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之以子……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蔣,園有芳弱香敬,給客橙葵。”
在此句話中,“芳弱、香茗”就是最早的人們用以飲用的茶葉。這無疑證明瞭在公元前1000年時,就有先人在嘗試馴服野生茶樹。中國是國際上公認的最早進行茶樹栽培的國傢,但是茶葉真正成為國民日常消費品的時間卻是在唐朝。
唐朝時,中國的國力幾乎達到瞭曆代最強。強大的國力帶來的就是多方的交流,在這個時候,中央發現瞭茶葉頗受外國商人的喜愛,南方郡縣的茶商靠此謀取暴利。中央很快就製定瞭新的政策“茶市”,劃齣新的集市,這個時候的茶葉是由中央掌管的生意。
宋代訂下“茶馬互市”的名頭用以緩解宋朝與周邊國傢的關係,通過茶葉的貿易獲取更大的利益價值。在這個時期,茶葉貿易裏就有瞭私貨商人的身影,而這種私人的民間貿易最鼎盛的時期,則是齣現在明朝。
明朝前期,中央政府依照前朝的經驗,加強瞭“茶法”和“馬政”。此時的“茶馬互市”的意味已經有些不一樣,它成為一個專門針對西北方遊牧民族的政策,加上明朝前期極為霸道的中央集權政治,茶葉被完完全全地掌控在明朝中央手中。
這種模式一直維持到明中期,而到瞭正統年間,濛古勢力突然崛起,北方壓力增大,“茶馬互市”政策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失去瞭作用。於是在中央已經放棄官營政策時,大量的民間商人截斷瞭南方的茶路,民間貿易興起,茶業徹底成為瞭民營的行業,而導緻這一切發生的,正是明朝自己。
1.明政府“賤馬貴茶”政策對西番民族的利益影響
貿易看中的就是貿易的平等性,隻有體現齣該次貿易的平等性,該貿易纔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商品交易,但是“茶馬交易”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色彩在裏麵的,在政府的把控下,貿易的等價和原價遭到瞭嚴重的破壞。
明朝初期製定的“以茶禦番”中就明確提齣“蓋禦蠻夷,當賤其所有貴其所無”的政策方嚮。當時的政府錯誤地認為隻要保證“賤馬貴茶”政策的不斷實施,就可以把控住蠻夷部落,如果沒有堅持,就會使蠻夷部落造反。
這個錯誤的政策可以很明顯地從他們製定的交易政策中看齣。永樂初,“上懷柔遠夷,遞增其數。”這時的茶馬比還算公道,但是永樂八年的時候,政策有改變瞭。河州衛易馬中“上馬六十匹,中馬四十匹、下馬依次遞減之。”這種在茶馬交易中無故降低價格的事情並不是什麼奇事,這種降低價格的行為貫穿半個明朝。
明朝政府在茶馬交易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政府壟斷茶馬交易,以期望可以得到“番人收治,而良馬有不可勝用者矣”的利益、政治以及社會效益。這個政策並不是不可行,但是這個政策的基礎是建立在明朝國力強大的基礎上的。
此外,在實際情況上,“賤馬貴茶”政策也並沒有給明朝政府帶來太多的利益,反而嚴重刺激到西番民族的利益。畢竟一直以來都是明朝占據主導地位,起到十分嚴重的壟斷效應,這對西番民族本身的經濟産生瞭一定的壓力。
麵對這種壓力,西番民族大多都是采用武裝騷擾,寄希望於此能否給明朝政府一點點壓力。除瞭明麵上給予明朝的壓力以外,西番民族還在私下尋找可以進行走私的茶葉商人,有需求就會有供應,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很快,在茶葉交易的市場裏,私商和商幫就開始活躍起來瞭,這種活躍對明朝的官方收入造成瞭很大程度的損失。雖然在明朝前期的強大實力的鎮壓下,私商不敢太過於活躍,但也為後來的民間茶馬交易定下瞭基礎和根苗。
2.明朝政府對於茶園經營不善的結果
明朝時期,四川和陝西一帶是當時主要的産茶地。産自川陝一帶的茶葉也很受西番民族的歡迎,當然,造成川陝一帶的茶葉受西番民族歡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是因為川陝地區離西番民族所在地距離較近。
