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7:27:42 AM
斯大林根本就不知道,而日本人更不會不幫德國。
如果斯大林如此神明,那蘇聯也不會被德國頂到莫斯科狂揍瞭。實際上,斯大林不僅不知道,而且根本沒有這種自信,更不敢有這種自信。蘇聯的遠東軍團,一直維持對關東軍的碾壓態勢。甚至,兵力規模,一度超過蘇德戰爭爆發之前。
日本人不僅沒那麼愚蠢,而且也不會那麼善良。實際上,盯著蘇聯的關東軍,一直是日本陸軍中的最強軍團。隻要有機會,關東軍就不會對蘇聯手軟。隻要時機允許,日本人即便不幫德國,也會直接把蘇聯揍趴下。
01.一直濛圈的日本決策層
1938年的時候,日本決策層在戰略上,有上中下三策可選。上策,全麵撤齣中國,然後重新迴到國際社會;中策,北上進攻蘇聯,然後爭取美英諒解;下策,南下東南亞,然後全麵開戰。
最後,日本選擇瞭下下之策,發動太平洋戰爭,把美國拖進二戰。
日本之所以選瞭下下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決策層已經徹底濛圈。
1938年的時候,日本手中已經沒啥好牌可打瞭。正麵陷入瞭侵華戰爭的泥淖,北麵遭遇蘇聯遠東紅軍的強大壓力。關鍵是國際社會,英法這兩個列強,也露齣瞭獠牙。慕尼黑協定以後,歐洲摁住瞭希特勒,於是騰齣手來開始收拾日本。而美國也終於站隊中國,嚮蔣介石提供瞭2500萬美元的援助。關鍵是,美國朝野已經吵吵著要對日本實施禁運瞭,隻不過羅斯福還在猶豫。
此時的日本,已經孤單到沒朋友。但希特勒伸齣瞭橄欖枝,尋求與日本結盟。日本簡直是他鄉遇故知,立即腦補瞭一副神奇畫麵,即:德日意三國同盟,一起猛揍蘇聯。按照這個畫麵操作,日本自然就選瞭中策,北上進攻蘇聯,然後爭取到歐洲和美國的諒解。
但是,1939年,德國進攻蘇聯,在歐洲打響瞭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時,德國還跟蘇聯簽訂瞭《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變化就相當於一次暴擊。日本決策層一下就被打濛圈瞭。然後,平沼內閣立即辭職,理由竟是“歐洲發生瞭難以理解的事情”。
隨即,日本再一次把內心戲發揮到瞭極緻,又腦補瞭一個畫麵,即:德意日蘇的四國同盟,一起對付美英法。1939年7月26日,羅斯福政府也照會日本,聲稱六個月後對日禁運。所以,日本這個畫麵隻能越來越強烈。
1940年9月27日,德國意日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隨後,1941年4月13日,日蘇代錶在東京簽署瞭《蘇日中立條約》。這個畫麵馬上就要畫好瞭。但是,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瞭巴巴羅薩計劃,全麵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然後,日本決策層再一次被打得濛圈。濛圈瞭就換內閣,1941年10月,老陸軍齣身的東條英機組閣。但是,之前兩個內閣都濛圈瞭,東條這個軍頭內閣,也彆想好到哪裏去。
02.日本到底打不打蘇聯
1941年7月2日,日本天皇組織瞭一次禦前會議。但是,此次會議仍舊沒有拿齣一個明確的主張。結論隻是繼續進攻中國,同時做好南下和北上的準備。但是,到底是南下還是北上,甚至是先南下還是先北上,根本就沒說。之所以定不下來,是因為日本決策層還要觀望,就是看歐洲怎麼發展。但決策層已經連續濛圈,執行層的軍方隻能更濛圈。軍方對此次禦前會議的解讀竟是全麵開戰,於是海軍開始製定太平洋戰爭的方案,陸軍則直接發布作戰命令,齣兵印度支那。
那麼蘇聯呢?日本人是不是不準備打蘇聯瞭?
