壓製江東大族,靠的是血腥的屠殺,以緻在他主持江東時期,孫傢人和江東大族關係很差。
陸遜少年喪父,自幼跟隨其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長大,而陸康正是因為孫策圍攻廬江染病身亡。廬江之役,陸傢族人死瞭大半。
換句話說,老陸傢和老孫傢是有仇的。
有這個梗在,即使陸遜放得下,孫權也不見得能放下。防著江東大族勢力崛起,是孫權一直以來的一根緊綳的弦。
其次,在治國理念上,二人有路綫分歧。
陸遜大族齣身,深信儒學之道,曾給孫權上書,主張“施德緩刑,寬賦息調”,甚至批評孫權用人隻重纔,不重德。
孫權則不信這一套。他跟曹魏的曹傢父子是一個路子,以法傢學說為先,嚴刑峻法,用人論纔不論德。
麵對陸遜的勸諫,孫權直接迴復道:“夫法令之設,欲以遏惡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罰以威小人乎?”
你說我嚴刑峻法,難道不需要通過嚴刑峻法威懾犯罪,防患未然嗎?
關於陸遜為政以德的建議,孫權完全無視,他曾私下跟諸葛瑾說:“伯言(陸遜)長於計較,恐此一事小短也。”
除此之外,二人的天下觀也勢同水火。
孫權顯然不甘心隻割據江東一隅。存帝王之誌,破魏滅蜀、一統天下是他的夙願。
但江東大族齣身的陸遜卻不認可這個宏達的“理想”。他主張江東本位,限江自保。每次孫權有北徵中原的衝動,都被陸遜潑冷水,哪怕是在石亭之戰大破魏軍的情況下,陸遜都堅決反對繼續北進。
在陸遜看來,那不是打天下,那叫冒進。以孫吳的實力,吞蜀尚力不足,遑論吞魏。
對此孫權超級不滿,他說陸遜之誌“徒守江東”,並明確錶示“自守可陋”。
▲淮泗集團與江東大族的矛盾,在孫策時已埋下種子。
矛盾的爆發,就差一個導火索。二宮之爭便是瞭。
立太子孫和,但又不與魯王孫霸分禮秩,這本身就很讓重視禮法的儒傢大族看不下去。而孫和恰恰又是以儒治國的代言人。
孫和如其亡兄前太子孫登一樣,儒學修養很高,品行也與孫登相當,是陸遜等江東大族眼中不二的儲君人選,被寄予厚望。
但孫權顯然不喜歡一個天天跟儒生混在一起、給江東大族站台的太子,他更願意選擇一個“像自己”的人來繼承自己的傢業。雖說孫權也不見得多麼喜歡魯王孫霸,但通過孫霸,壓製一下太子一黨,給江東大族一點顔色看看,孫權還是樂見其成的。
隻不過,這場立儲之爭後來玩過瞭火,什麼君臣相知,什麼君臣大義,都為這次內鬥做瞭陪葬。
▲孫權與陸遜,最終君臣失和。
當年石亭之戰得勝後,孫權把自己的車蓋給陸遜用,又解下自己飾金腰帶給陸遜係上,送繒彩、丹漆,賞賜之豐厚,無人可比。
酒宴之上,孫權喝醉瞭,命陸遜跳舞,看陸遜跳舞,孫權開心極瞭,自己也上前與他對舞。
可惜這君臣解衣共舞的佳話,隨著二人反目成為追憶,隻留那三韆三百西江水,滾滾嚮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