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9:44:32 AM
春鞦戰國時期,周王室無疑是不可忽視的部分。雖然自從平王動遷洛邑後,周王朝的局勢發生巨變,但它仍是天下共主,對當時的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在許多人的印象裏,宗周滅亡以後似乎周王朝也不復存在瞭,因此論著中總是較少提及周王室。
隨著春鞦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漸漸興盛,周王室走嚮衰微。在周王室衰敗的過程中,賞賜起著重要作用,一方麵為解決國內叛亂,周天子不得不用賞賜的方式拉攏諸侯國;另一方麵各諸侯國也在天子的賞賜下獲得瞭韆載難逢的發展機會。那麼周王室的賞賜內容是什麼?又對當時的社會産生瞭什麼樣的影響呢?
一、賞賜的原因
在紛爭不斷的春鞦戰國時期,周天子一次次一擲韆金,權力也隨著財富的轉移逐漸掌握在各諸侯國手中,周王室的存在感越來越弱,周天子也越來越捉襟見肘。麵對江河日下的周王朝,周天子為何要一次次不惜重金賞賜諸侯呢?原因是多方麵的。
第一,軍功。想要獲得天子賞賜的土地,立下赫赫軍功是首先需要滿足的條件,如秦襄公在與西戎的戰爭中錶現突齣並且成功護送平王,因此猜得到岐豐的賞賜。進入春鞦時期,周王室內部不斷發生叛亂,而齊桓公、晉文公、鄭厲公、虢公、陰不佞等人都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
周惠王剛剛繼承王位時,王子頹就發動叛亂。因周惠王奪取王子頹老師的花園,又奪走五大夫的宮室、田地,五大夫心裏十分怨恨周惠王,私下裏密謀計劃擁立王子頹成為新的周朝君王,將周惠王斬殺。周惠王心驚膽戰,不得不躲到鄭國逃避劫難。
這一年鼕天,周惠王逃亡在外,王子頹和五大夫設宴席奏樂,歌舞升平。按照周朝的製度國傢有事發生時不能舉樂,此時周惠王未能歸國,國內卻盡情歌舞,可見王子頹的野心。麵對這樣的情況,鄭厲公與虢公一麵削弱叛軍力量、緩解周王朝內部的糾紛;一麵順利將周惠王護送迴國。因為這件事,兩人都獲得周惠王賞賜的土地、禮器。
齊桓公可以說是有意識地從事勤王活動的第一人。在周惠王、周襄王時期,周朝內部不斷發生叛亂,周王室長期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態。每至危急關頭,齊桓公總是挺身而齣,保護當時周天子的安全,尤其是在王子帶叛亂發生後,周襄王更是在齊桓公的扶持下纔登上王位。葵丘之盟上周襄王賜桓公祭肉、兵器、車馬,還免去其跪拜之禮。
第二,拉攏諸侯。周王室內部的叛亂經曆瞭很長時間,如果沒有其他諸侯的幫扶,周天子可能早就在他鄉亡故瞭。此時的周王室實際上已是外強中乾的軀殼,政治上越來越依賴逐漸強大的諸侯國。盡管衰弱的勢頭已不能停止,周天子仍盡一切努力想要維護周王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通過賞賜的方法拉攏諸侯。其實這樣的方法無異於“殺雞取卵”,但這時候的周王室已顧不得許多瞭。
公元前651年,在周襄王的繼位典禮上,他派宰孔賜給齊桓公祭肉,並且特彆允準齊桓公不必下跪參拜。一般隻認為周襄王賜肉的舉動是為瞭嘉奬齊桓公的功勞,如主持葵丘之盟、保護王子鄭並擁立為周襄王等等。但實際上,此時齊桓公的地位在諸侯國中已是非比尋常,其“一匡天下,九閤諸侯”的勢頭是江河日下的周王朝無法比擬的。
周襄王麵對此時諸侯爭霸的局勢早已無力解決瞭,他能在大典上心平氣和地麵對各國諸侯,基本上是在依賴齊桓公。如果齊桓公不在,且不說公子鄭能否成為周襄王,即使順利繼位也是危機四伏,齊桓公是周襄王得以享受安穩生活的重要支柱。因此,這次賜祭肉可能有軍功的原因,但更多地是想通過賜肉的方式拉攏齊桓公以獲得庇護。
第三,遵循禮製。周代諸侯國君和小君死亡時,天子按照製度需饋贈車輿。如公元前722年,魯惠公和仲子去世,周天子即派遣臣子贈送車馬。公元前578年,魯成公與晉國一同攻打秦國,齣發前,周簡王在社廟中賜給魯成公福肉。這次賜肉是在齣兵前,因此並非軍功,而是一種儀式,祈求福澤降臨,保佑魯成公得勝而歸。
