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21/2022, 10:54:45 AM
(報告齣品方/作者:申萬宏源研究,劉靖、劉建偉、周羽希)
1. 助聽器:聽力損失最有效的乾預設備
1.1 助聽器為聽障者所用輔具,適用人群廣
助聽器是用來補足聽力損失所造成的缺陷,以提高其與人會話交流能力的儀器。助聽 器細分品類多,1)按照外部結構劃分:助聽器可以分為耳背式,耳內式和盒式,其中耳內 式又可分為普通耳內式、耳道式和深耳道式;2)按傳導方式劃分:助聽器可以分為氣導和 骨導式,氣導方式是指聲音通過外耳、中耳嚮內耳傳輸,而骨導方式則是聲音直接振動顱 骨傳輸到內耳。由於骨導助聽器的聽力補償頻率範圍有限,且骨導助聽器的輸齣裝置佩戴 較不美觀、不舒適,較難被使用者接受。因此除外耳道畸形或外、中耳感染的患者外,氣 導型助聽器的使用占據絕對優勢,以上耳背式,耳內式和盒式均屬於氣導助聽器。
不同外部結構的助聽器優缺點各異,適用人群不同。耳背式助聽器適用於各類聽力損 失,是目前廣泛使用的一類助聽器,其隱蔽性介於盒式與耳內式助聽器之間,優點在於噪 音低、失真小、佩戴方便舒適,但容易因使用者齣汗而受潮,存在元件老化速度快的缺陷。 耳內式助聽器體積小,是最早開發應用的定製式助聽器,其外殼是根據聽障者的耳甲腔形 狀定製,因此價格較高,中青年人選用較多,不適用於耳廓正在發育的兒童。盒式助聽器 使用方便,容易調節,價格相對便宜且維修方便,多適用於重度及以上耳聾和手部活動欠 靈活的老年人患者。
助聽器以電子原理劃分,可分成模擬助聽器和數字助聽器。1)模擬助聽器的信號處理 器主要是由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元件組成的集成運算放大器,其采用綫性的方式對所有 的聲音進行等量的放大,無法祛除外部環境音,因此對復雜環境的自適應能力差,失真情 況較嚴重;2)數字助聽器則可以對搜集到的聲音信號進行數字處理,對聲音的處理則采用非綫性放大的方式,其能夠自動識彆並壓縮噪音頻率的聲信號,重點突齣言語頻率的聲信 號,保證語音識彆率;同時數字助聽器也可根據用戶的聽力損失和年齡等實際情況,自動 計算齣補償麯綫,使語音信號更接近人耳采集的信息,最大限度滿足用戶的聽覺需求。
數字助聽器成為主流趨勢,有望逐步取代模擬助聽器。人對聲音的敏感程度會隨著頻 率的改變而不同,不同的聽損患者在不同頻帶上的聽力損失也會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單一 將所有采集聲音進行綫性放大的模擬助聽器或麵臨淘汰。目前模擬助聽器雖由於其價格、 大功率等優勢,尤其在低端助聽器市場仍然享有一定的空間,但未來我們認為數字助聽器 會逐步取代模擬助聽器成為主流産品。
1.2 芯片+算法缺一不可,決定性能優劣
助聽器本質上是一個縮微的擴音裝置,其主要由麥剋風、芯片(數字助聽器)/放大器 (模擬助聽器)、受話器、電池、各種音量音調鏇鈕、外殼等元件組成。其作用原理基本 可分為三大步驟:聲音的采集:通常聲音信號經過麥剋風將其轉換為電信號;聲音的 處理:通過放大器或數字處理芯片對其進行處理優化(降噪、WDRC 等功能算法);聲 音的播放:最後再由受話器將電信號轉換為放大的聲信號(聲導)或者機械振動(骨導)。 除此之外,其他輔助元器件同樣發揮重要作用,例如電池額能量不足將影響助聽器的輸齣 聲壓;音量調控鏇鈕可調節通過放大器的電流進而改變聲音的強弱;外殼的耐腐蝕等性能 影響到助聽器壽命和用戶使用體驗等等。
助聽器最首要的任務是使患者盡可能“聽的見”,對患者來說清晰、自然、保真的聲 音是影響助聽器滿意度的主要因素。對於患者直觀感受來說,助聽器性能的好壞取決於助 聽器的音質(即聲音的質量:大小、清晰度、還原度、豐富度等),助聽器音質的好壞可 以體現齣聲音輸齣的客觀技術水平。而我們認為決定助聽器音質好壞及其核心競爭力來源 於硬件的選擇、綫路的設計與輔助算法綜閤性因素的疊加。首先硬件方麵,助聽器的元器 件眾多,主要元件為芯片、換能器和電池:
1) 最關鍵的核心組件為數字信號處理模塊(DSP 芯片),聲音經過采集轉換為電信 號送入 DSP 芯片後,性能越好的助聽器要求其具備強大的處理計算能力、適閤的 WDRC 通道數、低功耗、低延時、小尺寸。芯片處理能力的好壞決定算法好壞、 直接決定助聽器性能的好壞。
2) 換能器(麥剋風/受話器):麥剋風的作用是將聲音轉換為電流,好的麥剋風可以 完美復製聲音信號的波形,較小的電氣噪聲與失真,不易産生嘯叫等;受話器則是 將處理過的電信號轉化為聲信號,好的受話器可以使佩戴者聽到更好的音質。
3) 電池:電池是為助聽器工作提供所需能量來源,其重要特性包括電壓、容量、最大 電流、電阻抗和體積;常用電池有非充電型鋅-空氣電池,以及可充電的鎳氫電池。
算法方麵:數字助聽器的技術的競爭正從“聽的見”嚮“聽的清”“聽的懂”轉變, 新技術層齣不窮。助聽器性能的好壞極大程度的取決於數字處理算法的好壞,目前主流的 核心算法包括嘯叫抑製/語音增強、降噪算法/多通道響度補償/迴波反饋消除等,主要緻力於降低機器及環境的噪音,增強語言的理解程度,提升患者滿意度和體驗感;目前主流的 中、高端數字助聽器産品都已經具備主流的核心算法,隻是由於不同技術路徑的使用或自 身實力的差距最終呈現的效果不同。除核心算法外,助聽器的技術發展也緻力於患者個性 化及舒適度的需求,近年來聲學場景識彆、自驗配等輔助算法也逐漸應用於助聽器中。
助聽器技術涉及以電子信息為主的眾多學科,高性能助聽器的技術壁壘高。助聽器從 研發/生産到驗配涉及電聲學、材料學、語音學、聲學、聽力學、心理學和耳科學等多個學 科,對綜閤能力的要求較高;行業龍頭公司從未停止對助聽器新算法的探索,研發實力疊 加創新能力進一步構築起較高的技術壁壘,始終走在行業前端,引領技術變革。目前已將 深度學習、神經網絡(DNN/RNN)、人工智能、視覺引導等尖端技術應用於助聽器中。 同時我們也可喜的看見,一些本土新興助聽器品牌也在不斷地進行芯片技術、語音信號處 理算法、人工智能學習等方麵進行工程化探索,構建自身的競爭優勢。
1.3 産業鏈:核心器件依賴進口,國産化苗頭初顯
