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9:34:29 AM
古往今來若想成就一番大事業,隻靠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無論是統治者還是領導者,身邊必定需要幾個得力乾將,纔能夠順利地完成目標和任務。
秦始皇固然雄纔大略,但是沒有人從旁協助,也難以橫掃六閤、一統天下。
在秦滅六國地過程中,秦國傑齣的將領王翦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有勇有謀,接連幫助嬴政滅掉瞭五個國傢。
王翦徵戰沙場無數,將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瞭秦始皇的統一大業,由於其齣色的軍事纔能,還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這個令六國聞風喪膽的秦國將領,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少時跟隨嬴政,平定叛亂鏟除呂相
據史書記載,王翦是周朝王室之後,生於戰國時期,自小就對行軍打仗非常感興趣,也很有軍事天賦。
他自少年時起就跟隨在嬴政身邊,直到秦朝建立,為秦始皇立下汗馬功勞。
嬴政最初即位之時,由於年紀尚小,秦國的朝政大權都掌握在呂不韋手中。這期間王翦替嬴政鏟除瞭很多親政前的障礙,為之後滅六國奠定瞭基礎。
公元前239年,嬴政派自己的兄弟長安君和樊於期攻打趙國,沒想到中途長安君被樊於期策反,起兵準備攻打秦國。
嬴政立刻命令王翦前去鎮壓,王翦倒是沒有直接動手,而是派人嚮長安君遞瞭勸降書,在使者的勸說下,長安君選擇投降。
王翦不費一兵一卒,就解決瞭叛亂,可見此人非常有頭腦,不是有勇無謀的莽夫,在之後鏟除呂不韋等人的過程中,他初次展現瞭自己過人的軍事能力。
嬴政前往郊外祭祀,王翦在派遣三萬軍隊保護秦王的同時,為瞭防止呂不韋有大動作,又暗中增派瞭大量兵力鎮守鹹陽。結果禍亂後宮的���幣蛭�罪行暴露企圖謀反,嬴政得知後,直接命令王翦帶領軍隊提前做好準備。
王翦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瞭���鋇熱耍�還順便查齣瞭呂不韋的罪行,一石二鳥,直接將呂不韋和���閉飭醬笳�治集團鏟除。這之後,嬴政完全掌握瞭實權,開始走上瞭統一六國的道路。
八年時間滅掉趙國
公元前236年,王翦受命前去攻打閼與,嬴政派給瞭他不少的士兵,在冷兵器時代,軍隊的數量還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他在帶領軍隊十幾天後,隻挑選瞭其中的一些精兵強將,雖然人數少瞭,但是機動性和整體戰鬥力都有所提高。
王翦帶領著這支精心挑選且質量非常高的軍隊,一舉攻下瞭閼與,除此之外還占領瞭趙國的九座城池。
王翦的這一戰,對另外幾路進攻趙國的秦軍非常重要,使趙國腹背受敵,大挫其銳氣。
初次與趙國交戰,秦國大勝,占據瞭有利位置。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瞭旱災,社會矛盾尖銳,嬴政趁機再次派兵進攻趙國,王翦和楊端兵分兩路,欲將苟延殘喘的趙國一舉拿下,但是沒想到遇見瞭難對付的趙國大將李牧。
李牧身經百戰,非常有經驗,多次將訓練有素的秦軍擊退,王翦帶領軍隊和李牧僵持瞭一年,也還是沒有任何進展。
如此耗下去對秦軍非常不利,王翦在關鍵時刻使用瞭反間計,他買通瞭趙國的一個寵臣,並讓這個寵臣告發李牧等人“謀反”。
趙王聽後信以為真,居然派人暗殺李牧,王翦輕而易舉地就解決瞭令人頭疼的對手,雖然方法不高明,但是為瞭贏也隻好不擇手段。
沒瞭李牧,趙國軍隊群龍無首,根本不堪一擊。王翦接到消息後,即刻發動軍隊,嚮趙軍發起瞭猛烈攻勢,短短數月就攻下瞭趙國首都,還俘虜瞭趙王,至此趙國徹底滅亡,土地也全數歸秦國所有。
在滅掉趙國的這場戰爭中,王翦再一次展現瞭自己的軍事纔能,他不會被已有的軍事策略所禁錮,很有戰略眼光,而且能夠隨機應變。
在正麵鬥爭不起作用的情況下,選擇從內部瓦解敵軍,說明他不是鑽牛角尖的頑固之人。趙國的滅亡,使秦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也打破瞭六國的聯盟。
藉荊軻刺秦之事攻打燕國
六國唇亡齒寒,趙國被秦滅掉之後,另外五國戰戰兢兢,都在想方設法抵抗秦國。自知軍事力量不強的燕國,派齣瞭荊軻行刺秦王,結果功虧一簣,還白白送瞭命。
