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房曆來講究庭院布局的閤理性,以及美觀實用性,特彆是在房屋和院牆的搭配上,更為講究,將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中的哲學思想、風水觀念融入其中。 農村有一條建房俗語“房是衣裝牆是鞋,沒有好鞋窮半截”,雖然是一句調侃和譏諷人的俗語,可也說明瞭農村人在院牆方麵是非常講究的。
舊時,富裕人傢,要修高宅大院,粉牆環護,闊氣門樓,以顯示傢庭財勢;平民百姓也要修簡單、實用、大方的門牆。而一些貧窮人傢,沒有錢來修門牆,但是有的是力氣,用木材或竹片紮成籬笆牆,用木材或竹片做大門,古代人稱為“柴扉”。比如,唐詩中有“貧賤亦有樂,且願掩柴扉。”“竹杖交頭拄,柴扉隔徑開。”“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等。以此嚮社會錶示,這戶人傢雖然貧窮,但是這個傢庭以單傢獨戶莊嚴存在。
1、古人對庭院對房屋和牆門形象生動的比喻
在農村,通常來說,院牆和大門是一個整體,砌瞭院牆就要立大門。院牆門不僅要與房屋相協調,院牆和大門之間也要協調,牆體段與段之間也講究一緻性。
舊時,民間對院子大門有一些形象生動的比喻,比如,有的把院子大門比喻為“冠帶”,所謂“宅以門第為冠帶”,冠帶,古代服裝的帽子與腰帶,也指戴帽子束腰帶。民間也有人把院子大門比喻為人的臉麵,稱為“門臉”或“門麵”。對於大門和房屋之間的關係,民間有一句俗語說:“韆斤大門四兩屋”。這些比喻和說法,都是強調院子大門在庭院中的重要位置。
俗語“房是衣裝牆是鞋,沒有好鞋窮半截”之中,則是把房屋比作一個人的衣服,把院牆比作一個人的鞋子。為什麼會有這種比喻呢? 俗語的上半句,當然是指一座庭院中的房屋和院牆之間的搭配關係,就如同一個人穿什麼樣的衣服,要搭配什麼樣的鞋子一樣。這條俗語的重點還是落在下半句。
2、“沒有好鞋窮半截”說法的來曆
俗語中的下半句“沒有好鞋窮半截”,原來並不是指院牆,是我國民間普遍流行的一條獨立的俗語,後來被民間藉用來作院牆的比喻。關於這條俗語,我國不同的地方,在說法上稍微點區彆。有的說“腳下沒鞋窮半截”,有的地方說“腳下無鞋,人窮半截”。舊時,北京一帶民間則說“爺不爺,先看鞋,腳底沒鞋窮半截”、“爺不爺先看鞋”。
這些地方說法雖然不太一樣,但是大體意思是一樣的,指的是一個人齣門時,穿瞭一身好衣服,但是,沒有閤適的鞋子,或者沒有像樣的鞋子。也就是說,即使你身上穿的衣服再華麗上檔次,再有品位,可是,如果你的腳上穿瞭一雙鞋子不上檔次,也沒有品位的話,還是半副窮酸相。這裏要說明一下的是,俗語中的“沒有鞋”或者“無鞋”,不要理解成沒有穿鞋,而是指沒有好的鞋子。由此看來,“沒有好鞋窮半截”雖然被民間藉用於比喻院牆,但在錶達上意思更明確。
這裏說點題外話,這些俗語,舊時大多指男子,因為那時能拋頭露麵的大多是男子,女人很少在大庭廣眾之下露麵。再說,舊時,傢裏有錢的女人,大多是三寸金蓮,都藏在裙子下麵,即使拋頭露麵也看不到她們的鞋子。現在社會,時代不同瞭,男女都非常講究衣服和鞋子的搭配,女子在這方麵比男子更加講究。
這句俗語用來比喻房屋和鞋子的關係,意思是說, 即便是房屋修得再闊氣,圍牆修得不好,整個庭院既上不瞭檔次,也顯示不齣品位,更顯示不齣傢庭的富裕,相反,還會讓人們懷疑傢境很比較窮,日子並不是很好過。
3、農村傳統院牆的修建有什麼講究?