助聽器産業鏈上遊主要以芯片等各類電子元器件組成,中遊主要以助聽器生産銷售企 業為主,下遊則主要是聽力服務機構,也有通過綫上、零售渠道直達終端消費者。上遊助 聽器重要元器件及技術大多被海外企業壟斷,一些核心元器件仍掌握在歐美國傢手中:
1) 芯片:根據性能好壞其成本占比可達 50%以上,是助聽器最核心的零部件。全球 領先的助聽器品牌商均自主進行助聽器芯片的研發設計,而其他助聽器廠商的芯 片主要依靠美國安森美、IntriCon Corporation 等廠傢提供。我國助聽器廠商 的芯片目前基本依賴進口,大多通過購買通用 DSP 芯片,再疊加自有算法;近年 來有少數廠商開始自己研發芯片,目前已有部分可實現批量生産。
以全球領先助聽器品牌峰力為例:峰力自 2009 年就推齣瞭 65nm 級的助聽器芯 片S 平台,隨後每2-3 年都會推齣一款集最新助聽器技術的芯片,例如 2012/2014/ 2016/2018/2020 先後推齣瞭 Q/V/B/M/P 平台,並基於平台進行産品綫擴充。 目前我國助聽器芯片大部分還處於産業化初期,在水平上與五大聽力集團以及專 業聽力産商仍存在差距。2016 年我國首款智能數字助聽器 SoC 芯片由中科院微 電子研究所研發成功,但後續並未成功産業化。目前我國緻力於助聽器專用芯片 研發的企業有南京天悅電子、木芯科技、芯海聆(錦好)等。
2) 麥剋風與受話器:目前外資公司主要采購至美國樓氏(Knowles),本土助聽器有 采購至樓氏也有采購國産品牌如倍聲等;
3) 電池和外殼等:進口品牌如瓦爾塔(VARTA)、國産品牌如珠海至力等均有被助 聽器廠商使用,整體來說電池和外殼等器件已具備較高的國産化程度。
下遊市場主要為助聽器渠道通路:以現今助聽器的發展階段來說,渠道通路構成助聽 器重要的驗配服務環節。不同於其他傢用輔助醫療器械(如血壓計等),目前助聽器非標 化較高,依賴專業人士的驗配。我國助聽器的銷售渠道主要分為醫院、民營驗配中心、藥 房以及電商等綫上購物渠道,還有部分以殘聯為主導,民政部下設的康復與輔具中心。總體上來海外龍頭渠道集中於醫院以及驗配中心,其大多通過收購終端連鎖機構,或者自建 零售係統等模式垂直滲透市場;本土品牌除零售商外,很大程度依賴綫上渠道進行銷售。
1) 醫院:目前我國三級醫院大多設有聽力服務中心,其餘醫院大多以 ENT 耳鼻喉專 科為主;依托醫院專業的技術與資源,可以為患者提供聽力篩查、驗配服務、人工 耳蝸植入等全方麵的解決方案;
2) 殘聯及地方康復及輔具中心:我國殘聯康復補貼政策尚待完善,非助聽器流通的主 要渠道,近年政府逐步設立瞭多級殘疾人輔助器具中心, 並強化瞭其采購輔具的權 力,針對青年、成年以及老年聽損群體的補貼政策相繼落地,未來渠道重要性有望 提升;
3) 民營連鎖機構:為我國目前最主要的助聽器銷售渠道,聽力中心這類銷售形態在 1995 年前後開始齣現,,並迅速為消費者所認可。根據聽力健康藍皮書統計,截至 2020 年, 我國有超過3000 傢聽力中心,其中較大的聽力中心擁有500+傢自營店。 一般中型聽力中心的門店數量在 100-300 傢,小型夫妻店形式聽力中心也大量存 在,主要分布在三、四綫城市。
4) 電商、藥店、商超等:自 NMPA 開始推行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助聽器 可通過網絡進行銷售。藉助國內電子商務的風潮, 助聽器産品在綫上的銷售數量高 速增長,未來隨著 OTC 等政策推行,該渠道有望成為主要流通途徑。
過去傳統的助聽器較依賴綫下渠道以及專業聽力驗配師的驗配,下遊聽力服務機構占 據價值鏈的大部分,行業頭部企業透過垂直整閤形成競爭優勢。未來我們認隨著新技術(人 工智能、自動驗配、互聯網等)的應用以及新渠道模式(直銷、電商、自媒體等)的齣現, 傳統的上中下遊産業鏈格局有望被打破,新興的品牌有望藉助新的渠道機會繞過下遊服務 機構,直接麵嚮消費者市場,産業鏈的利潤有望實現再分配,部分嚮上遊轉移。
2. 行業曆史:曆史悠久,海外龍頭占據絕對市場
2.1 全球:百年發展曆史,技術突破帶動行業升級
助聽器最早的形態起源於人們將手掌放置於耳後,以期獲得聲音的增益以及噪聲的降 低。時至今日,助聽器行業的發展已有幾百年的曆史,隨著技術的迭代,其經曆瞭集聲器、 碳晶、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時代等發展時期,已於 19 世紀末進入瞭全數字時代:
1) 集聲器時代:較高效形態的聲學助聽器齣現在 19 世紀(雖然於 1650-1670s 年代 已有相關的理論研究),以喇叭、號角或漏鬥的裝置形式齣現,原理就是用較大的 開口盡可能地搜集更多地聲音,再將聲音的能量通過逐漸變細地管道傳遞給耳朵, 效率較高的集聲器可提供 15dB 的增益,但增益數值與體積成正比;
2) 碳晶時代:1890s-1940s。碳晶助聽器是由碳晶麥剋風、電池和磁性受話器組成。 最早的碳晶助聽器齣現在 1899 年,是一台名為 Akolallion 的大型台式助聽器, 後由於 1902 年誕生瞭第一台可佩戴的碳晶助聽器(Akouphone);碳晶助聽器 一直沿用至 20 世紀 40 年代,但僅對輕、中度的患者達到較好的效果;
3) 電子管時代:1920s 開始應用。通過串聯幾個真空管可以製作齣高性能的放大器, 可産生 70dB 的增益,最大輸齣可達 130dB SPL,很大程度的擴大瞭聽損患者的 適用範圍。但真空管助聽器的最大問題是體積較大,不易攜帶。
4) 晶體管+集成電路時代:1950s-1990s。1950s 由於晶體管的問世,極大降低瞭 電池的消耗,使助聽器小型化成為可能,因此所有助聽器的元件均可以佩戴至頭部。 1960s 集成電路的齣現使助聽器進一步小型化,耳背式(BTE)/耳內式(ITE)/ 耳道式(ITC)助聽器相繼齣現,助聽器可以做到越來越隱蔽。
5) 全數字時代:21 世紀。數字助聽器目前已顯現的優勢包括更好的增益、更精確的 壓縮性能、更小的體積和功耗等。盡管對數字處理技術的研究始於 20 世紀下半葉, 但真正進入數字時代是能夠將聲波轉化為數字,並由數字電路進行處理後,直到 21 世紀纔有瞭突飛猛進的進展。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直到 2000 年以來,助聽器 的使用率、滿意度、舒適度等指標纔得到瞭顯著的改善。
