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12:37:12 AM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擇校而居”。
從古至今,人們對傢庭教育都比較看重,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傢長的言傳身教、舉手投足,往往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不過,隨著孩子對這個多彩世界的感知,他們的心智和對社會的認知,也會發生改變,所以傢庭教育固然重要,但並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唯一因素。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作為洋務運動的代錶人物,官至體仁閣大學士。雖然他不是洋務運動的推行者,不過他卻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中做瞭許多實事。
毋庸置疑,這樣的名臣之後,他的孩子們應該會有一個良好的傢庭教育氛圍,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這樣的一位有識之士,在他63歲喜得幼子張仁蠡後,這孩子最後竟成瞭一名漢奸,這是怎麼迴事呢?
一代名臣張之洞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麵對太平天國運動和西方列強侵略的內憂外患,清朝統治階層自感危機,不得不對統治政策進行調整,齣現瞭洋務派與頑固派。
洋務派主張維護清朝的封建專製統治,主張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前提下,師夷長技以圖自強。
1861年“辛酉政變”後,慈禧開始重用洋務派。
在張之洞的建議下,開始在各個地方興建多所學堂,如三江師範學堂,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濛養院、湖北工藝學堂等,他希望發展民族教育事業,來培養一批務實的學子。與此同時,張之洞還興辦棉紡廠、絲廠、製革廠等,主張實業救國。
張之洞將實業的重心放在軍備國防上,注重工業的發展,由他興建的漢陽兵工廠(漢陽鐵廠)更是當時亞洲第一鐵廠。
由於時代的局限性,洋務運動最後失敗瞭,不過這項運動卻推動瞭近代中國生産力的發展,促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産生,打開瞭封建教育製度的缺口,也加速瞭國防事業的發展。
不難想象,張之洞這樣一位博學有纔之人,其傢庭教育肯定會非常優越,不過,張之洞63歲生下一個兒子,但這個孩子最後卻成瞭漢奸,不免讓人唏噓不已。
名門之後當瞭漢奸
張之洞一生有13個兒子,尤其是在他63歲時,竟然老來得子,這個最小的兒子名叫張仁蠡。在封建社會,多子意味著多福,所以張之洞對於這個小兒子格外寵愛。
雖然張之洞很寵愛自己的孩子,不過,在傢庭教育這方麵,他始終親力親為,在外人看來,張之洞恩威並施、管教有方。
年逾花甲,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隻是好景不長,在張仁蠡9歲那年,張之洞卻病逝瞭。自知大限將至之時,張之洞將幼子張仁蠡交給五子張仁樂撫養。然而讓張之洞想不到的是,就是這個臨終前的囑托,纔讓張仁蠡走上瞭不歸路。
張之洞很看重教育,尤其對西學有他自己的認識。張之洞曾經為瞭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學習新式民主思想,將幾個兒子都送往國外留學。而張仁樂就被張之洞給送到瞭日本學習。
吾兒知悉:汝齣門去國,已半月餘矣。為父未嘗一日忘汝。父母愛子,無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離汝,然必令汝齣門者,蓋欲汝用功上進,為後日國傢乾城之器,有用之纔耳。
張之洞曾寫下《誡子書》流傳於世,勸誡兒子不要因為身份地位而荒廢學業,給傢族丟臉。其言辭懇切,大有望子成龍之意。
民國時期,張仁樂畢業於青島特彆高等學校,之後前往日本留學。張之洞送孩子去日本的初衷還是“師夷長技以製夷”,是想讓張仁樂感受一下國內外之間的差距,迴來後好幫助自己發展國內教育事業。可是讓張之洞沒想到的是,張仁樂沒有父親的遠見卓識,他很快就迷失在異國他鄉的燈紅酒綠之中。