軍方的解讀是全麵開戰,所以不可能不打蘇聯。要打蘇聯,一定是關東軍打頭陣。但是,關東軍在整個二戰期間,卻基本沒動。直到歐戰結束,蘇聯對日作戰,關東軍纔有瞭動作,而這個動作卻是挨打。從這個結果來看,日本是徹底放棄北上進攻蘇聯瞭。
但是,從結果看,就等於打完靶再說自己能打幾環。這是一個毫無意義的視角。所以,不能看結果,需要看行動,具體是日本在二戰期間的軍力部署。
日本陸軍一以貫之的假想敵就是俄國和蘇聯,所以從路徑依賴上說,日本也不會放過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後,關東軍的兵力規模迅速膨脹,從14個平時編製的師團,每個師團約在15000人,增加為16個戰時編製的師團(包括瞭兩個駐朝鮮的師團),每個師團24000到28000人。整個關東軍的總兵力立即擴編到85萬人,被編成6個軍,不僅包括海軍和航空兵,甚至還有15萬匹軍馬。
兵力增加的同時,武器裝備也得到強化。關東軍下轄三個坦剋群,每個坦剋群包括三個聯隊,也就是9個坦剋聯隊,坦剋414輛。而日本陸軍總共纔多少個坦剋群?15個聯隊、690輛坦剋。這是坦剋,關東軍已經雄冠整個日本陸軍。同時,還有航空部隊,關東軍擁有日本陸軍航空兵三分之二左右的第一綫航空單位,各種作戰飛機1025架,加上聯絡機、運輸機和空中攝影隊,達到1112架。
兵力規模膨脹、裝備水準奪魁,但這還不算完。關東軍司令部的第2、第5課以及哈爾濱特務機關,大量招募流亡中國東北的白俄人員。同時,對蘇作戰計劃也被製定齣來。為瞭能夠殲滅遠東蘇軍,關東軍準備與海軍聯手,一起拿下海參崴。在掃除蘇聯東部障礙後,關東軍將直接進兵外濛。而為瞭解決補給睏難,關東軍甚至打算為作戰部隊配備大量的牛,既可以搞運輸有可以充當軍糧。
從這個兵力部署和精細籌備來看,日本已經劍拔弩張,就是要對蘇聯動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關東軍僅被抽調走一個師團,飛機和坦剋數量也被削弱。但是,整個二戰期間,關東軍始終是日本陸軍中規模最大、裝備最好的重兵集團。兵力規模長期維持在77萬人左右,占比日本陸軍的三分一;坦剋聯隊6個、飛機552架,占比坦剋航空兵的二分之一。
本文數據來自於《二戰東綫史:斯拉夫民族的冰與火之歌》。從這些數據看,日本到底要不要北上進攻蘇聯?當然要。但是,蘇聯人始終不給機會。
03.蘇聯始終盯著關東軍
德國人宣稱:僅莫斯科保衛戰期間,遠東就調來瞭25個師和9個坦剋旅。但是,這隻是德國人的宣稱,蘇聯人始終沒有放棄遠東,而遠東地區一直重兵集結。
從蘇德戰爭爆發前的1941年4月到莫斯科反攻前,蘇聯從遠東調走瞭23個師、2個旅和2兩團。
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從遠東地區總共抽調瞭39個師、21個旅和10個團,總兵力在40萬人左右。
上述數字的確不小。但是,跟遠東地區的總兵力相比,根本就不算什麼。而更關鍵的是,遠東紅軍還一直得到兵力補充。
1941年12月,遠東紅軍有24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4個坦剋師、23個航空師、11個步兵旅、7個坦剋旅、4個航空旅、15個築壘地域。總兵力為1343307人,火炮迫擊炮8777門、坦剋2124輛、作戰飛機3193架。
於是,遠東和東北亞地區就齣現瞭這樣一個局麵:蘇聯134萬人VS日本77萬人;蘇聯3193架飛機VS日本552架飛機;蘇聯2121輛坦剋VS日本約300輛坦剋。
就是這個兵力碾壓,你讓日本情何以堪?日本就是舉國瘋狂、關東軍就是全軍夢魘,也沒法進攻蘇聯瞭。
日本可以搞偷襲啊,太平洋戰爭就是偷襲得手,直接乾廢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陸戰跟海戰,就是兩種作戰模式。在大海上,你一支艦隊搞個無綫電沉默,然後就消失瞭。在陸地上,你幾十萬大軍,又是坦剋、又是飛機、又是車輛的,怎麼可能消失?
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徹底把蘇聯人打成瞭驚弓之鳥。即便是這種碾壓級的兵力對比,遠東紅軍也是長期一級戰備,就擔心鬼子也學希特勒。二戰期間,日本比德國還瘋狂,所以蘇聯必須防。蘇軍已經戒備到什麼程度?在嚴鼕的凜冽寒風中,紅軍的飛行員們硬是站在飛機旁進行戰備值班。許多蘇聯軍人長期全副武裝地睡在辦公室中。甚至,蘇聯已經決定在可能被占領的地區組建遊擊隊和地下黨組織,以配閤主力紅軍。
在這種戒備麵前,關東軍連一絲偷襲的機會都沒有,來瞭就等於找死。所以,關東軍隻能等。他們在等什麼?
當時的日本參謀本部對於進攻蘇聯的時機定瞭一個標準:一是蘇軍遠東的30個步兵師要減少一半,即剩下15個師;二是坦剋從2700輛減少到900輛;三是飛機從2800架減少到1000架。
隻有達到這三個標準,關東軍纔能在兵力上占到優勢,也就是自己比蘇聯人多。在武器裝備上,將劣勢降到最低,但反超肯定沒指望。然而,蘇聯遠東紅軍的規模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在兵力上越來越龐大。
在莫斯科保衛戰的時候,日本就沒有機會進攻蘇聯,因為遠東紅軍始終碾壓。在這種情勢之下,日本隻能繼續觀望。具體就是觀望蘇德戰爭的發展,不僅關東軍要等,而且侵華日軍、南下的日軍以及海軍都要等。但是,神操作的日本內閣和鬼操作的日本軍部,根本就不等。他們乾瞭一個比讓關東軍搞自殺更扯淡的招式:直接進攻美國的太平洋艦隊。
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不僅無力進攻蘇聯,反而要留下整個關東軍來防著蘇聯的遠東部隊。於是,整個二戰期間就齣現瞭這樣一個奇怪的情況:世界各地打得你死我活,但東北亞地區卻有200萬大軍一直在搞對峙。蘇聯不敢調走遠東紅軍,而日本也不敢調走關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