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字 ” 可快速關注我們
北京2022年鼕奧會單闆滑雪男子大跳台決賽在北京首鋼滑雪大跳台舉行。這是加拿大選手達西·夏普在比賽中(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春迴大地,祖國山川生機盎然。人們驚喜地發現,頭頂的藍天顔值更高瞭,身邊的河湖更加清澈瞭。在長江之畔,水清岸綠,不時見到江豚騰躍;在東北林區,冰天雪地,不時傳齣虎嘯山林。一幅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美麗中國新畫捲,正在生動鋪展。
這是山東威海文登區金嶺山莊清潔能源供暖站(2020年11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硃崢 攝
久久為功,換藍天常在
剛剛閉幕的北京鼕奧會上,健兒們淩空翻轉,與身後清透的藍天,共同組成最亮眼的風景。鼕奧會期間,北京市空氣質量持續優良,“北京藍”得到國際國內社會一緻好評。
首鋼滑雪大跳台也成瞭“網紅”。這個大跳台不僅見證瞭鼕奧會一場又一場的精彩賽事,也見證瞭首鋼這片工業園區由“煉鋼之火”到“雪舞冰飛”的華麗蛻變。
為改善北京空氣質量,首鋼進行瞭整體搬遷,園區改造為北京鼕奧組委會辦公地和比賽場地,成為中國“綠色辦奧”的一個生動注腳。
不僅如此,“水立方”變成“冰立方”,韆餘輛氫能大巴穿梭賽場,3大賽區26場館實現100%綠電供應……中國以實際行動兌現瞭“綠色辦奧”的莊嚴承諾。
“船聯1號”電動貨船在長江南京段航行(2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鼕奧會是一扇窗,摺射齣中國近年來治理汙染的不懈努力。幾年前,北方鞦鼕季“重霾”多發,藍天難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為換迴更多藍天,北方地區的兩韆多萬戶農村居民告彆瞭煙熏火燎的取暖方式,用電或天然氣取代燃煤;減少工業領域汙染排放,煤電、鋼鐵等行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淘汰關停數萬傢“散亂汙”的汙染企業;治理機動車汙染,提升油品質量和排放標準,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均居世界首位。
經過多年治理,2021年,北京市空氣質量首次全麵達標,大氣汙染治理取得瞭裏程碑式的突破。
藍天白雲漸成常態,這種轉變不隻發生在北京。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介紹,2017年至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優良天數比例上升4.9個百分點,重汙染天數下降近四成。
這是白洋澱風光(2021年8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持續發力,護碧水長流
2021年,“華北明珠”白洋澱澱區整體水質為Ⅲ類,主要汙染物指標大幅下降,這意味著白洋澱進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白洋澱是華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然而,過去由於缺少上下遊協同防護,處於“九河下梢”的白洋澱成為納汙之地。
2017年雄安新區設立後,白洋澱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係統性生態治理。加大汙水處理能力,減少農業麵源汙染,實施生態補水,“華北之腎”功能加快修復,水質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
水鳥翔集翩躚起舞,多年不見蹤跡的鱸魚也重新齣現。常年生活在白洋澱的村民說,鱸魚對水質要求很高,它的再次齣現證明白洋澱水質真的變好瞭。
對一泓清水的嚮往,根植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這是藍天白雲下的北京天壇祈年殿(2021年6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2月22日,長江流域首艘3000噸級純電動貨船“船聯1號”在南京首航。這艘船由燃油貨船改造而成,把電能作為整艘船的唯一能源,實現零排放、低噪音、無汙染。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保護一江清水浩蕩東流,沿江省市以實際行動保護母親河。破解“化工圍江”難題,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整治碼頭岸綫,江邊改造成公園綠地;實施“十年禁漁”,數十萬漁民轉産上岸……沿江省市走齣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介紹,2021年,全國水生態環境質量保持瞭持續改善的勢頭,其中長江流域連續兩年乾流水質達到Ⅱ類。
生活在安徽省銅陵市長江邊的張明浩,是長江水生物保護誌願者。
“前些年,我到江豚經常齣沒的地方去守望,也不常見到。而2021年,每天都能見到江豚。”張明浩說,水清瞭、魚多瞭,江豚自然就多瞭。
這是三江源國傢公園內紅外相機捕捉到的雪豹(2020年7月3日攝)。新華社發(三江源國傢公園管理局供圖)
生生不息,讓綠滿神州
2月7日,春節後上班第一天。一大早,貴州烏濛山區的黔西市林泉鎮乾部群眾踩著殘雪爬上山頭揮鋤種樹。
挖坑、扶苗、培土、澆水……不一會兒,山頭便立起瞭一棵棵小樹苗。“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韆鞦。這次大量栽種瞭香樟樹、皂角樹等,提高生態效益的同時也兼顧經濟效益。”參與植樹的林泉鎮黨委書記張浪說。
植樹造林,綠化傢園。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23.04%,森林資源持續增長,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總體上實現瞭由黃到綠、由綠到美的轉變。
不僅如此,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傢公園,保護麵積達23萬平方公裏,涵蓋近30%的陸域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我國初步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綫麵積不低於陸域國土麵積的25%,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
這是塞罕壩機械林場風光(2021年8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
隨著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愈加清晰。
虎年春節前,野生東北虎蹤跡重現大興安嶺。專傢指齣,這次東北虎“現身”,距離資料記載大興安嶺最近一次發現老虎蹤跡,已過去瞭50多年。這反映齣近年來當地野生動物生境持續嚮好,棲息地質量不斷改善。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通過發展鄉村遊、生態遊,很多地方走齣瞭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之路。
這個春節,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霸王嶺山腳下,木棉客棧老闆王一勤忙得不亦樂乎。
他告訴記者,如今越來越多城市居民青睞鄉村景觀,特彆是昌江木棉盛開的季節,很多人趁節假日前來,相信鄉村遊、生態遊前景會越來越好。
內容來源:新華網
溫馨提示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
關注我們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