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2022, 8:30:54 PM
《和氏獻壁》
先秦・韓非子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
從前楚國有個姓和的人(和氏),在楚山找到一塊玉璞(末開鑿齣來的玉石,去玉石市場會見到很多人在賣石頭,考眼力)。
和氏認為這塊玉璞裏麵必是寶玉,稀世之寶。於是,他要去獻給楚厲王。
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厲王聽瞭,就叫雕琢玉石的工匠來鑒定。來來來,朕不是搞這的看不齣來,你們工匠天天摸這玩意,來鑒鑒和氏獻的是不是寶玉,找“專業”的來。
那玉石工匠左看右噍,上敲敲下打打,大傢七嘴八舌討來論去,最後鑒定結果就說:“隻是一塊石頭,裏麵沒寶玉。”(古時開鑿玉璞是件難度很高的事,幾韆年前可沒有什麼高科技。嘿,說有寶玉,如開齣來萬一沒有,那是“欺君罪”,說沒有但開齣來真的有,頂多說明自己水平低,最多丟個飯碗,丟飯碗當然要比丟腦袋閤算)
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
嘿,那厲王當然是信工匠的。廢話,不信哪會請他來,於是就認定和氏是想來騙錢的。競然活得不耐煩,敢來耍朕!不知我的號是厲啊!來人呀,刖其足,命人把和氏的左腳給砍瞭。
及厲王薨,武王即位,
那這事過瞭許些年,厲王去世(諸候王公去世叫薨,轟瞭,轟轟烈烈一下就倒掉死瞭),楚武王熊通繼承王位。那新王必有新氣象,一代應比一代開明。
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於是,和氏覺得有希望,又拾起那塊玉璞,跛著腳來獻玉。
武王呢,哦?寶玉?之前那老傢夥沒鑒定對?有這迴事?好吧,那我再找人來鑒一次,這次找個全國權威大學者來鑒。
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
那玉匠來瞭,換瞭湯沒換藥,搞來搞去齣結果:“石頭而已。”
嘿,前任哪有錯,權威專傢哪會錯,和氏你老這傢夥確實是真活膩瞭吧,不怕死?找死之前也不忘耍朕一迴。好,不給你死得容易,來人呀,這次刖他右足,摺磨他,砍斷他右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
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又過瞭若乾年,武王這傢夥也薨瞭,文王熊貲繼位。和氏雙足雖被刖,但卻長命,還沒死,聽到又有新王繼位,就抱著那塊玉璞在楚山下哭。痛哭,哭瞭三天三夜,眼淚哭乾哭血,血都哭齣來。哇,人哭成這樣不就成瞭新聞。那這下大傢巷頭巷尾,朝上庭下都在說有個和氏如此那般……,沒完沒瞭。
文王的耳朵自然是聽到瞭,見所有人都在議論,就派人去,快去給朕調查清楚,這天下被砍腳的人多著,可這哭血的,聽來真恐怖!
和氏說:“唉,我可不是為被砍掉雙腳而哭,我哭的是大傢都把真的寶玉看成石頭,把誠信的人說成是騙子,這纔會哭血啊!”
哇,那這是說大傢都瞎瞭眼!文王你如不把玉璞開齣來見真假,那也是瞎瞭眼,“瞎眼王”,那這傳齣去還得瞭?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這於是,文王不叫人鑒定瞭,乾脆一瞭百瞭,不要嫌麻煩,把玉璞開齣來看看,“文王”名字多雅,彆給人在史書上改成“瞎眼王”。
玉璞開齣,果然,含藏寶璧。於是命其名:“和氏之壁”。
即便自知正確的東西,要想被人認同,往往也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凡事開始不為人瞭解認可,甚至引發鄙視,産生誤解,但是不要緊,隻要自己立心是正,有不懈地堅持,在經曆時間之後也終將會得到人們的理解。
是玉璧,還是土壁,相差隻是一橫加一點,抱一而已,守一而已,時運而已。是否真的如此,“和氏”,“自知”。
古文用字皆有意!
再講這則《和氏璧》,給每位有毅力堅持的孩子和你我!當諸事不順時,我們應堅信自己是塊璧,而不是一土壁!
資料擴展:
《韓非子》的故事,多以平實見長,但在平實中又不失變化,字義運用隱喻極為精闢,像這則《和氏璧》,後世的引用有很多。
有比喻美好的品質的(如唐代宋之問《送趙司馬赴蜀州》:“定知和氏璧,遙掩玉輪輝”);
有指善識珍寶的人(如唐代韋應物《寄令狐侍郎》:“眾寶歸和氏,吹噓多俊人”);
有藉指纔士抱屈懷纔不遇的悲苦(如唐代殷遙《送友人下第歸省》:“莫將和氏淚,滴著老萊衣”);
還有用以比喻齣眾的纔華,如唐代錢起《落第列拾遺相送東歸》:“獨收和氏玉,還送舊山薇”);
有比喻人纔薈萃之地(如晉代棗據《雜詩》:“予非荊山璞,謬登和氏場”);
再有藉指美玉(如漢代揚雄《甘泉賦》:“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瓏”)等等。
經典名篇,值得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