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感謝坐在我旁邊一直哭的姐姐,在我不停摳腳趾頭的時候提醒我,我在看一部感人的愛情電影。”目前《你的婚禮》 豆瓣熱評1號是這樣寫的。
豆瓣即將上映的 貓淘開分分彆是8.4、8.2分 青春愛情片在日獲得瞭:14億元的票房,遠遠超過由張藝謀執導的《懸崖之上》的6000萬票房。《懸崖之上》的貓淘評分分彆為9.2和9.1。
《你的婚禮》票房成績爆多少?4月30日, 首日成績基本與大年初一開畫的 《刺殺小說傢》 持平,在今年僅次於 《唐人街探案3》 和 《你好,李煥英》 。 爆炸案貢獻瞭近70%的日市場份額
其實在預售階段,《你的婚禮》排在預售票房榜第一位的,還是《貓眼》第六部想看百萬美元人生的國産電影。影片上映後票房迅速飆升,《懸崖之上》被甩在後麵。
目前貓眼對兩部電影的票房預測分彆為:9.49億和4.28億。不齣意外的話,該片應該會毫無懸念的拿下五一票房冠軍,成為繼《如果聲音不記得》之後,又一部由小四老師監製,豆瓣4.0以及同樣是章若楠主演的國産愛情片爆款
和它的前輩一樣,就是這樣一部引起觀眾評價分裂,口碑遠不高,但票房卻大踏步前進的電影。這種反差再次構成瞭華語浪漫電影的“票房玄學”。
問題:為什麼《你的婚禮》票房能爆成這樣?為什麼票房會贏《懸崖之上》?
劇情降維版《那些年》+演技降維版許光漢
很多觀眾都看到瞭,這部青春愛情片處處充滿《那些年》的痕跡。但是同一個主題是“哭”,《你的婚禮》和《那些年》不一樣。電影從故事質感到情感錶達都開啓瞭不一樣的審美綫。相對於《那些年》那種小清新、充滿笑點和淚水、引起共鳴的電影風格,《你的婚禮》的精神老師更接近韓無腦煽情。
因為原本以為是改編自韓國的同名愛情片,韓版《你的婚禮》是2017年金英光和樸寶英主演的電影。號稱韓國版《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上映就引爆票房,在日, 韓國,搶走《與神同行2》票房冠軍,衝上票房榜首。
青春言情片嚮來擅長創造市場奇跡。去年的《如果聲音不記得》,豆瓣評分為4.0,取得瞭非常好的市場成績。
這部電影有比較成熟的文字基礎。再加上光的成熟青春和言情片的經驗,隻要一部豆瓣5分,貓淘8.8分的國産言情片保證過基準綫,票房肯定不成問題。
但至少在貓淘,的這個地區,這部電影甚至沒有達到及格綫。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瞭周瀟齊和尤詠慈之間長達15年的愛情故事,它幾乎可以被視為平行宇宙中《那些年》的另一個版本。前半部分輕鬆搞笑,後半部分淚流滿麵。雖然看不懂前半段哭的是什麼,但據媒體報道,有觀眾錶示從頭哭到尾。
還有觀眾的評論:從影片的開頭到結尾,坐下來就開始哭,多難過。
影片雖然講述瞭一段愛情長跑的故事,但很多情節被觀眾認為過於常規。導演田是否真的完美的把自己年輕時的笑與淚呈現給觀眾?很多人的答案可能不會是肯定的。
如果去掉許光漢丈夫的過濾器,我們很容易發現這個男人的行為可以被稱為渣男。在和女方在一起之前,男方有一個交往半年的女朋友。就因為男的又遇到瞭以前的女神,男的就和女朋友分手瞭。
有人在乎男方前女友的感受嗎?不,醜人的愛情不重要。
女生一直無動於衷,感覺隻是感動,就和男的在一起瞭。因為怕以後後悔,果斷放棄瞭他們的關係。
從頭到尾都沒感覺感情有多刻骨銘心。無論怎麼看,影片都堪稱國産狗血青春片的集大成者,故事越到後麵越是讓人感覺用力過猛,普通觀眾根本無法理解男女主的愛情故事到底哪裏感人肺腑。
當然按照某些通稿的說法,觀眾都被感動到哭完整場電影。
影片賣座最大的原因,當然是許光漢。
可以看齣導演想要用《那些年》的殼套用《想見你》許光漢人設。
影片最大的優點也是許光漢的演技總體在綫, 但最大的缺點也在這裏,在消費瞭許光漢《想見你》式的演技之後,導演並未在這部電影中賦予許光漢任何新的內容。
更糟糕的是高中那段劇情再度延續瞭國産愛情片對男生的樣闆式呈現: 仰頭,抿嘴,搖頭晃腦。哇喔,這就是青春。
許光漢在本片中的演技高光時刻也像是《想見你》的翻盤,男主在大學重新見到女主的眼神,和魂穿王詮勝的李子維重新見到黃雨萱的眼神一模一樣。這到底算不算重復李子維?
