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前院長、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衝今日錶示,如果燃油車可遊走各車道、電動車隻走慢車道,隻是因為提供動能的方式不同,閤理嗎?同理,銀行提供金融服務方式,隻因透過櫃台或者網路,所適用的限製就不同,閤理嗎?

陳衝提到,金融機構在數位時代麵臨挑戰,務必利用受法律及主管機關保護的間隙,早做因應。

傳統銀行對於網路經濟來襲漸有警覺,2000年以來,不論P2P、支付平台、移工匯款乃至於網銀業務,都顯示矽榖正在吃華爾街的午餐,銀行再不轉型可能連晚餐都不保。

陳衝主張,最好的Fintech是金融與科技閤作,由Fin負責風控、Tech負責創意,觀察金融界近年發展也的確循此漸進,但傳統銀行體製內的轉型步調可能嫌慢,讓不少Tech業者按捺不住,各方對主管機關遊說不斷,政府也期望新血注入能產生鯰魚效應。因此金管會修訂商業銀行的設立標準,模仿其他國傢開放純網銀,構想初衷或許基於普惠金融,但代價不小,在純網銀陸續開業後,副作用也一如預期陸續浮現。

純網銀是跛腳的銀行,除瞭總行和客服中心外不能開設分行隻能以網路和電子方式提供服務,等同隻準內車道的汽車綁手綁腳,經營之初可能影響不大,長久就不免影響業務的彈性,例如開戶對象的規定、企業金融的限製等。

早年就有Universal banking的主張,希望銀行業務經營,能兼顧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有利業務拓展,並可降低成本。在電商時代,常見實體商城兼營網路店麵,虛擬商城也會設置實體店麵,以因應客戶多變的消費習慣,何況網路銀行的客群,依國外經驗,忠誠度較傳統銀行為低,如果欠缺變化彈性,自然不利競爭及留客。

此外,銀行法64條規定,當銀行資本虧損逾三分之一,就要補足嚴重者甚至勒令停業,此條文本應該在引進國際通行的資本適足率時,本應該功成身退,但是當年沒有刪除、也無用武之地,但對先天不良的純網銀,配閤經營初期的虧損,該條就是後天的重擊。

早期的純網銀的市場分析,可能沒有考慮動態因素,在傳統銀行的自覺及鯰魚效應高於預期之下,既有銀行的網銀業務也在變身,持續自我提升,從而也壓縮純網銀的擴展空間。純網銀在十年前也許是招妙棋,但到瞭2018年是否開放或者開放幾傢,都應做動態甚至不同的Scenarios(場景)的分析後再做決定,如今木已成舟,對於overbanking過度競爭的市場,還來得及對純網銀重新定位嗎?今天主管機關辛苦瞭!

# 純網銀 # 銀行 # 傳統銀行 # 業務 # 陳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