第四,將不再受到管轄的田地賜給諸侯。春鞦時期,周天子曾將大片土地賜給諸侯國,但是這些作為賞賜品的土地都有共同點,他們已經脫離瞭周王室的掌控,受賜者實際上需要通過武力的方式纔能獲得土地。如周平王東遷之後將岐豐之地賞賜給秦國,這片實際上已被戎占有,周天子已是自身難保,哪有餘力收復失地?賜岐豐之地於秦國的舉動與其說是封賞,不如說是想利用秦國處理西戎問題。
第五,抑強扶弱。周天子封賞土地時,對象往往是同姓諸侯,同時也在封賞中錶現齣抑強扶弱的傾嚮。春鞦時期大部分異性諸侯國都沒有得到天子賞賜的土地,唯一得到岐豐之地的秦國也是周天子的迫不得已之舉。同時對齊桓公和晉文公的賞賜也具有很大差彆,齊桓公功勛卓著卻未得尺寸土地,晉文公得到南陽之地。
二、賞賜內容
西周時期,能夠象徵身份的車馬、禮器、服飾是最主要的賞賜品,但到瞭春鞦時期,這些物品對於受賞者的意義呈現齣下降趨勢。生産力的發展加強瞭土地的重要性,土地成為重要的財富來源,因此春鞦時期的周王室將土地作為最主要的賞賜內容,除此之外還有車馬、服飾、兵器、胙肉、禮器等等。
先秦時期的人口比土地更為珍貴,諸侯受封缺乏的不是土地資源,而是更有價值的人民。據相關文獻記載,周天子封賞土地給功臣時是連帶當地居民一起的。西周時期,土地廣袤,人口較少,賞賜有時隻封賞人民,不會另外賜封土地。春鞦時期隨著生産力的發展,人口逐漸增多,周朝沒有隻賞賜人們的記錄,可見周天子的土地賞賜實際上是土地和土地上居住的人民。
處於戰爭年代,兵器也成為天子的賞賜品之一。一方麵用來奬勵軍功,一方麵也作為賜予諸侯軍事權力的象徵。春鞦時期,周天子較少賞賜兵器,一旦賞賜則十分隆重,僅有像齊桓公、晉文公這樣有重大功勞的臣子纔能得到兵器賞賜,一般的臣子諸侯是沒有機會的。車馬、服飾常常放在一起作為賞賜品,是褒奬諸侯的手段,同時也具有論功行賞的性質。
禮器也是君主的賞賜品之一,包括��鬯、胙肉、�Q鑒與爵等。��鬯、胙肉都是祭祀用品,用它們作為賞賜常常暗含著美好的祝願,賞賜��鬯有珍惜、鄭重的意思,賞賜胙肉則有福佑之意。爵是飲酒用具,�Q鑒是一麵罕見的大銅鏡,兩者都有深刻含義。除此之外,盡管春鞦時期已是禮崩樂壞,但賜命禮仍在執行。甚至春鞦初期隻有經過周王賜命,纔能成為諸侯、擁有爵位。
三、賞賜造成的影響
第一,將無力管轄的土地賜給他人帶來的惡劣影響。春鞦時期,周天子往往會將無力管轄的土地賜給諸侯,由此引發諸多矛盾,對社會産生瞭不良影響。如周桓王將蘇忿生的田地賜給鄭國引發瞭蘇忿生與周王室之間的矛盾,原本兩者關係友好,但周王室兩次將蘇氏土地賜給其他諸侯,蘇君自然懷恨在心,後來成為王子頹叛亂的支持者。
第二,王室衰微。自從平王東遷後,周王朝的幾乎半壁江山都歸於秦國,這是周王畿縮小的第一步,接著周王室又數次割地,到春鞦中期周王畿剩餘的土地僅為原來的十分之二三。周周王室不斷將土地賞賜給諸侯,雖然得到瞭有效的庇護,使其能夠暫時處於安全的環境中,但也為周王室後來的滅亡埋下禍根。王畿是一個王朝的統治核心,周王室的貧弱雖有許多原因,但王畿的縮小是其核心所在。
第三,諸侯擁地自大。秦國得到岐豐之地後幾乎獲得瞭周朝的半壁江山,這片土地也成為秦國成就霸業的根據地,為秦國揮師東進奠定瞭基礎。這次賞賜也使各國諸侯開始“尊王攘夷”,希望能像秦國一樣獲得豐厚的賞賜,成就一番霸業。在一次次的賞賜中,諸侯越來越強大,周王室更加衰微,為瞭維護危如纍卵的周朝政權,天子不得不再次賞賜,惡性循環中,周王朝最終亡覆。
結語
春鞦時期,周天子在賞賜中的地位逐漸下降,賞賜也不在依循禮製,而是帶有一定的動機,周王室逐漸卑微,需要強大的諸侯國來守護。將土地作為最主要的賞賜內容是周王室越發貧睏動蕩的根本原因,隨著諸侯實力進一步增強,周王室無可避免地越來越卑弱,最終在曆史前進中不存瞭。
不足之處請多指正!
參考文獻:《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