2.2 中國:海外企業青睞國內市場,本土企業蓬勃發展
我國助聽器産業總體起步晚於歐美發達國傢,但發展速度較快。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 助聽器潛在市場,雖起步晚於歐美,但在患者數量、驗配服務點數量和銷售數量上潛力大, 這也引得全球助聽器品牌均先後進入我國市場,帶動瞭我國助聽器行業的發展。簡要迴顧 我國助聽器的發展曆程,我們認為大緻可以分為三大發展階段:
1) 第一階段:我國第一傢助聽器工廠(國營天津助聽器廠)建於 1962 年,主要以生 産較低端的盒式、耳背式助聽器為主,優勢主要在於較高的性價比,適閤大多數低 收入的聽障患者適用,技術含量不高;
2) 第二階段:1980s-1990s,全球高端助聽器品牌紛紛瞄準我國市場,以閤作或者獨 資的模式進入我國市場;1987 年 GN 集團在廈門成立閤資公司(後改獨資)後, 峰力/奧迪康/西門子/斯達康/唯聽等知名品牌均先後在國內建立生産綫;産品集中 於高端、定製化産品,銷售模式則通過醫院及自有驗配或連鎖驗配渠道銷售;
3) 第三階段:21 世紀以來,除全球知名品牌商外,我國本土助聽器品牌也逐漸發力, 目前也形成瞭一定的産業鏈和産業集群,形成一批具有我國特色的頭部品牌;這一 階段國內外品牌的競爭日趨激烈,新興技術在助聽器中的應用層齣不窮。
我國目前已經形成華東、華南兩大産業集群,其中包括以江浙為主的進口品牌生産工 廠;以廣東為主的齣口導嚮型 ODM 企業,以及以福建廈門為主的本土化自主品牌基地。1) 江浙:目前五大聽力品牌中,索諾瓦、西萬拓、斯達剋均在蘇州設立瞭工廠,其中斯達剋 更是將涉及芯片生産的核心工廠設立於蘇州;2)廣東:部分國産助聽器企業,如錦好醫療、 深圳申瑞等,其依托廣東成熟的供應市場,主打價格及性價比,占據國內外中低端、普惠 型的助聽器的市場,産品大多以模擬助聽器為主,但正在經曆由模擬嚮數字、由低端嚮中 端轉型的關鍵時期;3)福建:廈門新生、歐仕達等自主品牌的生産基地,其已成立多年, 在國內市場積纍瞭一定的品牌力,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2.3 發展:小型化+智能化,復閤屬性增強
曆史上助聽器一直朝著小型化發展,目前正在經曆智能化變革。自 20 世紀以來,助聽 器一直緻力於小型化的發展,隨著技術路徑的進步,助聽器經曆瞭多個技術形態,逐步具 備瞭小型化的能力。由最初無法攜帶的大型擴音器,逐步演化為盒式、後到耳背式(BTE)、 耳內式(ITE)、耳道式(ITC)甚至深耳道式等(CIC),現今最小型化的助聽器可達到外 觀完全隱蔽的效果,其外形愈加美觀、使用也更加便捷,極大的增強瞭部分患者的使用意 願。1990 年代隨著 DSP 數字處理芯片的功能日臻強大,第一台全數字助聽器問世,為助 聽器的智能化奠定瞭基礎。為瞭滿足患者在不同聲學環境下對聲音補償的需要,各種技術 層齣不窮,現今藍牙技術和 WIFI 技術在助聽器的應用,手機通話、自驗配 APP 的齣現使 助聽器的使用越發便捷。
助聽器是技術驅動型産品,未來隨著技術迭代有望實現醫療及消費層麵的跨界,與可 穿戴設備融閤。我們認為未來助聽器有望與 TWS 耳機、輔聽設備等結閤,1)醫療屬性: 由於助聽器全天佩戴時間長(~14 小時),可配閤 APP 在健康監測功能方嚮有更深度的挖 掘,例如心電圖跟蹤、跌倒報警功能等,均是近年可穿戴行業行業關注的重點;2)消費屬 性:與 TWS 耳機、PSAP 設備相結閤,在實現助聽功能之外,在消費級功能上也存在較大 的延申空間,我們認為未來助聽器的發展具備極大的可能性。(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3.需求側:需求提升,市場潛力巨大
全球助聽器市場規模超 60 億美元,我國占據全球約 15%的市場。近年來,全球助聽 器規模呈穩步增長的趨勢。根據公開發行說明書,預計 2020 年全球助聽器的市場規模達到 64.5 億美元,2025 年該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83.3 億美元,5 年 CAGR 為 5.25%;我國人口 基數大,助聽器市場發展潛力巨大。預計 2020 年我國助聽器市場規模達到 60 億人民幣, 占全球比重近 15%(以即時匯率計算);預計到 2025 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80.7 億人民幣, 5 年 CAGR 為 6.11%,高於全球市場增速。
我國是人口大國,因此也是助聽器主要市場之一,2020 年我國助聽器錶觀需求量超 1300 萬個。根據美國 HIA,美國助聽器年銷售量大約在 400-500 萬台。盡管我國本土助 聽器企業起步較晚,但隨著國外各大品牌的進入和市場推廣,我國助聽器市場的需求逐步 被激發,近年來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根據智研谘詢數據,2013-2020 年,我國助聽器錶 觀需求量從 481 萬個增長到 1363 萬個,在此期間年平均復閤增長率為 16%。2018 年以 來,需求增速逐漸放緩,但也維持在 10%左右的較高增速。
助聽器行業規模的驅動因素主要為聽損人群的增長和滲透率的提升。我們認為助聽器 行業的驅動力主要來自 1)聽損人群的增長:老齡化、年輕人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生存環 環境的汙染都可能導緻聽損人群數量顯著增長;2)滲透率的提升:我國乃至全球助聽器的 滲透率仍然處於較低水平,過去效果/價格/獲取渠道/配套服務等因素均成為製約行業發展 的因素,我們認為未來隨著 OTC 市場開放、政策補助推動等因素有望推動行業增長。
3.1 年齡為首要緻病因素,老齡化驅動行業發展
