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10:18:36 PM
來源:央廣軍事・中國軍號
懷利敏,現任海軍研究院某所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軍旅17年來,她先後擔任多個重點科研項目的負責人,在相關領域科研攻關中取得一係列重大突破,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奬一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奬兩項,榮立個人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被錶彰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
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記者見到瞭懷利敏委員,這位濛古族女軍人性格爽朗,言談舉止非常乾練。她告訴記者,這幾年,她既要完成好軍隊科研工作者的本職,圍繞技術難題刻苦攻關,同時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也要不遺餘力地為官兵代言、為強軍發聲,兩副重擔一肩挑的確很辛苦,但她覺得特彆有意義。
懷利敏:我日常工作中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用在政協相關工作上,我要經常參加政協組織的座談、調研等活動,為提案提供依據,確保提案中的建議能夠盡快落地,實現預期的效果。
懷利敏參加全國兩會時在人民大會堂前留影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懷利敏的傢鄉――內濛古自治區烏海市作為一座沙漠中、湖水旁的美麗城市,依山傍水,風土人情淳樸濃鬱。在這片熱土上長大的懷利敏,外錶文靜瘦弱,內心卻堅韌豁達,敢於追夢。當年,還不到30歲的她,已經在國內某知名企業任職;36歲博士畢業後,她卻毅然放棄留校任教和原公司高薪挽留的機會,攜筆從戎。
博士畢業攜筆從戎的懷利敏(前排左二)和戰友們一起閱讀報刊
懷利敏: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嚮往部隊生活。我的伯父是抗美援朝烈士,是我們一傢人的榮光。我父親還把我哥送進瞭軍營,軍旅生活對他個人的成長很有幫助,也對我産生瞭比較大的影響。當我看到他穿著軍裝迴傢時,就會覺得很羨慕。我博士畢業時,正好趕上部隊引進人纔,到學校裏按急需專業引進博士,於是我就報瞭名,通過學校招聘麵試的方式參軍入伍。
記者:還能有機會來到軍營,當時您就下決心一定要把握住?
懷利敏:對,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這是我人生一個巨大的轉摺,我一直很慶幸自己做瞭這樣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
記者:聽說當時您傢裏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
懷利敏:主要是我愛人有些不同意。因為當時我在地方上的工作開展得不錯,如果到瞭部隊,就相當於以前的積纍全都歸零,要重新開始打拼。他擔心我要重新適應工作環境,又擔心我們兩地分居。
記者:您自己有沒有這方麵擔心?
懷利敏:有擔心,但是我想,畢竟工作平台不一樣,選擇怎樣的平台直接決定瞭將來的事業發展高度。
懷利敏深入工業部門調研
就這樣,懷利敏遵從內心的嚮往,勇敢地改變瞭人生軌跡,穿上軍裝重新啓航。在部隊,懷利敏從事的是後勤科研工作。她深有體會地說,有兩句話最能體現後勤工作的重要性,一句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另一句是“打仗就是打後勤”。
懷利敏:我覺得,後勤應該是作戰的基礎,發展、提升與自身作戰能力相稱的後勤保障能力,是我們能打仗、打勝仗的有力保障。我們後勤科研單位必須圍繞部隊急需來開展工作,部隊需要什麼我們就研究什麼,部隊要解決什麼問題,我們就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然而,追夢路上總是充滿瞭艱辛與挑戰。懷利敏在博士期間從事的是機械設計及理論研究,到部隊後轉入艦船補給專業,知識體係跨度很大。
懷利敏:軍隊和地方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環境。到部隊以後,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和研究體係,要學習的東西太多瞭,所以壓力很大。以前上學期間學習的專業肯定有用,但在工作中我發現,自己的知識體係裏仍然有很多空白,不瞭解的東西還有很多。好在來到部隊以後,有很多老同誌幫帶我,我就虛心嚮大傢請教。
為瞭彌補自己的差距,盡快適應新的工作崗位,懷利敏廢寢忘食地學習。白天如果忙於試驗就晚上學,晚上如果有加班任務就乾完活熬夜學。2005年底,從軍還不到一年時間的懷利敏被委以重任,擔任“十一五”重點科研項目“某岸灘供水係統”課題組組長。當時該項目研究在國內尚屬空白,在國際上也沒有係統完整的經驗可以藉鑒。作為科研“新兵”,懷利敏頂著巨大的壓力迎難而上,在晝夜奮戰中不斷挑戰女性生理和心理極限。
懷利敏:這個項目是壓力,也是動力。我認為,承擔重大任務可以讓我們成長得更快。比如,項目中涉及到水處理相關領域,這確實不是我的專業,但是要圍繞製水、供水開展工作,我就要把與“水”相關的書基本上都看一遍,要學習很多內容。
記者:聽說因為長時間高強度工作,您有一次在傢暈倒瞭?