西番民族的商人也很少會深入國傢腹地去收購茶葉,所以明朝政府在川陝一帶的茶園投入瞭不少的人力和物力,川陝茶園在很短的時間內擴充到瞭一個極為龐大的地步,但是,在當時的製度影響下,明朝政府對川陝一帶的茶葉有著無上限的收購數量。
這種大批量的收購,直接導緻大量的茶樹死亡,茶民大多數四散逃命去瞭。這種壟斷的政策,導緻瞭茶葉生産齣現瞭巨大的問題,進一步加速瞭民間的茶馬交易。在此之後,明朝政府采取的又一措施再次加深瞭民間化貿易。
明朝政府低價采購茶葉,用更低的價格去進行茶馬交易。這一行為直接導緻瞭川陝一帶的茶民的大規模逃離,從這個時候開始,茶葉的官方貿易就開始走下坡路瞭。在政府的鎮壓下,又增添瞭一部分的茶民,可是低價采購茶葉的行為,讓茶民開始用劣茶和粗茶上交,好茶留著自己私下交易。
大量的粗茶和劣茶難以進行交易,大多囤積在當地的茶馬司裏麵。光西寜、河州一帶的茶馬司就齣現“積茶至二十九萬一韆五百一十五篦,散塊私茶亦十餘萬斤。”而茶馬司的官員也並沒有很認真地去審核這些茶葉的質量,茶葉收入庫內的保存和調支工作也極為疏忽,導緻瞭大量的陳茶積壓。
對於陳茶的處理方式就是焚燒,光嘉靖十三年一年中焚燒的積茶“二韆萬二韆餘斤,以價記之,則不啻於萬兩。”
這是一個極為恐怖的數字,在大量積茶的情況下,茶馬司中的一部分官員依舊使用劣茶和粗茶去跟西番民族交換馬匹,這引起瞭西番民族的不滿,明朝官方售賣的茶葉因此在西番一帶受到瞭很大的抵製。
3.茶馬貿易中的高額利潤
前麵就有提到過,明朝為瞭削弱西番民族的實力,一直在使用“賤馬貴茶”的政策,這個策略使茶馬貿易中齣現瞭高額的利潤空缺。很多人都盯上瞭茶馬交易的這塊肥肉,誰都不願意讓這塊肥肉飛齣自己的嘴巴。
因此,在明朝政府的實力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這些私人的民間商販就開始活躍起來瞭。一開始敢進行茶馬貿易的走私的私人商販,大多是有權有勢的人,他們手上握著一到兩條茶葉的走私路綫。
此外,當時明朝政府用劣茶和粗茶跟西番進行交易,引起瞭西番民族的極度不滿,很多西番的商人都透露齣願意與私人商販進行交易的願望。
當需求和供應都滿足的時候,這些小規模的私人茶馬貿易就開始興盛起來瞭,加上中後期,明朝的實力開始衰弱,政府對於邊防的控製力越來越低,國傢已經很難去維持茶馬貿易瞭。這也就是民間貿易興起的源頭,尤其是在明朝政府發現自己根本管不住這群商人的時候。
4.“召商中茶”政策的齣台,民間貿易開發
明朝初期,政府在四川建立茶倉,運輸路綫通過水陸兩地。在當時,明朝還有協理去徵集一定數量的軍民去幫助政府完成茶葉的運輸,可是到瞭明朝的中期,國力已經不允許政府進行大批量的徵集瞭。
多次的運輸停止和不斷上報的請求信,讓政府十分的頭痛。到瞭最後,政府為瞭解決日益嚴重的茶葉運輸問題,不得不將官路委派給民間的商人,變官運為商運。為瞭師齣有名,就有瞭“召商中茶”政策的齣台。
這項政策的齣台和實施,在一定的時間內解決令官府十分頭痛的運輸問題,經過反復的實驗和嘗試,在正德六年,楊一清提齣建議:“商人不願意領價者,對分,官茶貯庫,商茶令自賣,遂為令永焉。”
明政府允許民間交易是“茶馬互市”政策下,還能興起民間貿易的一大原因。因為有著政府的允許和默認,在明朝中後期齣現瞭更大的民間貿易熱潮。
商人把茶運到茶馬司後,跟茶馬司官員對分,然後將所得的茶葉齣售,由於茶馬司所在地的人口數量較少,很大部分時間裏,這些私人的商販都會停留在當地,將茶葉儲存在當地的居民傢,或者雇傭居民深入西番腹地進行交易,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當時的邊陲經濟。
因為能從商人處獲得更多的利益,很大一部分的西番居民會在得到良馬後,直接找留在當地進行茶馬交易的商人進行交易。長久以往,就導緻瞭西北河州、西寜一帶的茶馬司齣現瞭大量的積茶,國營的茶馬司處在不斷虧空的狀態。
5.結語
由上可得齣,不能因為一時的利益,而看不見未來的利益。明朝統治者認為自己的行為會給國傢帶來繁榮與強大,殊不知自己的行為注定瞭自己的失敗。
參考文獻
《華陽國誌·巴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