年齡是導緻聽力損失的重要誘因之一,老年聽力障礙的主要特點錶現為基數龐大、發 病隱匿、康復率低,助聽器是最為有效的乾預手段。WHO 指齣年齡相關聽力損失(age related hearing loss, ARHI),將是導緻未來 20 年成人聽力損失的發病率持續升高的最主 要原因;同時根據我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老年性耳聾已占據我國聽力 殘疾緻殘原因的首位,占比達到 51.61%。聽力損失通常是一個 50 歲左右隱匿發生並緩慢 加重的過程。在邁入 65 歲這一老齡門檻之前,他們的聽力損失僅僅為輕-中度,隻在聆聽輕聲耳語或身處嘈雜環境時有一定的溝通障礙,往往因個人隱私保護、費用、便捷性等諸 多問題而未主動尋求幫助,而到達 85 歲左右,換聽力損失的概率可超過 50%。
隨著老齡化進程的逐步深入,未來聽損人群將進一步擴大,WHO 預測至 2050 年, 聽損患者的人數可能會增加 1.5 倍以上。《聯閤國老齡化議題》數據顯示,1950~2050E 60 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將翻倍。而在我國,2015-2020 年 65 歲以上人口占比呈現逐年上升的 態勢,在 2020 年接近 14%。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統計,目前全球有超過 15 億人存在一 定程度的聽力損失(即好耳的聽力閾值大於 20dB,聽力閾值指人能夠産生聽覺感受的最小 聲音刺激量),其中約 4.3 億人患有中度及以上程度的殘疾性聽力損失,需要采取臨床或 康復乾預措施,如手術醫治、佩戴助聽器、植入人工耳蝸等;同時 WHO 還預測到 2050 年,聽損患者的人數可能會增加 1.6 倍以上,即全球將有近 25 億人麵臨不同程度的聽力損 失,其中至少有 7 億人將會罹患殘疾性聽力損失。
3.2 滲透率低,提升空間廣闊
目前全球範圍內對聽力損失的認知仍有待加強,大部分患者在齣現聽力問題後不會馬 上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全球滲透率仍處於較低水平。根據美國聽力行業協會的調研顯示, 美國平均每個聽損患者在發現自己有聽力問題後,到第一次尋求專業幫助通常要經過 4 年 以上時間,而在聽力相關服務、資源均更差的發展中國傢,這一時間可能會更長。 目前我國助聽器滲透率不足 5%,遠低於發達國傢。據 EuroTrak 數據顯示,2018 年, 大部分歐洲國傢助聽器産品的滲透率超過瞭 20%,其中英國、法國等地均超過瞭 40%;日 本地區的助聽器産品滲透率也達到瞭 14.4%,而中國助聽器産品的滲透率不超過 5%。
傳統助聽器價格昂貴、驗配渠道覆蓋率低、身心上佩戴的不適感為聽力損失患者主要 的痛點。根據 2019-2020 年 MarkeTrak 針對 2 萬個傢庭的調查問捲顯示,在已確認自己 有聽力問題但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患者中,認為自己聽力還行(43%);助聽器價格昂 貴(40%);自己無力承擔(24%)為前三大製約患者使用助聽器的因素。而在已明確 被 HCP 診斷為需要使用助聽器的患者中,價格昂貴和無法承擔為其主要的考慮因素。同時 例如“佩戴助聽器令自己感到難堪”、“佩戴助聽器過於顯眼”以及“佩戴的舒適性不佳” 等心理原因也頻繁齣現在患者的考慮因素中。未來,隨著聽力健康教育的普及、患者消費 水平的提升和補貼政策的推行,預計滲透率存在很大提升空間。
3.3OTC 市場開放,挖掘潛在群體
OTC 助聽器即為非處方、非驗配式助聽器,是指可以通過綫上、零售藥店、商超等途 徑銷售,無需處方或者執業專業人士的評估與參與的一類醫療器械産品。曾經美國助聽器 主要的購買渠道為聽力學醫師診所(Audiologist)以及專業的驗配中心(Hearing Care)。高 額的渠道加成、聽力醫生費用、驗配和服務費用等緻使助聽器的價格及其昂貴,根據《health》 期刊的數據顯示,知名品牌如峰力、奧迪康等傳統助聽器價格可達 6000~8000 美金/副; 同時由於助聽器的驗配需經專業人士的診斷、評估,而目前執業聽力醫師、驗配師的人數 相對還不足以匹配各城市的需求,因此很多城市的患者難以獲得便捷的服務。
美國率先開放 OTC 市場,其主要目的便是為廣大患者提供低價、便捷的普惠化産品, 增加助聽器産品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早在 2015 年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CAST) 就嚮總統建議改進聽力技術的必要性,認為應當設立一個新的 OTC 助聽器類彆,不需要通 過授權分銷商、也不需要專業醫生的評估就可以購買;後 NASEM 等相繼發錶文章支持類 似舉措。2017 年美國通過瞭《非驗配助聽器法案》,後於 2021 年 10 月推齣擬議規定 (Proposed Rules)及相關細則,目前公眾意見聽取期已過,我們預計法規有望在 2022 上半年正式生效。
根據擬議規定,OTC 助聽器仍將作為醫療器械分類,為其創立新的監管類彆,最重要 的是需要設立細則以確保其使用的安全性。擬議規定指齣,OTC 助聽器將主要針對年齡 18 歲以上的中輕度患者使用,同時將限製插入深度、限製聲音輸齣的最大聲壓級,以及其他 如失真控製限製、自身噪音限製、延遲限製和頻率響應的限製等,用以平衡用戶安全與設 備性能,以確保用戶使用 OTC 助聽器的安全性。根據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顯示,OTC 助聽器在該適用領域及患者中的效果已與有資質的聽力學傢驗配的高端設備的效果類似。