去過,在我國農村,院牆的修建,經曆史長期積纍,形成瞭社會普遍認可的一些規則。這些規則往往用民間風水地理學來進行固定,依靠風水地理學的說法,讓民眾來遵守。
一、先建房屋後建院牆
我國傳統民居,在修建庭院的時候,通常要遵循主次的原則,先主後次。一座庭院的主當然就是正屋,也稱主屋,廂房及其它建築都是配房,即現在的配套設施,或附屬建築。院牆就是附屬設施的一種。
農村建房的傳統規矩,要先建主屋,再建院牆。不能先建院牆,再建主屋。俗信認為,如果先建院牆,後建房屋,傢裏子孫後代會齣囚犯。民國時期的民俗調報告《定番縣鄉土調查報告》(注:原稿撰者吳澤霖,我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傢、民族學傢,江蘇常熟人。修訂本署三人名,即張少微、吳澤霖、陳國鈞)中,記錄瞭定番縣(今貴州惠水縣)鄉村的造屋禁忌:“凡造屋則忌先築圍牆。”
事實上,這種民間建房的傳統禁忌,確實與曆史上看管囚徒有關。古代官府發配犯人時,不管是在內地,還是到邊疆,大多讓他們從事體力勞動,有的開墾荒地,從事農業生産,除瞭讓他們自勞自食外,還要給官府的財政增加收入和軍費開支;有的從事官方工程建設,比如水利設施、軍事設施、城市設施等。官府把囚犯押解到勞動的地點時,多為荒野之地,沒有任何房屋可住。押解官兵先讓囚犯築圍牆(土牆或柵欄),把他們圈禁在一定範圍,防止他們逃跑,然後再修建住房。
也就是因為如此,民間建房時,通常忌諱在還沒有把主屋建起來時,先把院牆建起來。 這種說法從錶麵上看,好像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實際上是有曆史原因的,說明曆代農村都是對律法的畏懼,希望傢裏的子孫後代遵紀守法,不要齣囚犯。
這就像俗語中把房屋比喻為衣服,把院牆比喻為鞋子,通常來說,人們齣門時,先要換上衣服,然後纔換上鞋子。過去,人們認為,這種生活先後秩序道理,與建房和修院牆的道理是一樣的
二、大門兩邊的圍牆一定大小一般
這裏依然引用《定番縣鄉土調查報告》的記錄:
“大門兩邊的圍牆務須大小一般。若是左大,則屋主huan妻,若是右大,屋主孤寡。造大門時,應低於牆,若門高於牆,傢中必常哭鬧。”
因這份民俗調查報告齣自民國時期,真實記錄瞭當時定番縣鄉村的說法,屬於一種田野調查,也就是說,連一些封建迷信的說法也如實記錄。這是從事民俗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則。
實際上,持此種說法,不僅在貴州定番,在我國各地鄉村也是比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民間認為,大門兩邊的圍牆結構,大小要大體一樣,不能一高一矮,或者一寬一窄。院子大門的要求標準也同樣如此,左右兩扇門,左右兩扇門的規格必須一緻,不能一扇大,一扇小。
民間在院子大門和牆的關係中,認為大門要低於牆,不能高齣院牆。現在很多人對這一點不是很理解。過去傳統民居,除瞭一些簡易的大門外,大多數的院子大門都以樓門的形式修建,即便是普通百姓傢的院子大門,大多為人字架兩麵倒水式,頂上蓋有青瓦。傢庭富裕一些的人傢的大門,大多修建門樓,其樣式有亭式、帽式、牌樓式、過道式、脊架式、立柱式等。因此,從大門的整體建築結構上來說,絕大多數的大門要高於牆壁。
所謂大門低於牆,不能從大門(門樓)的整體結構來理解,這裏指的是兩扇門不能高於牆壁,門樓的頂部是可以高於牆壁的,否則修建門樓也就失去瞭意義。這與《宅經》中所說的“五虛與五實”:“住宅大而門小,是二實”,意思是一緻的。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大門高於堂,傢敗人丁亡”,看來院子大門不僅要參照兩邊的院牆高度,還要參照正屋堂屋大門的高度,也就是說,院子兩扇大門的高度既不能高於院牆的高度,也不能高於正屋的堂屋,這裏同樣不是指大門(門樓)頂部的高度。
事實上,上麵的這些說法, 體現瞭古代人對民居建築的一種審美觀,是古人把美學融入民居建築中的一種思想。 這就像本文要解讀的俗語一樣,把院牆比喻成鞋子,那兩隻鞋子就不能一隻大,一隻小,也不能兩隻鞋子的樣式、顔色、布料等不一樣。試想,如果現在的人,一隻腳穿休閑鞋,一隻腳穿皮鞋,或者一隻腳穿布鞋,一隻腳穿解放鞋,齣現在大庭廣眾之下,人們不認為這個人的腦子有毛病纔怪呢。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傢人的院牆,這邊高,那邊低,兩扇大門大小不一樣,讓人看著很不順眼,人傢也會認為這傢人腦子肯定齣瞭毛病。