總之,作為普通觀眾的我,的確很難理解為什麼觀眾能在影院哭到泣不成聲,我隻想說說這個片子是怎麼成為爆款的,以及這個爆款意味著什麼。
《你的婚禮》的票房玄學:憑什麼票房完勝《懸崖之上》
影片票房成功的關鍵或許在於:將目標觀眾設置地極其精確,隻打動能打動的人,通過一個套路化的愛情故事,讓大傢好好哭一場。
對爆款來說,口碑未必管用,管用的是操作齣一套爆款模式,年度哭戲也罷,激發少女心也好,總之要製造輿論高潮,再加上媒體的煽風點火,去營造一個全場都在哭的氛圍,就很有可能成功。
畢竟, 我們當代所有人都帶著一種流量狂熱,隻要一部愛情片票房首日破億,通稿寫著全場爆哭,雪球就會越滾越大,而下沉區的觀眾都是跟著大眾哭的。
本質上,從《如果聲音不記得》到《你的婚禮》,都是哭戲,但不是悲劇,而是一部部以“哭”為特徵的安慰劑。
我們甚至可以說讓人哭的都不是愛情本身,而是懵懂少年們對至高愛情的想象: 柏拉圖式的戀愛、十五年的長情陪伴、以犧牲自己的愛情換來所謂成長的傷痛感,至於男女主成長瞭什麼呢,那不重要,總之成長就對瞭。
這種煽情的本質並非所謂的共情,而是集體的自我感動。很多觀眾根本不是被影片感動哭瞭,而是迴想起自己的愛情故事。
但對於一部愛情爆款來說,讓觀眾哭就對瞭,至於哭的是什麼,為什麼哭,是不是真愛的眼淚,都沒關係瞭。
當然另一個原因就是許光漢。
演技其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觀眾想看許光漢在泳池直播兩小時,也想要同款吹泡泡白色襯衫。
之所以有些普通觀眾感到一般,因為這就是粉絲電影和電影的本質區彆,前者強調粉絲代入,後者隻是觀賞。對於需要觀眾把自己代入到銀幕上的那個人物。但粉絲電影根本不需要建立認同感,隻要許光漢齣現,電影就贏瞭一半。
這也是為什麼深刻的文藝片內地票房一直不溫不火,因為太復雜又太樸素, 新一屆老公+一個看起來很好哭的故事纔是不變的票房真理。
這也是又一部充分體現瞭觀眾割裂的電影:事實上,的確可見在黑暗中瘋狂擦淚的姑娘和迴首青春同樣哭到不能自已的少年,他們永遠不會去想:男主到底算不算渣男,女主究竟算不算作女,電影這樣的故事,到底哪裏好感動?
因為哭到抱住座位的姑娘和小夥,並不需要思考哭的邏輯,隻需要一個哭的場域。
幾乎所有爆款愛情片其實都是在講同一個愛情的終極命題——為什麼明明那麼相愛,卻最終還是無法走到一起?
然後每次都有人問,“連這部電影都不能戳到你的淚點,你一定很幸福吧”。而有關這個問題最精彩的迴答是: “為愛情流瞭這麼多眼淚的你,是因為還沒有吃過生活的苦。”
也和《如果聲音不記得》一樣,這部電影之後,人們對國産青春片的成見是不會改變的,真正的內地版《那些年》依然沒齣現,但一定會有後來者前赴後繼,因為它完美命中瞭國産愛情片的爆款密碼,製片方隻需要再找一個新晉老公把大同小異的故事再演一遍而已。
目前看來,《你的婚禮》無論口碑多崩,都依然大概率能拿下五一檔票房冠軍,這可能對張藝謀導演的《懸崖之上》和其他電影不公平,但電影票房競爭,從不是一個完全公平的遊戲。
這就像愛情一樣,有時沒有道理可講。票房和愛情一樣,本質上都是玄學。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