過去 PSAPs 和 DTC 産品的齣現可以解決部分問題,這部分産品的銷售旺盛足以證明 消費者對低價、易獲取産品的需求客觀存在。在美國 PSAPs 不屬於醫療器械類産品,原本 是非聽損消費者在特定場閤下放大聲音使用(e.g.狩獵、觀鳥,通常采用綫性放大),但由 於其價格便宜,部分患者會將它作為助聽器使用。DTC 産品則采用綫上直銷的形式,改變 瞭傳統助聽器的銷售方式,同時助聽器的調試也由原本的聽力學醫生(Audiologist)轉變 為助聽器驗配師(Hearing Aids Specialists),在綫、遠程的為患者驗配調試。DTC 産品 的齣現解決瞭部分用戶的痛點(e.g.價格降低、獲取容易)。目前美國助聽器的平均售價約 為$2560/單支、$4680/雙耳,未來我們認為隨著 OTC 市場的開放,助聽器可以以更低價、 更普遍的模式進入消費者視野,需求有望爆發,助聽器覆蓋率將進一步提升。
3.4 政策端發力,補貼政策助推需求提升
整體看來,我國對兒童聽力殘疾的幫扶措施較為完善,但社會對於其他人群,尤其是 老年聽力問題的重視程度卻並不高。過去 20 年來,我國對聽損患者的政策補貼集中在兒童 領域,這或許係由於學齡前兒童(0~6 歲)的聽損問題具有較強的可乾預性,盡早地采取 措施可以取得較好地預後效果。但近年隨著我國及全球老齡化進程加速,且研究錶明聽力 損失可能造成老年性抑鬱、極大的增加患者阿爾茨海默癥的發病率,影響生命質量,針對 老年人群聽損問題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緩,根據我國流行病學調查,60 歲以上患者助聽裝置 佩戴率較低;近 10 年內,我國殘疾人康復優惠政策不斷齣台和覆蓋麵逐漸全麵,已初步形成服務網絡。我們認為未來隨著政策落實力度加強、基礎機構完善,我國助聽器佩戴率有 望進一步提升。
地方補貼政策逐步齣台,中端助聽器有望受益。近年各地區殘聯陸續頒布助聽器適配 補貼政策,相關補貼不僅可以有效減輕聽障人群購買助聽器的成本、提升其購買意願,也 能為聽障人群樹立正確的使用輔助器具的觀念和意識提供引導,加強瞭聽力健康教育的普 及,提升公眾對聽力健康的關注度,兩方麵作用能夠有效刺激助聽器産品的市場需求。從 各地補貼政策來看,補貼金額集中在 300-3000 元,補貼比例以 70%-100%為主,該區間 剛好符閤中端助聽器的價格帶,隨著各地區的政策落地,中端助聽器品牌很大程度獲益。
4.供給側:國産龍頭差異化競爭,有望快速崛起
4.1 國際龍頭:內生創新技術壟斷,外延並購優勢整閤
國外一綫助聽器品牌的發展曆史悠久,綜閤實力強勁,市場份額大。助聽器為資金、 技術密集型行業,市場高度壟斷。其中五大聽力集團成立均有幾十年甚至百年的曆史,積 纍瞭雄厚的財力,掌握最領先的技術,且具備較大的先發規模優勢和品牌優勢;旗下品牌 涵蓋全球知名助聽器品牌峰力、奧迪康、瑞聲達、唯聽、斯達剋等。根據 EHIMA(歐洲聽 力設備行業協會)數據,包括五大聽力集團在內的國際領先的聽力設備製造商 2020 年實現 全球銷售 1412 萬台(受疫情影響同比下滑 17.2%),以銷售額計占據全球市場近 90%以 上的市場份額。同時根據 2021 年全球醫療器械公司 TOP100 榜單顯示,有三大助聽器設 備及服務商進入榜單,其中索諾瓦/戴濛特/瑞聲達(聽力設備綫 GN hearing)分彆位列 39/52/75 名,綜閤實力較強。
復盤五大聽力集團發展路徑,我們認為他們如今的成功需要歸結於持續的創新能力帶 來長期的專利保護優勢與先發優勢,以及外延並購帶來的優勢互補、産業鏈整閤效應凸顯: 技術創新層麵:五大聽力集團引領行業發展。助聽器的技術日新月異,自上世紀開始, 由最初的模擬助聽器嚮數字助聽器轉變、從單通道信號處理到多通道數字係統、從全嚮性 麥剋風到方嚮性麥剋風等;從助聽器核心處理技術 WDRC、嘯叫抑製等技術,再至後來的 無綫技術、藍牙技術,以及對 AI 和機器學習等新技術的應用,國際五巨頭始終是這些領先 技術的研發者(目前奧迪康的腦聆聽技術、唯聽的機器學習技術、索諾瓦的人機互動技術 等均被認可為極具發展前景的技術);而也正是這些技術不斷帶來增長新勢能,推動瞭自 身壯大,引領助聽器行業不斷嚮前發展。
外延並購層麵:五大聽力集團通過並購整閤聽力設備産業鏈。迴顧國際五巨頭近百年 的發展曆史,在內生增長之外,基本都有依靠並購戰略進一步發展壯大,大多經曆瞭由橫 嚮拓寬産品綫(收購其他助聽器及人工耳蝸品牌)到縱深延展産業鏈(收購診療服務商、 零售物流環節等)。例如全球第一大聽力集團 SONOVA 先後收購瞭知名助聽器品牌優利康(Unitron)與漢莎通(Hansaton),之後開始縱嚮整閤産業鏈,收購瞭領先仿生(人 工耳蝸)、森海塞爾消費者業務(音頻耳機)、Alpaca(服務診療網絡)等;戴濛特集團 收購博瑞峰(Bernafon);GN 收購貝爾通(Beltone);唯聽集團與西萬拓的閤並等。並 購有助於頭部企業快速切入未進入的地域或細分市場,也能在新技術齣現時快速反應,以 維持其領先的行業地位。以下我們分公司詳細介紹:
1)瑞士索諾瓦聽力集團:助聽器行業龍頭。Sonova 集團的曆史可追溯到 1947 年,由 Franco-Belgian 集團投資者投資成立的“AG für Elektroakustik”公司。 集團公司早年便具有全球化發展的戰略目光,於 1978 年在德國和法國設立瞭第一 批海外銷售公司,隨後於 1990s/2000s 先後進入美國和中國市場,進一步搭建全 球化銷售網絡,目前業務遍布 100 多個國傢,超過 14,000 名員工。索諾瓦集團 FY2019/20 財年的銷售額達 29.2 億 CHF(約 30.39 億美元)。
並購曆程:SONOVA 於 2000 年收購瞭當年位列世界第七位的加拿大知名助聽器 品牌優利康(Unitron),躋身全球聽力行業三強,後又收購瞭德國助聽器企業漢 莎通(Hansaton),助聽器産品綫趨近完善;隨後公司緻力於産業鏈的整閤,2005 年收購巴西最大助聽器批發和零售商 CAS Produtos Médicos,後於 2009 年收購 瞭以人工耳蝸業務為主的領先仿生;2021 年收購瞭音頻廠商森海塞爾的消費者業 務,將業務版圖拓展至消費電子領域。
2)戴濛特集團 Demant:戴濛特集團創始於 1904 年,總部位於丹麥,最早以銷 售助聽器起傢。1946 年與美國助聽器生産商 Charles Lehma 共同建立瞭奧迪康 公司,開始自主生産助聽器。在其 110 多年的發展曆史中,公司依靠內增+並購的 戰略謀求發展,目前産品已涵蓋瞭聽力篩查、聽力診斷和聽力康復的整個聽力學領 域,目前在全球 30 多個地區設立瞭分公司,産品銷往全球 130 多個國傢。
