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12:37:14 AM
前言:
在《晏子春鞦》中有一句名言: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比喻事物在不同的環境中,呈現齣的狀態也是不一樣的。事實上淮南不僅僅是一個地名,在漢朝代還有一個淮南國,在曆代淮南國君王之中,當屬漢景帝與漢武帝時期的淮南王劉安最為著名。劉安不僅是豆腐的創始人,還是一個在學術上頗有造詣的文人,他門下有數韆門客,作下瞭《淮南子》流傳於世。而且淮南國共曆四君,其中有三個都曾參與變亂,淮南國也一直處於動蕩之中,這在西漢初年是絕無僅有的。淮南國的局勢為何如此復雜?它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四君三變亂的諸侯國
淮南國在漢高帝四年就已經建立,曆四君共82年。淮南國轄豫章、九江、廬江、衡山四郡,麵積十分廣闊。到瞭文帝十六年,淮南國被一分為三,此時的淮南國隻剩下九江一郡瞭。淮南雖是西漢眾多諸侯國之中,比較普通的一個,論軍事還是政治都不算頂尖,但有三位淮南國君,黥布、劉長、劉安都因謀反而失國,隻有一個短暫徙封的劉喜比較老實。第一任淮南國君黥布,最早是項梁麾下的猛士,在巨鹿之戰中,是第一個渡河的大將,後來又被項羽封為九江王,義帝也是由黥布殺害,他是項羽的絕對心腹。可是好景不長,黥布漸漸對項羽生齣二心,最終降瞭劉邦,黥布留在九江的傢人也被楚軍殺害。接著黥布被劉邦立為淮南王,親自帶領大軍破駭下,逼死瞭項羽。
黥布感受危機發動變亂
項羽死後天下初定,擁有四郡的黥布,本可以安心割土為王,但是在高帝十一年,韓信與彭越先後被殺,黥布感到瞭切實的危機感,於是他私下裏積蓄力量以備不測。在這時黥布懷疑中大夫賁赫給自己帶瞭“綠帽子”,欲殺掉賁赫,後者害怕直接跑到瞭長安告發黥布意圖謀反,這下黥布不反也得反瞭。劉邦得知後,火速召集群臣商議對策發兵徵討,兩軍對壘於蘄西之地,史載劉邦問黥布為何要反,黥布迴答:
“欲為帝耳”
,劉邦對這個直白的迴答很是憤怒,下令全軍進擊。黥布率領的僅是一國的兵力,難以抵擋劉邦帶領的天下精銳之師,被打得節節敗退,最後黥布隻帶著一百多人逃到瞭江南。後來黥布又逃往瞭與其有婚約的長沙國,走到番陽被殺,黥布叛亂至此被平定。黥布共當瞭八年的淮南王,為瞭避免步入韓信、彭越的後塵,私結兵馬自保,在敗露之後倉皇起兵,而並不爭奪天下,證明瞭他短淺的目光,欲為帝耳隻是一句“口嗨”罷瞭。
驕縱的劉長在淮南密謀反叛
黥布死後,劉邦的小兒子劉長被封為淮南王,不過劉長是個苦命的人,他的母親因受貫高謀反被牽連下獄,在生下劉長之後就自殺而死。劉邦遂將劉長,托付給呂後撫養。劉長長大後得知母親的慘事,對當初未為其母說情的闢陽侯心生怨恨,隻是礙於惠帝與呂後的壓力,並不敢有所發作。孝文帝繼位後,劉長仗著與孝文帝關係親近多行不法之事,而孝文帝對他又常常寬宥。被寵壞的劉長,甚至親自到闢陽侯傢中將其殺死,事後裸身到孝文帝麵前請罪,這一次孝文帝竟然又原諒瞭他。劉長越來越無法無天,在淮南國不用漢法,私自作法令齣入警蹕稱製,連太後與太子都對劉長十分忌憚。“作精”能手劉長,在文帝六年,竟然與棘蒲侯柴武在榖口密謀發動變亂,事泄後被召往帝都。隨後大臣們羅列瞭劉長大量的罪行,文帝卻不忍心將劉長殺死,也不願意背上殺害弟弟的惡名,將其流放到瞭蜀郡,最終劉長絕食死在瞭途中。
第四代文人淮南王劉安
劉長死後淮南國一度被收為漢廷管轄,到瞭文帝八年,劉長的第四個兒子被封侯,徙城陽王淮南故地。接著淮南國被一分為三,給瞭劉長的三子,即為淮南國、廬江國與衡山國,豫章則收歸漢廷。這時候的淮南國,已經不能與往日同日而語,在政治上被分割,土地與人口也都受到大幅度削減,影響力隨之驟降,對於漢廷的威脅也隨之減小。第四代淮南王為劉安,史載劉安
“好讀書鼓琴”
,而對打獵嬉遊不感興趣,廣收門客作《內書》二十一篇,與其它紛雜著作,對國內百姓也是十分愛護,因此而流譽天下。漢武帝對這位長輩十分尊重,史載:
“初,安入朝,獻所作《內篇》,上愛秘之”
,可見漢武帝非常喜歡劉安的作品,這一位文質彬彬的諸侯王,既是一位思想傢,也是一位文學傢,我們重點來談談劉安。
愛做學問也愛作反的劉安
劉安除瞭熱衷學術,對作亂也是有著很強的興趣,受這位學問傢的興趣影響,淮南國又陷入瞭亂局之中。劉安第一次作亂是在景帝三年,當時西漢爆發瞭吳楚七國之亂,《史記》記載:
“王欲發兵應之”
,劉安覺得可趁亂起兵響應。當時多虧淮南相領兵固守,等到瞭援兵趕到,否則沒準就真讓劉安從內部成瞭事,這也讓劉安的反叛之心沒有被外人察覺到。武帝建元二年劉安入朝,太尉武侯田�`對他說:
“方今上無太子,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非王尚誰當立者!”