此事過後,秦王震怒,便有瞭攻打燕國的藉口。
公元前227年,嬴政派王翦率領大軍進攻燕國,燕王雖然派兵全力迎擊,但以燕國的兵力,無異於以卵擊石。
強大的秦軍在王翦的帶領下,接連將燕軍擊退到易水以西。“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當年在易水邊,太子丹送彆荊軻,時隔一年,燕國軍隊也在此被秦軍打得落荒而逃,實在是諷刺。
秦軍一鼓作氣,從易水一直打到燕國的首都薊,燕王和太子丹見大勢已去,逃到瞭遼東地區,燕國也隨即滅亡。
在王翦的指揮下,秦軍於十年內先是滅掉強大的趙國,還順勢解決瞭燕國,一步步的削弱瞭六國的力量,使秦國離統一天下又近瞭一步。
與此同時,王翦也開始培養自己的的兒子王賁,在打仗時也會將兒子帶在身邊親自教導。
虎父無犬子,王賁雖然無法與父親相提並論,但是也在之後的戰役中起到瞭很重要的作用。
艱難的伐楚之路
燕國滅亡後,秦國修整瞭兩年,開始商議要如何滅掉楚國。嬴政將大臣召集起來,想要聽取一下他們的意見。
秦國的另一位大將李信認為,攻打楚國隻需要二十萬大軍即可,但是王翦卻堅持認為沒有六十萬大軍根本無法戰勝楚國。嬴政一聽到隻需要二十萬便可滅掉楚國,心中非常高興。
當王翦說需要六十萬時,嬴政覺得他可能是年紀太大,不中用瞭,完全不參考他的建議,也沒有派他前去參戰。
公元前225年,嬴政派李信和濛恬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楚國,楚國派瞭四十萬大軍前去應戰。
王翦受到忽視後,也沒有再堅持,趁這個機會解甲歸田,迴到瞭自己的傢鄉。
雖然王翦暫時離開,不過王翦的兒子王賁留瞭下來,還繼承瞭父親的衣鉢,公元前224年,嬴政派他前去攻打楚國。
王賁在迅速擊敗楚軍後,北上攻打魏國,最後利用洪水摧毀敵軍城池,逼迫魏王投降。隨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瞭魏國各地,並納入秦國。
李信和濛恬這邊,楚軍一開始故意退而不攻,誘敵深入,秦軍不慎中計。楚軍趁機偷襲李信所在的部隊,使其元氣大傷,隨後還擒殺瞭秦軍的七個將領。
秦軍的失敗令嬴政勃然大怒,自秦開始攻打六國以來,這幾乎還是第一次吃敗仗,他很快認識到瞭錯誤,於是快馬加鞭親自去請迴王翦,並且答應派齣六十萬大軍。
據說王翦在齣徵前,嚮嬴政要瞭大量的賞賜,連他的屬下都十分不解。事實上他並非貪得無厭之人,這樣做隻是為瞭打消嬴政對他的猜疑,自己幾乎擁有瞭全國的兵力,難免有謀反的嫌疑,此時如果錶現齣隻想要金錢的意願,那麼嬴政纔能對他放心。
王翦帶領著六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齣發瞭,但是在抵達楚國城外後,卻沒有著急進攻,而是在附近駐紮下來,每天調整休息,甚至開戰起娛樂活動來。
楚軍麵對著六十萬秦軍,根本不敢輕易齣兵,每天隻能戰戰兢兢地觀察著敵軍的動嚮。
大概過瞭一年的時間,楚軍的心裏防綫幾近崩潰,與其這樣耗下去,還不如來個痛快。於是楚軍開始準備齣動,就在此時王翦突然率軍攻來,殺瞭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秦軍大敗楚軍,殺瞭項燕,一年後又生擒瞭楚王,楚國滅亡。王翦還順便繼續南下,攻打百越,大勝而歸後被封為武成侯。
不過在這之後,他似乎就退齣瞭曆史舞台,有人說他是為瞭自保,纔選擇隱退。
王翦的兒子王賁繼承瞭他的將領之位,幫助秦王滅掉瞭最後一個國傢――齊國,父子倆為多年的徵戰圓滿畫上句號。
司馬遷曾用“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來評價王翦,再強大的人也會有難以剋服的缺點。
王翦雖然是秦國的名將,有平定六國之功,這無可厚非,但是在嬴政建立秦朝後,他作為元老級的人物,卻沒有幫助始皇帝施行德政、穩固江山,為瞭保全自身而去做一些違背原則的事情,的確是有些可惜。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每個人都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當初那個奮勇殺敵、威風八麵的王翦,在天下安定之後,最終選擇迎閤、取悅秦始皇,或許是因為時代變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