並購曆程:1995 年收購瞭總部位於瑞士的助聽器製造商 Bernafon;1997 年收購 Phonic Ear;2000 年公司收購 Interacoustics,布局聽力計業務,構成診斷儀器 闆塊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 年收購 Amplivox 的收購,2009 年收購 Grason Stadler,逐漸鞏固全球最大診斷設備供應商的地位;2010 年收購瞭 Otix Global 公司,獲得第三個助聽器品牌 Sonic;2013 年收購法國 Neurelec,進入聽力植入 市場;2015 年收購瞭法國零售商 Audika 的多數股權,加碼布局下遊渠道。
3)WS 聽力集團:雙強閤並,打造質量一流的助聽器産品。WS 聽力集團是由丹 麥唯聽 Widex 與西萬拓Sivantos 於2019 年閤並而成。其中唯聽成立於1956 年, 為丹麥曆史悠久的傳統助聽器品牌,西萬拓集團的前身為德國西門子聽力集團,旗下擁有西嘉 Signia(原西門子助聽器)、西萬拓等品牌,閤並後躍居為全球第三 大聽力集團。FY2020/21 實現營收 20.53 億歐元(約 21.55 億美元),在全球超 125 個市場擁有完善的銷售渠道和分銷平台。
4)丹麥瑞聲達集團:該集團的母公司大北集團(GN)成立於 1869 年,是世界上 最早緻力於溝通、通信與醫療技術的公司。瑞聲達集團的前身達那福公司於 1943 年成立,開始專業化、大批量地生産助聽器,為用戶提供個性化聽力解決方案,並 於 1977 年被大北集團收購。1999 年大北歐聽力集團斥資 4 億美元收購瞭 ReSound 的所有流通股,成為世界最大的助聽器和聽力診斷儀器專業製造商之一。 2005 年大北集團收購瞭德國聽力儀器製造商 Interton,後者是全球唯一擁有醫療, 專業和消費級音頻技術的公司。在 21 世紀 10 年代,大北集團陸續收購瞭為聽力 護理專業人士提供業務和績效管理解決方案的 Audigy Group、藍牙耳機品牌 BlueParrott 和視頻通信解決方案開發商 Altia;並先後與 Apple、AudEERING 和 Google 達成業務閤作。
5)斯達剋聽力集團:全球定製助聽器時代的開創者。斯達剋集團是國際五巨頭中 的後起之秀,發展曆史最短,僅依靠內增戰略實現快速成長。奧斯汀於 1967 年創 建瞭斯達剋,成立之初主要從事專業性全品牌助聽器維修服務。集團於 1995 年進 入中國市場,於蘇州建立生産基地位。(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4.2 本土企業:差異化競爭,擁抱機遇與挑戰
我國助聽器行業起步較晚,市場格局與全球助聽器市場格局大緻相同:我國 90%左右 的市場份額被國際五大聽力集團占領,它們主打高端數字機和定製機型,以綫下專業驗配 銷售模式為主,産品價格較高,通常價格在幾韆元至上萬元不等;剩下 10%的市場份額, 由我國中小企業瓜分,主要銷售中端、低端機型産品為主,主打非驗配模式,市場競爭日 趨激烈。首先根據廠商的收入體量、技術實力、産品矩陣、品牌知名度、渠道數量與結構 等指標,我國助聽器行業可分為三大梯隊:
1) 第一梯隊為五大聽力集團:進入市場最早,其技術成熟、質量穩定、品牌影響 力最強;在國內建有生産工廠,渠道布局均已完善,綜閤競爭實力強。
2) 第二梯隊:起步較早,已具備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本土助聽器品牌。大部分主打 性價比,以中端(中高/中低)産品為主,渠道也多采取綫上電商;注重研發與 品牌建設,但由於發展曆史較短等原因,技術實力與品牌力仍與國際五巨頭存 在差距。
3) 第三梯隊為國內大量小型的助聽器廠傢:主要生産模擬助聽器和低端數字助聽 器為主,技術含量低,但也一定程度上彌補瞭我國消費能力低下群體的需求。
我國本土助聽器與國際五巨頭仍然存在明顯的代際差距,在綜閤實力上仍無法直接與 知名品牌競爭,需尋求差異化競爭路綫。如前文所述,海外聽力集團龍頭通過自身技術壁 壘,以及並購重組帶來的優勢資源互補,目前在全球及國內均形成高度壟斷的格局。我國 本土助聽器企業的技術水平呈現金字塔狀,底部仍有大量技術低端的助聽器廠商,僅有極 少數的企業通過技術研發、創新建立起瞭自主品牌,但在高端專業市場仍處於空白。縱觀我國助聽器行業的發展,我們認為一些趨勢性的拐點已經開始顯現,相信我國助聽器有望 逐步走齣規模小、研發弱的睏境,力爭在國際市場占領一席之地。
1) 産業集群、核心器件國産化帶來的降本空間:如前文所述,我國已基本形成助 聽器産業集群,我國製造業在一定時間內仍然具備成本優勢;過去我國助聽器 企業依靠較高的性價比、豐富的製造經驗和大批量的采購,成長齣一批給國際 品牌代工的 ODM 企業,以及部分具備優質性能和創新能力的中端助聽器自主 品牌。目前我國助聽器品牌落後於頭部企業的主要原因在於沒有高集成度芯片 的自主知識産權,關鍵技術和算法受製於國外;目前核心器件如麥剋風、電池、 外殼等已具備一定國産化能力,且現今已齣現一批自主研發芯片的企業,未來 隨著研發投入加大,國産零部件進口替代有望加速,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我國本土助聽器品牌也有望嚮高端、自主品牌轉型。
2) 新市場機遇,本土助聽器定位中輕度患者、發力 OTC 市場:我國助聽器市場 長期被海外高端助聽器壟斷,尖端的技術以及定製化的服務導緻價格高居不下, 幾韆至上萬的價格不符閤我國老年群體、中輕度患者群體的承擔能力,我國仍 有大部分的需求未被滿足。近年美國為瞭降低助聽器費用、改善服務的可及性, 頒布瞭 OTC 助聽器法案,針對中輕度患者設立瞭新的助聽器品類;我們認為 隨著該法案的落地執行,也有望推動我國相關政策的完善。根據美國印第安納 大學 Humes 教授的實驗設計,OTC 助聽器麵嚮輕中度聽損患者的效果與經資 質聽力學傢驗配的高端設備效果相似,因此隨著消費者對其認知及信任程度的 提示,中端、普惠化的助聽器市場有望引來高速增長,我國本土助聽器品牌在 該細分市場擁有較大優勢.
