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8/2022, 11:07:55 AM
這是文章頭部
保護地下文物,賡續首都文脈――北京市近年考古工作綜述
北京文博
2022-05-0719:57
北京
北京市文物局
關注
2016年以來,北京市共完成考古勘探1324項,總麵積12394萬平方米;考古發掘558項,總麵積58.6萬平方米。考古項目數量和麵積全國領先,有力保障瞭世園會、鼕奧會、城市副中心、新機場和經濟開發區等國傢重大工程的順利實施。
琉璃河遺址、路縣故城遺址、金中都遺址、正陽橋鎮水獸等考古發現,豐富瞭首都曆史文化脈絡;中軸綫及三條文化帶考古成果豐碩;大遺址保護水平整體提升;科技考古持續精進;考古成果轉化利用成效卓著;公眾考古邁入新發展階段。
一、增強曆史信度
揭示本源,考古成果實證古都文化
秉持大遺址保護理念開展琉璃河考古工作,首次在城內發現西周時期結構清晰、內涵豐富的大型夯土建築基址。新齣土青銅器上的銘文實證瞭周初召公�]來過琉璃河並在此築城,填補瞭文獻中關於太保建燕的空白,為北京三韆年建城史提供瞭最早的文獻證據。
金中都內發現金代崇效寺塔基地宮,齣土絲織品等文物,具有較高的科技和藝術價值。崇效寺是唐幽州以來燕京的地標,其發掘對研究唐至金代的北京城市變遷提供瞭地理坐標。金中都西城牆和南城牆的考古發掘,還原瞭外城牆形製及建造方式,確認瞭西側護城河的位置和寬度,為復原金中都城址布局提供瞭新資料。
金陵石門峪的考古調查發現瞭金代高級宗室墓葬,為尋找金陵“諸王兆域”提供瞭綫索。
對元大都夯土城牆的考古工作,確定瞭元大都土城的範圍和建築方式,是北京古都的物化記憶。
琉璃河遺址M1902齣土銅尊、卣、爵、觶組閤
豐富內涵,重要遺存彰顯燦爛文明
舊宮發現的西周早中期聚落遺址,對於研究周文化的擴張及對北部疆域的經營策略有重要意義。漢代廣陽城遺址齣土帶“廣陽”戳記的陶罐,說明城內有官營製陶作坊,為研究漢代幽燕地區城市經濟提供瞭參考。城市副中心發現大量戰國至東漢時期的遺跡,為研究北京戰漢時期的物質文化史提供瞭珍貴資料。延慶區魏晉傢族墓齣土的銀質龜鈕“偏將軍印章”等珍貴文物,對於研究“上榖侯氏”的發展及此地的軍事建製具有重要價值。
小孤山奶奶廟的考古工作,弄清瞭明代該寺廟的布局,為深入挖掘延慶古八景的內涵開創瞭新模式。為配閤鼕奧場館人纔公寓建設進行的考古發掘,齣土瞭青花將軍罐、青花瓷瓶、明虎賁楊氏父子墓誌等重要文物,為研究明清時期北部城市延長綫地區的喪葬習俗提供瞭實物資料。
清代第三代莊親王允祿園寢是目前唯一經完整考古發掘的清代鐵帽子王傢族園寢,是清代園寢製度的典型代錶。固倫和敬公主園寢齣土瞭帶藏經的髹漆描金棺,為瞭解滿、濛清代貴族宗教信仰提供瞭資料,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考古實證。
平榖夏各莊發現明代朝陽觀、清代朝陽寺建築基址和民國改建的小學校,是辦學製度由封建私塾製嚮現代化公立製轉變的實證。
另外,唐代幽州潞縣縣丞艾演墓、檀州古城、麗澤商務區唐代塔基、豐台遼代塔基、通州金代壁畫墓、清代一等武毅謀勇公兆惠子孫墓等遺存經考古發掘後得以有效保護,北京曆史文化麵貌更加完整清晰。
清代莊親王允祿園寢
探求價值,專項研究闡釋首都底蘊
對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專項調查,摸清瞭北京石窟寺的分布情況和保存現狀,掌握瞭區域特徵明顯、元明清遺存豐富、題材多樣的特點。
進行遼代墓誌研究,為北京曆史地理、職官製度演變研究提供新資料。開展燕山沿綫礦冶文化遺産調查,探明多處采礦與加工遺跡,豐富瞭北京的礦冶文化研究。
完成瞭“漢代路縣交通考古”“軍都故城等四處漢代城址考古調查”“東周刀幣研究調查”“金陵磐寜宮遺址考古”“圓明園養雀籠遺址齣土文物與故宮文物比較研究”等眾多科研項目,從不同角度充實瞭北京的曆史文化與社會發展麵貌。
二、建設文化中心
中軸綫:
對正陽橋、西闆橋開展考古工作,尤其是鎮水獸的發現,為確定正陽橋遺址及兩側河道提供瞭精準坐標,實證瞭古代北京以“中”為尊的城市規劃理念。先農壇內清代�c田(一畝三分地)遺址清理齣禮儀活動場所、八角形建築等遺跡,進一步活化瞭清代�c田製度,為中軸綫申遺增添瞭新的內涵。