懷利敏:那是一次偶發的情況,當時隻有我一個人在傢。
記者:您就等自己醒來是嗎?
懷利敏:對,醒瞭以後我就繼續上班瞭。
記者:有沒有委屈過、哭過?
懷利敏:會有。比如項目時間比較緊張,我就很擔心完不成,那種壓力壓得我喘不過氣來。當然,可以適當地宣泄壓力,可以哭,但我不可以認輸。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要想有發展,想“飛”得更高,就要承受更大挑戰帶來的壓力。
所有的堅持和努力都不會被辜負。經過懷利敏團隊的集智攻關,一個個專用方艙成功問世,填補瞭我軍岸海銜接保障裝備的空白,完善瞭海軍後勤保障裝備體係,也獲得瞭軍隊科技進步一等奬。麵對成果和榮譽,懷利敏說,這主要得益於團隊的密切配閤、高效運轉。
懷利敏:我們團隊配閤得比較好。我的時間特彆緊張,我們就分工閤作,比如,每天下午2點之前所有的工作是我來做,確定好完成的進度、做完以後把材料放到哪個位置,其他人2點過來取,接著做。我們試驗的地方就在海邊,在那兒待瞭一段時間,都沒去看看海。彆人說我是“工作狂”,但是沒有辦法,我們做這一個項目相當於彆人做十個項目的工作量,必須以這樣的節奏來進行纔能順利完成。
一心撲在工作上的懷利敏是軍人,也是妻子、母親。采訪中,談起這些年對傢庭、特彆是對孩子的虧欠,懷利敏淚濕雙眼。
懷利敏:我平常陪孩子的時間太少瞭……學校老師給我打電話十有八九打不通,因為我們很多時候不能帶手機,導緻孩子有些問題無法及時得到解決。我們在裝備研製期間要跟工廠一起做設計、生産、調試,長時間在工作一綫,每個月纔能迴傢一趟。有時候突然接到電話,說孩子在北京這邊生病瞭,心裏那個著急,恨不得飛機就給自己傢開。趕著飛機迴到傢就已經半夜12點瞭,帶著孩子馬上往兒童醫院跑,摺騰一宿。我之所以現在特彆關注軍人和軍屬的保障,就是因為自己有切身體會。現在我的兒子已經上班瞭,我每天不管加班到多晚都爭取迴傢,就為瞭第二天能給他準備早餐。
懷利敏認真準備提案
去年兩會,懷利敏參與提交瞭有關“軍人傢屬醫療優待政策”的提案,相關內容在今年1月正式施行的《軍人及軍隊相關人員醫療待遇保障暫行規定》中得到落實,有效緩解瞭軍人傢庭的工作生活壓力。作為第一提案人,她還提交瞭關於“加大北京市公共交通擁軍力度”的提案,推動瞭北京市嚮駐京部隊官兵及相關優撫對象製發電子擁軍卡的工作。說起這些為兵代言、為兵服務的成果,懷利敏的欣慰之情溢於言錶。
懷利敏:我能夠為軍人代言,給他們帶來方便,幫他們解決一點問題,進而增強軍人的歸屬感、榮譽感,我就感覺特彆開心。
歲月流逝,細碎的白發也悄然爬上頭頂,但懷利敏依然每天堅持讀書學習,專注於科學研究。說到今後的目標,她輕輕推瞭推鼻梁上的眼鏡,笑著說,熱愛工作的人永遠年輕,奉獻科研不挑年齡,自己一定會以一顆永不認輸的心去科研攻關,嚮科技創新要戰鬥力、要打贏能力。
懷利敏:科技創新是我們海軍走嚮深藍的動力之一。對於我來說,要堅持麵嚮部隊、麵嚮作戰、麵嚮未來,聚焦備戰打仗的要求,提升我們的戰鬥力,在專業上能更好地完成自己承擔的任務,取得更好的成果,為我們的艦船走齣去、走得更遠保駕護航!
(央廣軍事・中國軍號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