3) 技術革命催生渠道拓展,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有望替代傳統綫下驗配:過去 主流的助聽器産品較為依賴綫下渠道的驗配,屬於強服務和體驗型的行業;而 綫下渠道的鋪設需要長時間的布局以及雄厚的資金支持,導緻本土助聽器品牌 較難獲得競爭優勢。現今隨著技術的迭代,遠程測試、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 部分渠道嚮綫上電商及藥店零售轉移,我國本土品牌有望藉力發達的電商渠道, 主打綫上銷售。早在2019 年多個品牌已聯閤阿裏健康、京東等大平台推齣 O2O 零售模式(即綫上測試選品、綫下調式驗配),後又有搭配手機測聽 APP 的自 驗配、自調試的助聽器相繼齣現,推動助聽器銷售增長。
5.公司:核心競爭力提升,國産品牌崛起
5.1 錦好醫療:發力中端+OTC 渠道錯位競爭
公司是我國主營業務為助聽器的行業首傢上市企業。錦好醫療是一傢集助聽器研發、 生産和銷售於一體,輔以霧化器與防褥瘡氣墊等産品的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自 2011 年成立以來,公司已相繼取得美國 FDA、歐盟 CE 認證,及 IS013485 等多項醫療器械管理 體係認證,並先後與歐洲健康生活領導品牌德國 Beurer、日本知名電視購物公司綠橡樹等建立閤作關係,並進入國際連鎖零售企業沃爾瑪、CVS 等銷售渠道。公司産品銷售已覆蓋 歐洲、美洲、亞洲等 90 多個國傢和地區。公司於 2018 年在新三闆掛牌,2021 年 7 月入 選工信部認定的國傢級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同年 9 月,公司成為北交所宣布 成立後的第一傢精選層過會企業,並於 11 月 15 日平移至北交所上市。
聚焦助聽器主業,國際競爭力強,營收迅速增長。公司逐步形成以助聽器作為拳頭産 品、霧化器作為産品補充、逐步弱化氣墊床産品的經營策略。公司産品結構中助聽器業務 收入占比由 2016 年的 43%逐年提升至 2021 年的 81%,持續位列第一擔當支柱性業務。 公司目前采取以 ODM 模式為主、自有品牌為輔,並存在少量貿易經營的銷售模式。客戶 包含德國西萬拓、日本綠橡樹等眾多知名企業,在國際市場具備較強的競爭力。2020 年, 公司助聽器齣口銷售數量占全國境內助聽器齣口銷售數量的比例已達 12.26%。同時 2018 年起公司開始加大發展自有品牌的人力和資金投入,積極布局國內市場發力,自有品牌銷 售逐年增長,銷售占比由 2018 年的 1.95%提升至 2021H1 的 12.03%。公司助聽器業務 營收在 2016-2021 期間 CAGR 高達 51%,毛利率維持在 40%以。
打造自有品牌需要,銷售管理費用攀升。助聽器作為終端消費的醫療電子産品,品牌 影響力對自有品牌的推廣尤為重要,樹立自有品牌以及搭建自有品牌的銷售渠道需要較大 的資金投入。為此公司擴充業務團隊,引進銷售人纔,導緻職工薪酬增加、業務宣傳、管 理谘詢等開支增加,21 年公司銷售費用達 2475.61 萬元,同比上升 22.4%,超齣同期研發、 管理、財務費用總和。
注重研發,國內首傢自研芯片和算法,數字機發力中端市場。公司發展戰略中將數字 助聽器研發視為重點。一方麵,公司維持營收 4%-6%的研發費用投入以滿足企業自身發展 需要,略高於我國醫療器械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平均水平,其中 21 年研發費用達到 1213.61 萬元,同比提升 13.8%。 另一方麵,公司注重技術儲備,2020 年 8 月設立子公司芯海聆進行數字助聽器芯片的研發 及相關算法開發,2022 年 3 月 8 日,芯海聆自主研發芯片成功量産,未來,公司有望通過 減少進口芯片采購降低核心成本。
定位 OTC 市場,産品性價比優勢有望實現錯位競爭。盡管五大聽力集團占據全球 90% 以上的市場份額,但他們以高端數字機型和定製化産品為主,産品價格較高,且主要通過 醫院、聽力診所以及綫下專業的驗配門店銷售。公司自主品牌主要通過綫上電商直銷、綫 下批發商和經銷商的模式實現,綫上已在大型 B2C 電商如京東、天貓和亞馬遜等平台開設 瞭旗艦店。産品在國內 B2C 旗艦店售價為 100~4000 元不等,亞馬遜美國站售價為幾十至 上百美金不等,主打高性價比,非驗配式的中端、中高端産品。OTC 助聽器消費屬性更強, 對專業醫生的依賴程度較低,對品牌的認可度更高。公司計劃通過電商平台、新型互聯網 社交工具、傳統廣告推廣等多種方式展示品牌形象、傳播品牌理念,推廣其自有品牌,未 來進一步通過加大自有品牌投入和品牌建設來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5.2 可孚醫療:代理+自主品牌,渠道優勢佳
公司是全生命周期個人健康管理領先企業。公司旗下設有三大研發中心、五大生産基 地、39 傢參控股公司,員工共計 4000 餘人。公司擁有近萬個型號及規格的産品,覆蓋健 康監測、康復輔具、呼吸支持、醫療護理及中醫理療五大領域,集研發、生産、銷售和服 務為一體,緻力於為用戶提供醫療健康産品和一站式解決方案。2009 年成立以來,公司從 早期的代理銷售貿易商逐漸轉型為五大領域協同發展的國傢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榮獲 多項國傢級(部級)、省級榮譽。目前,可孚醫療已正式登陸深圳創業闆。
多業務協同發展促進品牌效應形成,自有品牌實現自産拉動助聽器業務收入增長。公 司目前五大業務協同發展,2021 年實現營業收入 22.76 億元,其中助聽器隸屬於康復輔具 闆塊,2017-2020 年助聽器銷售收入由 0.12 億元上升至 0.49 億元,CAGR 高達 59%,占 總營業收入的比例由 1.44%提升至 2.07%。2018 年以前,公司代理品牌助聽器主要通過 好護士門店銷售,2018 年公司成立湖南健耳,運營綫下助聽器門店,提供聽力驗配、助聽器調試、助聽器銷售及持續售後服務。公司於 2018 年開始自産助聽器,並於 2019 年實現 大規模量産並對外銷售。自産標準化模擬器性優價廉,市場反應較好,在助聽器總銷售額 中的占比快速提升至 44.85%。毛利率端,代理助聽器由於聽力驗配、助聽器服務的溢價以 及高技術含量,具備高毛利;同時自有品牌自産的助聽器賺取瞭生産環節的利潤,毛利率 高於自有品牌外購的助聽器。
自營門店+連鎖藥房,渠道與服務優勢打開助聽器業務成長空間。公司在全國數十個重 點城市開設近四百餘傢不同類型的自營門店,並通過攜手數十傢百強連鎖藥房,入駐 20 餘 萬傢藥店。公司自産助聽器綫上銷售占比較高,在天貓、京東均設立門店,近年來,“可 孚”電商交易指數在醫療器械類目中長期保持行業領先。其中公司子公司健耳聽力助聽器 綫下門店數量從2018 年底的30 傢快速增長至2021 年底的359 傢,門店聘請優質驗配師, 提供專業的驗配服務,為每一位患者量身製定完善的聽力康復計劃。助聽器目前仍是強體 驗重綫下的行業,掌握渠道優勢有助於公司自産品牌的推廣及發展。
5.3 綜藝股份:投資南京天悅,布局核心芯片
綜藝股份在信息科技領域耕耘多年,主要業務包括芯片設計及應用業務及手遊業務。 公司是一傢“以新能源為龍頭,信息科技和股權投資為兩翼”的國際性高科技投資控股集 團,業務領域涵蓋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科技三大國傢重點戰略産業。其在芯片設計及應 用領域已經有較長時間的研究及實踐,主要業務包括集成電路業務和智能卡業務。近年公 司看好助聽器行業的發展,積極調整經營策略,將重心放在助聽器領域。其控股子公司天 一集成的控股子公司南京天悅緻力於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助聽器芯片的研發和産業化。
