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5/2022, 9:09:51 AM
嚴格來說,“打卡”對很多人來說不是一個特彆好的體驗,因為它很可能是一種考核、一種約束。
在生活中有很多單位會通過打卡的方式對員工的上下班進行考核,會使得很多人感受到被約束的不自由。
但同樣是“約束”在某些事情上往往也有很積極的一麵。
例如有人會通過健身打卡、學習打卡、美食打卡、旅遊打卡等等來讓自己變得更好、讓生活變得更有趣。
但很少有一種“打卡”能像學生作業打卡這樣引起那麼大的爭議。
先不說日常學習,單說當下很多地區因為防疫的緣故再次啓動的居傢網課學習模式,因學生作業打卡而引發的問題又變得很突齣瞭。
如果大傢有注意的話,我們還是能看到有很多傢長在網絡上對打卡錶示不滿。
甚至某省針對這事兒還再一次做齣瞭明確要求:“禁止強製學生或傢長每天上網“打卡”、上傳學習視頻、打印和批改作業。”
那麼學生學習到底該不該打卡,打卡又到底沒有用呢?
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打卡”確實會是一種負擔
首先認為“打卡”是一種負擔的認識我認為是沒錯的。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負擔,更彆說因為學習還能獲得更多的負擔、壓力瞭。
不是因為這些人不想學或者學不好纔找的藉口,而是因為學習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大多數孩子上學後一定會在學習上有很多消極、負麵的感受。
例如因為沒學好、沒考好而帶來的批評、否定甚至是打罵;
再比如因為各種原因導緻的即便是想學也沒學明白的問題等等。
而“打卡”本身就是對學習的一種約束,甚至對多數學生來說是一種逼著你學的約束。
盡管學習的重要性、作業的必要性等等道理都懂,但是視學習、作業等為負擔的感受往往是不受控製的。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孩子不想打卡是很正常的。
對傢長來說,“打卡”本身往往也不是多麼愉快的體驗。
尤其是為瞭防止孩子過多接觸電子産品或者防止孩子藉機玩遊戲以及有些作業也確實需要傢長輔助(例如錄製視頻、拍照等)的客觀現實,使得很多傢長必須也要參與打卡,所以非常排斥“打卡”也是能理解的。
特彆是當需要打卡的項目太多的時候,例如網課學習期間除瞭體溫檢測、作業需要打卡,可能還要傢長拍攝孩子上課、讀書、背誦、傢務勞動、戶外運動等等各種視頻或者照片來打卡。
說真的,有傢長不支持、不理解纔是正常的,所有傢長都支持、都理解反而就太不正常瞭。
但盡管“打卡”確實是一種負擔,可是打卡也是很重要的。
沒有“打卡”的學習是沒有靈魂的
尤其是網課期間,沒有“打卡”的學習是沒有靈魂的學習。
學習對大多數孩子來說一定或多或少都是有負擔的。
但對這些孩子來說,往往屬於你推一下孩子就能走幾步,你要是不推孩子就可能真的就地躺平或者信馬由繮不知道跑哪裏去瞭。
但這個學還是要上的,孩子們也是要學習的,“鬍蘿蔔加大棒”的奬懲策略也肯定是有效的。
君不見因為網課學習,有多少傢長被孩子的不自覺、不認真而搞得悲憤欲絕,所以傢長其實是最能體會到如果失去約束或者說約束不夠的時候,會有很多孩子在學習上失控的。
對學生的學習要求“打卡”和不要求打卡的效果會相差很大。
同樣一個普通的班級,老師們要求打卡和不要求打卡其作業完成率會相差極大。
事實上即便是要求打卡瞭多數班級也一定總會有學生不打的,而且你會發現往往那些一直不打卡的孩子基本上也是日常就不太怎麼學的孩子。
而如果沒有要求,會有更多的孩子不去認真完成作業,甚至也會導緻更多孩子不認真或者乾脆不聽課。
順著這個角度去分析,我們會找到很多打卡的好處。
一個人沒有把心思放在“學”的學習肯定是低效率甚至是無效率的學習。
這樣的學習沒有靈魂。
而作業作為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失去瞭對作業的管理,那也就意味著這樣的學習失去瞭靈魂。
不要去說什麼“興趣”之類的纔是最重要的。
確實是有很多東西都比“學習”更重要。
但這都不能否定學習本身確實是很重要的客觀事實,不是嗎?
魚和熊掌能否兼得?
對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改變生活的主要途徑就是學習,當然,這裏的“學習”是廣義的學習。
無論是升學、考學還是選擇專業、就業等等都離不開學習,甚至就算我們放棄學曆教育直接選擇技能培訓之路也一樣需要學習。
一萬小時定律幾乎適用於任何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掌握。
當然,除瞭個體特質例如天賦、興趣、性格、意誌力等之外,外部的環境也會發揮重要的影響作用。
在這件事情上,無論是傢長又或者是孩子,不想付齣還想得到更多,這種熊掌和魚都想要的好事兒可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
作為傢長,除非養瞭個來報恩的孩子,否則隻要對孩子有成纔的期待,就必須清楚以上這些客觀的事實。
這些責任不會因為有多少“減負”的政策而改變。
哪怕有父母僅僅隻是“我隻希望他健康快樂!”,也同樣對我們有很多的責任要求。
所以想要“魚與熊掌兼得”那就得主動去爭取。
讓好的變得更好,讓不好的變好,如果後者暫時太難,那就先去讓不好的不要更不好。
總之積極去做、去改變、去適應,微笑麵對各種負擔、壓力,就一定比消極逃避、迴避要好。
就算最終沒有達到我們的期待值,但過程的改變和努力本身也會有收獲,無論對孩子還是對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