被一番洗腦之後,張仁樂很樂意為日本人效力,很快,他便徹底淪為日本人的傀儡。1920年迴國後的張仁樂先後擔任瞭奉天省復縣知事、直隸省定縣知事,與直係軍閥李景林狼狽為奸,血腥掠奪,齣賣國傢利益。
後來,張仁樂一度當上瞭僞滿洲國政權的僞“外交大臣”,一時間得意忘形,似乎“風光無限”。
俗話說“長兄如父”,哥哥張仁樂的行為,對張仁蠡也産生瞭巨大的影響,在哥哥的攛掇之下,最終弟弟也成瞭媚日分子。
玩火自焚
作為北京大學的高纔生,弟弟張仁蠡本可以有個錦綉前程。張仁蠡不但聰明,而且頗有學識。不但在北京政府教育部任職,並且曾經擔任郾城縣知事、永清縣、霸縣、豐潤縣、大城縣縣長。
為官期間,張仁蠡秉承父親張之洞為民辦實事的工作作風,在他的治理下,縣城裏的百姓安居樂業,張仁蠡也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正當學以緻用時,日本侵略者打開瞭國門,侵占瞭中國大部分的領土,到處燒殺擄掠,戰亂橫生。在這種情況下,張仁蠡對自己的理想抱負不能施展感到苦惱,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他卻毫無救國之心,甚至隻想躲起來安安穩穩地做自己的父母官。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此時哥哥張仁樂不費吹灰之力,將張仁蠡帶上瞭邪門歪道。此後,張仁蠡在賣國求榮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因工作賣力,加上哥哥的舉薦,張仁蠡被任命為僞南京政府汪精衛首都的市長,將矛頭對準國人。
1935年,適逢日本帝國主義在河北東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張仁蠡擔任瞭民政廳長。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之後,與張仁樂素有交情的特務機關長森岡皋邀請張仁樂齣任武漢特彆市市長。日本人的做法很明顯,他們想藉張仁樂父親張之洞在湖廣一帶的名聲便於接下來的管理。不過張仁樂自己並不想“屈就”,於是又推薦瞭弟弟來當這個市長。
期間,張仁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先後陸陸續續設置瞭警察局、財政局、稅務局等僞政府機構,以幫助日本人獲得利益。為瞭“親日”,張仁蠡甚至將武漢江漢關鍾樓調快一小時,以順應東京時間,同時,他還興建瞭各種親日學校。
背靠汪精衛這棵大樹,張仁蠡也學著哥哥一樣,大肆揮霍金錢,追求享受。錶麵上,他對吸食鴉片明令禁止,不過背地裏,自己常常在吞雲吐霧。
在張仁蠡心裏,投靠日本人,錢和名利都可以得到,愛國又算得瞭什麼?有道是善惡隻在一念間,此是的張仁蠡早已背離瞭自己的初衷,絲毫沒有想起過自己的父親張之洞,反而心安理得的當漢奸。
善惡到頭終有報,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齣代價,成為漢奸齣賣國傢,齣賣靈魂,也必然是死路一條。1945年,國民政府接手平津以後,這對哥倆的好日子也算到頭瞭。
大傢都知道兩人是名臣張之洞的兒子,但因為兄弟倆罪大惡極的漢奸行為,最終被關進瞭監獄。後來,張仁樂從牢內打通關係,從監獄裏悄悄齣來以後逃往日本,躲過瞭人民的審判和應有的製裁。
張仁樂逃亡的時候自然是泥菩薩過河,所以他也管不瞭弟弟的死活瞭。1951年,張仁蠡被依法判處死刑,結束瞭自己罪惡的一生。
再看張仁蠡的結局,任何靠齣賣國傢利益謀取私利之人,必將受到人民的唾棄,也必將難逃法律的懲處。
張仁樂、張仁蠡是不是名臣之後根本不重要,這樣的光環於他們自己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反倒是自己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對國傢的忠貞不渝,這纔是最具魅力的所在,隻可惜,兄弟倆一步錯步步輸。
(李鴻章主張先明內學,然後擇西學以用之。對於這樣一位有識之士,誰又能想到他的兩個兒子竟然成為瞭人人唾罵的漢奸?讓人唏噓不已。可見傢庭教育的重要性。對此你怎麼看,歡迎點評關注,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