三、宅院圍牆殘缺不完整
《宅經》中的“五虛與五實”有“宅院圍牆殘缺不完整,是三虛”,“宅院院牆完整,是三實”。
過去,農村人認為,傢裏的圍牆,要麼就不建,要建的話,不管是磚牆,土牆還是籬笆牆,要建就要建完整的牆,不能殘缺不全,更不能齣現殘垣斷壁。
《宅經》上說:“宅有五實五虛,五虛令人貧;五實人富貴”。古人認為,宅院圍牆如果不完整的話,會讓傢裏變得貧窮,而圍牆完整的人傢成為富貴之傢。
過去農村人認為,宅院圍牆完整無缺,有利於藏風聚氣,民間有“牆攏氣,門納祥”的說法。“牆攏氣”是“門納祥”的前提條件,如果宅院圍牆殘缺不完整,就會齣現庭院的跑風露氣,談不上“門納祥”瞭。
再說,宅院圍牆殘缺不完整,甚至齣現殘垣斷壁,就會齣現以下不好的情況:一是庭院的圍牆和大門形同虛設,外人可以自由齣入,這樣傢裏的財産和人身安全就無法保障。二是圍牆殘缺,殘垣斷壁,不成一體,牆體就不穩固,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一旦圍牆坍塌,既有傷到傢裏人的可能,也有傷到從圍牆旁邊路過的人,發瞭安全事故,不僅造成人員傷亡,經濟上肯定也要濛受到損失。三是圍牆殘缺,殘垣斷壁,即便房屋修建得再豪華,也會讓外人的觀感不佳,給人的感覺是,這樣的庭院顯得衰敗和淒涼,失去瞭興旺的生氣。
也就是因為如此,人們認為, 一個庭院的建設,在建好房屋的基礎上,要把圍牆配套好,纔能使整個庭院完美無疵。 這就像一個人,身上穿瞭一套檔次和品位很高的衣服,但是,腳上卻穿瞭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或者與衣上衣服完全不搭配的鞋子,那麼這個身上的衣服檔次和品位,隨著不好的鞋子而拉低瞭一大半,或者根本體現不齣檔次和品位。
四、院牆其它方麵的講究
除瞭以上三個方麵的講究外,在農村,人們認為與庭院房屋相協調的宅院圍牆,主要還有以下麵方的講究。
一是圍牆不能過高,院牆尤其忌諱高過房屋。 舊時, 高大的院牆讓人聯想到官府的牢房,住在庭院裏的人就好像是坐牢一樣,認為運氣不會好。但是,這種說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舊時,由於戰亂不止,一些鄉村匪患不斷,為瞭自保,一些有錢人傢,把院牆修得很高,有的還修瞭瞭望哨和碉樓。這種地方風俗的改變,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
二是圍牆地基不可高於屋宅地基。 通常來說,農村院牆的地基要比房屋的地基要低一些,最多也隻能持平,不能超過,否則,在庭院的搭配上,就是喧賓奪主,對傢裏不利。實際上,這種說法是封建社會傳統禮法觀念,在民居上的體現,主僕關係不可混亂,房屋是主建築,為主人,院牆是附屬建築,為僕人,主僕之間的地位有高低之分。
三是圍牆不能過低。 民間的說法,院牆過低的話,易使人手腳有傷。實際上,院牆過低,起不到院牆的作用,既不能護衛庭院,也藏不住傢庭生活中的各種隱私。
四是圍牆不能開窗。 在農村,人們認為庭院四周的院牆都不能開窗,民間把在院牆上開窗稱為硃雀開口,傢裏人容易到外麵惹是生非。實際上,這也是舊時農村人一種安全防範意識,院牆不開窗,既可以防“歹人跳後窗”,也可以防“隔牆有耳”,防止外人對庭院的窺視,舊時,在封建禮法下,尤其防範外人對傢中女眷的窺視。如果院牆的窗戶洞開,傢裏的女眷與在外拋頭露麵沒有區彆。
舊時,農村對院牆的講究,多而細,除瞭以上說的這些,還有很多少說法,與本文解釋的這條俗語關係不大,這裏就不一一例舉瞭。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 ,舊時農村,在修院牆方麵,各地的差彆比較大。北方農村比南方農村在這方麵要講究一些。在北方,傢傢戶戶都修有院牆;在南方,舊時除瞭少數有錢人傢外,大多數人傢都沒有修院牆,而如今,南方農村在這方麵也開始講究瞭,修院牆的人越來越多。
總之,“房是衣裝牆是鞋,沒有好鞋窮半截”這條農村俗語,從審美的角度,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庭院房屋與院牆之間的關係,體現瞭我國傳統民居的美學觀念,是有一定道理的。對現在農村來說,這條俗語依然具有一定的藉鑒意義。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