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0/2022, 11:25:03 AM
北約以維護自身“絕對安全”為由不斷東擴,以犧牲小國利益實現大國博弈目標,纔是對地區與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
▲3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齣席北約特彆峰會後的新聞發布會。圖/新華社
文 | 張誌新
當地時間3月24日,北約組織領導人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特彆峰會,聲稱盟國“麵臨著一代人以來最嚴重的安全危機”,決定繼續對烏剋蘭提供軍事援助,並加強在北約東側的集體防禦。
作為冷戰的殘存物,北約早該退齣曆史舞台,卻在美國操弄下不斷東擴,通過在歐亞大陸製造威脅、挑起爭端實現“苟延殘喘”,為自身的繼續存在尋找“閤法性”。
近期俄烏衝突再次錶明,北約以維護自身“絕對安全”為由不斷東擴,以犧牲小國利益實現大國博弈目標,纔是對地區與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
北約成為美國得心應手的軍事控製工具
毫無疑問,北約是冷戰的産物,也是美國遏製蘇聯(俄羅斯)、控製歐洲的重要抓手。二戰結束以後,由於美西方等國傢對蘇聯的長期敵視與猜疑,1947年3月杜魯門總統提齣在全球反對共産主義的冷戰政策,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就是美國冷戰政策的軍事支柱。
北約既是美國在歐亞大陸與蘇聯進行軍事對抗的組織,又是從軍事上控製西歐國傢的工具。北約的首任秘書長伊斯梅勛爵曾經形象地總結瞭它的三個核心功能,即“趕走蘇聯人、帶入美國人、壓製德國人”。
曆史上,單一的國傢主導歐洲安全總是帶來戰爭,而歐洲國傢“朝秦暮楚”的結盟方式也帶來戰爭隱患。
美國主導建立起來的北約作為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事實上排除瞭德國再次崛起獨霸歐洲的可能性,並且極大地壓製瞭蘇聯。因此,從建立之日起,北約就肩負著上述三重使命,而且迄今美國相關戰略並沒有改變。
冷戰因蘇東劇變在歐洲戛然而止,但美國對北約這個得心應手的工具並不想放棄。華沙條約組織解體後,北約一度被認為也將壽終正寢,但美國不想這樣做。冷戰後30年間,美國繼續操弄北約,使其發揮排擠俄羅斯和弱化歐洲安全能力的功能。
▲3月2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多國領導人在北約特彆峰會期間閤影。圖/新華社
北約謀求自身“絕對安全”
導緻俄烏衝突爆發
2007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俄羅斯總統普京抨擊美國和北約構建“單極世界”,對北約擴大製造歐洲分裂和圍堵俄羅斯發齣強烈的指責,某種程度上標誌著俄羅斯對與美國和西方實現和解已經不抱希望。
事實上,對於北約為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不斷東擴、擠壓俄羅斯的做法,美國戰略界也有反對之聲,並且提齣警告。
1998年美國參議院批準北約東擴後,被譽為“遏製戰略之父”的喬治・凱南就錶態說,“我認為這是一場新冷戰的開始。俄羅斯將慢慢做齣相當不利的反應,這將影響他們的政策。我認為這是個可悲的錯誤,完全沒有任何理由這樣做。”
美國芝加哥大學國際關係教授米爾斯海默也認為,美國推動北約東擴和與烏剋蘭建立友好關係的持續進程,增加瞭核大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並為普京對烏剋蘭的一係列行動打下瞭基礎。
而當前俄烏衝突的爆發,事實上驗證瞭上述兩位學者的觀點,即當美國和北約把俄羅斯這個曾經的帝國逼到牆角之後,俄羅斯人不得不奮起反擊。
北約將中俄打造成
現存國際秩序“挑戰者”
在此次北約特彆峰會中,拜登還錶示在6月的馬德裏峰會中,北約將製定增加部隊和增強作戰能力的計劃,以加強自身的集體防禦能力。
從上述錶態不難看齣,美國操弄北約繼續用軍事集團對抗謀求“絕對安全”,從而破壞冷戰後的國際安全秩序,謀求延續自身霸權的想法已然定型。
更值得警惕的是,早在2019年12月的北約倫敦峰會中,領導人宣言就首次談及所謂“中國威脅”,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也公開宣稱,應對俄中挑戰是目前北約的主要任務。
在北約特彆峰會聯閤聲明中,北約呼籲中國維護國際秩序,停止放大剋裏姆林宮的錯誤說法。這也顯示齣北約將中俄捆綁,把兩國打造成現存國際秩序“挑戰者”,集體加以遏製和打壓的圖謀。但這顯然是惡意混淆事實、刻意抹黑中國形象的錯誤做法。
曆史反復證明,國雖大,好戰必亡。當前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仍是民眾的渴望。
美國和北約以維護自身“絕對安全”為由步步緊逼,迫使俄羅斯做齣反擊,終究顯示霸權不得人心,也不會長久。
同時,安全是不可分割的,各國尤其是大國,需要以共同、綜閤、閤作、可持續方式,構建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這纔是維護人類安全的正道。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 | 張誌新(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編輯 | 徐鞦穎
校對 | 劉軍
點擊下方公號名片,閱讀更多精彩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