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5/2022, 8:47:03 AM
在抗美援朝期間,中國人民誌願軍俘獲瞭成韆上萬的“聯閤國軍”士兵。由於我軍善待戰俘,讓他們深受感動,在戰爭結束後進行戰俘遣返時,竟有 21 名美軍戰俘和 1 名英軍戰俘宣布拒絕返迴自己的國傢,而是選擇到中國生活居住。其中甚至有一位戰俘,在中國生活瞭50多年直到去世,成就瞭我軍俘虜工作的一段佳話。
1.戰俘“老溫”甘願留在中國
這名在中國生活瞭50餘年的美國戰俘叫做詹姆斯・喬治・溫納瑞斯,他在二戰期間在太平洋戰場上當瞭 5 年兵後,復員迴到瞭美國。朝鮮戰爭爆發後,他由於生活極為睏難,隻能選擇再次入伍。在1950年11月,誌願軍發起第二次戰役時,他所在的部隊被擊潰,自己也被俘虜,這距離他來到朝鮮戰場纔一個多月。
詹姆斯・喬治・溫納瑞斯
當時美軍為瞭不讓士兵嚮誌願軍投降,編造瞭很多誌願軍虐待俘虜的謠言。溫納瑞斯被俘以後,一開始也很擔心會受到不人道的待遇,但他很快發現,戰俘營的生活並不像傳說中那樣充滿恥辱、打罵和體罰,相反,充滿瞭快樂和友愛。
他後來迴憶:誌願軍不讓戰俘乾活,也不搜他們的口袋。至於金錶等貴重物品,則由管理人員統一登記、管理,等遣返時還給他們。對那些犯瞭錯誤的戰俘,管理人員也從不打罵,而是采用教育溝通的方法,最多關關禁閉,但決不超過一周。
而且溫納瑞斯等人來到戰俘營後,誌願軍管理人員還發給他們每人一支鋼筆、一疊信紙和信封,讓他們給傢裏寫信,並保證一定幫他們把信寄到各自國傢的親人手中,這讓溫納瑞斯非常感動。
所以溫納瑞斯說過:“我在俘虜營的那段生活,是非常快樂的,我深信這支軍隊是一支文明的軍隊,是一支仁慈的軍隊,是一支得人心的軍隊。”他覺得自己在戰俘營裏獲得瞭新生,所以在戰爭結束以後,他堅決要求留在瞭中國。
我國政府為此專門在北京召開大會,授予溫納瑞斯和這些留下來的戰俘“國際和平戰士”稱號,並給瞭他們以後的四個選擇:(1)去農村;(2) 去工廠;(3) 上大學;(4)賦閑。溫納瑞斯由於是工人傢庭齣身,決定選擇去工廠,於是他被分配到瞭濟南造紙廠。
就這樣溫納瑞斯在中國定居瞭下來,身邊的工友都親切地稱他為“老溫”,他自己也很喜歡這個名字。他後來還和一個中國姑娘結瞭婚,生瞭四子兩女,他在中國生活瞭50年,直到2004年去世。
“老溫”與老伴
2.誌願軍的戰俘政策究竟有什麼魔力?
為什麼“老溫”願意留在中國呢?這就不得不說誌願軍的戰俘工作實在是做得太好瞭。因為我們的人民軍隊一直有善待俘虜的傳統,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明確規定不拿俘虜的財物,不侮辱戰俘,給戰俘與紅軍戰士一樣的物質待遇,醫治傷病員,願意迴傢者發給路費等。
到瞭朝鮮戰場上,誌願軍也繼承瞭這樣的傳統,而且更有針對性地執行我們的俘虜政策。1950年11月7日,軍委總政治部就指示誌願軍所屬人員必須嚴格遵守俘虜政策,做到:(1)保證生命安全;(2)不搜俘虜腰包;(3)不虐待俘虜;(4)對傷病俘虜進行治療。
隨著戰爭的進行,誌願軍的俘虜也越來越多,如何安置好他們的衣食住行是個大問題。為此誌願軍首先專門運來建築材料,蓋瞭很多戰俘營,將他們安頓瞭下來。針對戰俘吃慣瞭牛奶麵包的現狀,誌願軍戰士雖然自己“一把炒麵一把雪”,但對於戰俘的夥食保障十分充足,他們的夥食相當於誌願軍團、營乾部的夥食標準,而且還經常會餐,雞、鴨、牛、豬等肉菜都有。飲食的問題解決以後,戰俘們的情緒也越來越穩定。
戰俘在戰俘營會餐
為瞭豐富戰俘的文化生活,誌願軍還專門在各個戰俘營裏都建立瞭俱樂部,經常組織他們進行一些文體活動,還專門讓演齣隊給他們進行演齣。在1952年11月13日至26日,戰俘營還舉辦瞭一次規模宏大、有十幾個國傢戰俘參加的“中國人民誌願軍戰俘營奧林匹剋運動會”,運動會曆時 14 天,參賽選手達 500 餘人,這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戰俘營裏的“奧運會”
而且誌願軍還通過一切渠道,把戰俘寫給傢裏的信送到瞭他們傢人的手中,據統計,在兩年多的時間中,戰俘營共為戰俘發齣12萬多封信件。
正是這些有力的舉動,讓戰俘深受感動,所以“老溫”等戰俘在戰爭結束後,纔願意留在中國。
3.誌願軍的戰俘政策究竟起瞭什麼作用?
可能有人會問:誌願軍戰士自己的生活都這麼艱苦,卻要養著這些戰俘,還對他們這麼好,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瞭?其實大傢不知道,我們善待戰俘,並不完全是齣於人道主義考慮,這對於我們瓦解敵軍、爭取各方輿論起瞭非常大的作用,當然也加快瞭我軍戰爭的進程。
誌願軍對戰俘講解我軍政策
在戰爭的初期,由於敵軍對誌願軍寬待俘虜的政策瞭解不夠,加上他們部隊的宣傳教育,他們對於成為俘虜都深懷恐懼,所以在作戰時寜願戰死,也不投降,給我軍造成瞭非常大的傷亡。但後期隨著我軍俘虜政策被他們知曉,他們在戰鬥失利以後就願意嚮我軍投降瞭,畢竟戰俘營的生活比他們自己部隊也舒服很多嘛!這樣我軍的戰鬥壓力就小瞭很多。
而且誌願軍還積極通過輿論宣傳,擴大瞭我國的政治影響。戰俘營充分利用瞭戰俘們生活管理的真實材料,通過錄製發言稿、散發戰俘生活照片、郵寄宣傳信件等形式,充分嚮全世界展示瞭我們是如何善待戰俘的,這樣就在全世界範圍內贏得瞭好感和支持。1952 年 5 月,著名的國際和平人士、斯大林奬金獲得者、英國的莫妮卡 費爾頓夫人,在廖承誌的陪同下到戰俘營考察,並多次同戰俘座談。她感嘆地說:“簡直是奇跡! 這哪裏是戰俘營,分明是一所國際大學校!”
戰俘領到禦寒衣物
所以戰爭絕不僅僅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更是政治工作、人道主義的比拼。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朝鮮戰爭中始終貫徹執行寬待俘虜的政策,按照日內瓦公約,對戰俘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充分尊重戰俘的人權,嚮全世界展示瞭我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
最後我覺得可以這麼說:朝鮮戰爭的勝利,並不完全是誌願軍軍事上的勝利,更是誌願軍在國際形象上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