正陽橋鎮水獸
長城文化帶:
對南寨坡、柳溝古城、岔道城烽火台及邊牆遺址的發掘,明確瞭城址的結構布局、營造方法和發展軌跡。箭扣南段長城的考古工作為後續修繕提供瞭學術支撐,是新時期長城保護原則和理念轉變的重要實踐。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
對南宮淨德寺遺址的宦官墓及其依附寺廟進行瞭考古發掘,為研究明代宦官葬製提供瞭重要材料。天光寺遺址清理齣清代建築基址及一批重要文物,為後期保護提供瞭依據。清華大學新化學館發掘齣古河道、橋址與牆址,為研究圓明五園的布局、熙春園的位置、清代西郊皇傢園林水係等問題提供瞭新資料。
大運河文化帶:
路縣故城遺址是通州區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古城,被評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對九龍池、白衣庵、戲台等遺址的考古工作,明確瞭白浮泉的範圍,進一步還原瞭其流嚮與整體麵貌。萬壽寺東路經考古發掘,證實其清代布局與樣式雷圖檔可相互印證。張傢灣發現的明代善人橋,保存有“大明萬曆三十三年建,陳進儒監造”的題刻,與相距1.4公裏的大運河通運橋題刻內容相近,對研究大運河水利工程史具有重要意義。小聖廟遺址是大運河北京段首次發現的祭祀河神的廟宇遺址,對研究漕運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對大運河故道開展的考古工作,明確瞭運河故道擺動範圍、河道寬度及走嚮。
三、提升保護水平
係統推進大遺址保護,創新文化遺産管理利用
綜閤評估全市重要遺址區位、價值與需求,規劃以琉璃河遺址、路縣故城遺址、圓明園遺址作為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建設的重點,並建設考古遺址公園。
《琉璃河遺址保護規劃(2020年-2035年)》已正式公布,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編製基本完成,將助力琉璃河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第三代國傢考古遺址公園的典範。路縣故城遺址規劃建設融保護、展示與研究功能於一體的綜閤性保護展示工程。圓明園遺址完成瞭勤政親賢、多稼如雲等遺址的考古勘探,及澹泊寜靜、捨衛城等遺址的考古發掘,為保護展示提供瞭科學基礎。推進金陵、上宅、東鬍林等遺址的考古和保護工作,同步提升全市遺址公園的展示水平。
四、挖掘考古成果
/雨生百榖
提升考古科研能力
六年來,共齣版考古報告、研究專著20部,發錶考古簡報、論文140餘篇,將北京曆史發展及對中華文明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全麵地呈現齣來。
探索綜閤研究機製
科技考古中心初步建成,開展植物考古、環境考古、陶瓷考古等科學研究。對遼代礦冶遺址群開展綜閤研究,對三山五園京西稻開展農業考古學研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多角度瞭解北京古代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生活與生産力發展水平。
加強考古成果傳播
多次舉辦副中心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取得瞭較好的社會反響。在大興舊宮、路縣故城、清華大學、正陽橋、圓明園舉辦公眾考古活動。通過開放工地、現場講課、電視網絡直播等形式,傳播考古知識與文化遺産保護理念。成功舉辦“2021首屆北京公眾考古季”,共6大類37項活動。這是國內首次舉辦的省級公眾考古係列活動,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考古成果惠民項目。
執筆:張睿、劉海寜、郭京
寜
資料來源:文博中國
這是文章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