當時西漢無儲君,田�`給劉安灌瞭一碗“迷魂湯”,更刺激瞭劉安的作反之心。劉安聽後大喜,贈送給瞭田�`很多財物,迴到淮南國後,劉安果然準備作反,他一邊準備攻城利器,一邊賄賂穩住其它諸侯國,並派自己的女兒劉陵,前往長安結交權貴刺探情報。當時劉安有一門客叫雷被,因得罪瞭太子劉遷,被劉安趕齣淮南國,投瞭軍中與匈奴作戰,後懷恨在心,跑到帝都狀告劉安與劉遷。
劉安放棄妙計準備直接作反
武帝赦免瞭劉安阻礙雷被從軍、不從詔令的罪行,也使得劉安三次決定起兵又都放棄。雖然劉安猶豫不定,他的不臣之心也未被朝廷察覺,但劉安依然密切注視著朝廷動嚮,並未放棄對皇位的爭奪權。當時劉安麾下的臣子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左吳、趙賢為首的作反派。一派是伍被等人,他們屢次勸諫劉安不要亂“作”。伍被是一個非常有長遠戰略目光的人,他從時局、曆史教訓與自身實力方麵,分析認為劉安直接作反是死路一條。並建議劉安徐徐圖之,上書請求眾諸侯國的富豪都徙邊朔方,再僞造朝廷文件,逮捕眾諸侯的太子與大臣,從而製造諸侯國與朝廷的矛盾,待到局勢動蕩劉安再趁亂而起,這樣的成功率比較大。而劉安對這個計策不感興趣,認為還是“簡單暴力”點,直接發動變亂來得實在。
大計被“豬隊友”搞砸
隨後劉安造瞭皇帝印璽,與宰相、禦史大夫、大將軍等官印,準備在起兵當日誅殺大將軍衛青,與淮南相眾官員,以“南越兵入”的名由發動變亂。就在劉安一部謀劃之時,劉安庶子劉不害的兒子,“豬隊友”劉健,因為不滿劉不害未被封侯欲害太子,被抓後宰相公孫弘察覺到,劉安與劉遷背後有大動作。在武帝抓捕劉遷之後,劉安決定起兵,可關鍵時刻淮南相未到場,劉安又開始猶豫起來,後來劉遷自殺未遂保全瞭劉安,雖然劉安數次作亂未被發現,但他的心腹隊伍被自首,都將劉安的罪行供瞭齣來。漢武帝與大臣商議後,決定削去劉安的爵位士伍,永世不得為官,劉安見大勢已去自殺身亡,太子與王後等共謀者也皆被誅殺,淮南國也被朝廷收為九江郡。
小結
西漢立國82年後,淮南國正式從版圖上消失。西漢前期無論是劉姓還是異姓王,諸侯國的反叛行為頻發,而一國四君有三個都曾參與作亂,在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其中的復雜原因上文已經講過。司馬遷認為除瞭淮南王們的自身過錯之外,荊楚之地剽悍的民風,也是淮南國局勢不穩的重要原因。而我們也應該看到當時的社會原因,秦朝廢除分封製之後,西漢奉行郡國並行製度,諸侯國之中有八個異姓國,這八個異姓王各個手握重兵,占地為王割據一方,有很多都有實力與劉邦爭奪天下。其實這對社會進步,與劉邦的皇位都有阻礙威脅的作用,但礙於大敵項羽在前,劉邦隻得與諸侯共天下。項羽被滅後國傢走嚮正軌,劉邦便有瞭處理諸侯問題的機會。可以說即使黥布不反,淮南國也終會歸於朝廷之手,這是曆史的必然性,黥布必將失國。
尾聲
而劉長與劉安,雖然沒有正式起兵反漢,但他們的謀反行為卻比黥布還要多。劉姓王積極參與謀反,其實這也能理解,因為劉長的母親,與劉安的父親都死於囹圄,他們對朝廷定有怨恨之心。而且劉長並非劉邦的親生兒子(已經是學術界主流觀點),這也注定瞭劉長父子管轄下的淮南國,局勢不會太安穩。總之無論是異姓王還是劉姓王,這些諸侯王在漢初都擁有重權,有尾大甩不掉之勢,所以會催生齣許多變亂行為,威脅到瞭朝廷的集權。漢武帝采取瞭一些有效措施,來限製諸侯國的實力,所以後來像淮南國這樣的動蕩局勢,再也沒有齣現過瞭。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西漢淮南國政治興廢探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