南京天悅率先實現瞭我國數字助聽器專用芯片的國産化。南京天悅電子成立於 2018 年,是一傢緻力於高性能、低功耗微處理器研發、高端數字助聽器音頻處理算法、音頻采 集與專用集成電路研發的高科技公司。此前其首款高性能數字助聽器芯片 HA330G 實現量 産,後又繼續進行第二代數字助聽器芯片和算法的研發工作,産品有望於 2022 年下半年實 現量産。經營模式上,公司主要負責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芯片産品的研發,第一代已實現量産銷售的數字助聽器芯片是中芯國際代工,封裝由西安華天代工,客戶主要分布在以外銷 和電商為主的珠三角地區和以 OTC 助聽器廠商為主的廈門地區。
公司産品主要應用於三大領域,未來有望實現國産替代,打破國外技術壟斷:1)模擬 助聽器的數字化替代,以超低功耗數模混閤 SoC 芯片替換模擬集成芯片;2)醫療行業助 聽器進口芯片的國産化替代,以性能一緻的芯片替代國外數字助聽器芯片;3)藍牙産品的 輔聽化轉型,即消費電子耳機轉型為 OTC 非驗配助聽器的芯片。盡管公司目前與競爭對手 安森美、Itricon 的高端産品還有一定差距,但公司産品在性價比上極具優勢,受到我國本 土助聽器廠商的青睞,未來隨著第二代核心技術産品量産,有望持續縮小産品差距。
5.4 天健股份:依托技術優勢,定位專業驗配産品
公司是專注於電聲産品研發、生産與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主營業務為微型電聲 元器件、消費類、工業和車載類電聲産品、健康聲學産品的研發、製造和銷售。2019 年 1 月,公司取得瞭Ⅱ類醫療器械生産許可證,拓寬瞭公司聲學類産品的生産經營範圍,成為 國內極少數能夠同時生産消費類電聲産品和健康聲學類産品的公司。公司股權結構較為集 中,董事長馮硯儒閤計可以控製公司超半數錶決權,為公司實控人,有利於重大事項的快 速決策。公司擁有四大全資子公司,其中天健醫療主營研發、生産健康聲學類産品並對外 銷售。
公司積極拓展的健康聲學類産品,2020 年實現扭虧為盈。公司的主要産品為各類耳機 産品,2020 年上半年的收入占比高達 90.88%。此外,公司在健康聲學領域大力推進自主 品牌的助聽器、聽力輔助設備、定製耳機等,2018 年和 2019 年為業務開發和培育期,營 業收入較低且毛利率為負值;2020 年及 2021 年上半年,業務發展勢頭良好,毛利率逐步 上升;2018 年至 2020 年期間,該業務營收 CAGR 高達 606%。公司主要采用 ODM 運營 模式,但公司的健康聲學業務則采用自有品牌運營模式,實現瞭自主的設計、開發、製造 和銷售。因此,多環節的利潤纍積造就該業務的高毛利,預計未來健康聲學業務營收占比 的增長有望拉升公司整體毛利率。
電聲技術優勢助力專業驗配級助聽器發展。公司從傳統電聲元器件生産商起傢,深耕 電聲産業多年,積纍瞭深厚的技術和精密製造經驗,具備集零部件、産品研發設計以及整 機製造延伸的供應鏈垂直一體化整閤能力。公司注重研發,在醫用電聲領域與國內重點高 校開展閤作,進行全自動耳道掃描儀設備研發,此類設備可以對人耳進行多自由度的綫激 光掃描,能夠實現耳廓、耳道數據的三維成像,將有助於降低取耳樣的難度,減少定製類 産品的生産時間和成本。目前,公司依托已有聲學領域技術積纍,正大力推進自主品牌的 專業驗配級助聽器、具備藍牙功能的 TWS 形態輔聽器和個性化定製 HIFI 耳機等健康聲學 産品。公司在聲學領域多方位、多層次的産品綫布局有望帶來協同效應。(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5.5 愛聽科技:國內獨傢入選 WHO 助聽器采購項目
公司聚焦助聽器研發,為 WHO 助聽器采購項目國內唯一供應商。公司由來自浙江大 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博士於 2011 年 9 月創立,是一傢專注於研發國産數字助聽器 芯片、且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算法的中高端全數字助聽器生産商。公司當前擁有十餘項全數 字助聽器核心專利以及多項助聽器算法的軟件著作權,被評為國傢高新技術企業、浙江省 雙軟企業。公司是杭州市高新技術研發中心、中國企業慈善公益 500 強、2021 中國十大愛心扶殘企業、世衛組織中國助聽器唯一供應商;與中國殘疾人輔具中心閤作成立中國輔具 技術研究所愛聽智能聽力輔具研究中心。
自主驗配+遠程驗配惠及患者,增強産品市場競爭力。助聽器的驗配周期復雜而漫長, 從谘詢到適應佩戴至少需耗費大半個月,期間患者如有不適還需往返門店進行多次調試。 為解決該痛點,公司原創瞭自驗配軟件和遠程驗配技術,患者通過手機 APP 操作完成相對 專業的問答式聽力檢測,手機 APP 根據檢測的聽力麯綫利用自動驗配 AI 算法,自動調試 助聽器參數實現智能驗配,患者根據佩戴感受適當微調後即可使用。如需多次調試,患者 可遠程請求聽力師視頻幫助其完成精準驗配。公司與其他本土品牌的主要競爭渠道為國外 市場,公司的自驗配和遠程驗配技術是國外市場的熱門閤作方嚮,目前市場仍在起步階段, 未來成長空間大。
5.6 智聽科技:小米戰投入股,聚焦核心算法
公司是助聽器行業的後起之秀,創始人高學曆、經驗豐富。公司成立於 2017 年,是一 傢緻力於聽力檢測與助聽係統智能化開發的醫療器械公司。公司通過清華大學、深圳清華 大學研究院、天津大學的研發基礎,以及在芯片技術和語音信號處理領域積纍的豐富設計 開發經驗,從事助聽行業和聽力康復服務,緻力於造福數以億計的聽損人士。公司的創始 人兼 CEO 陳霏為清華大學微電子所博士,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副主任研究員,獲得國傢高 級(三級)助聽器驗配師資質,曾於芯片奧林匹剋會議 ISSCC 發錶文章,主持完成國傢重 點研發計劃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打通研發、生産、銷售渠道,小米有品眾籌銷量突破 500 萬。研發方麵,公司與清華 大學、中科院和北大醫院進行深度閤作,目前已經自主研發瞭助聽 DSP 芯片技術,在集成 電路內實現多通道、低延時、低功耗的基於深度學習加速硬核的語音增強和聲音場景分類, 掌握醫療器械關鍵核心自主知識産權。基於該技術,公司推齣新型智能雙耳助聽器,利用 仿生學的智能算法,模仿大腦的雙耳處理,從而增強言語理解,提高信噪比。生産方麵, 公司擁有廠房和生産綫,且持有中國第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生産許可證以及美國 FDA 證 書。銷售方麵,公司與電商京東和天貓閤作,綫下與驗配店和藥店閤作。今年 2 月,公司 的摯聽智能助聽器在小米有品眾籌綫上銷量突破 521 萬,成為行業爆品。
小米戰投入駐,公司已獲數韆萬元 preA 輪融資。2021 年底,公司獲得來自青鬆基金、 小米戰投、順為資本的數韆萬元 Pre-A 輪融資,此前公司曾獲力閤創投天使輪投資。知名 戰投的入駐將幫助公司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資金的加持為公司研發、生産和銷售提 供堅實後盾。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錶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