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做,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做踏實的工夫。—李大釗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一聽到屍體這個東西,往往感到不寒而栗,更不要說近距離觀察和觸摸瞭,想到屍體腐爛的錶皮和惡臭的氣味就會讓我們退避三捨,何況中國人傳統認識裏麵接觸屍體本就是件晦氣的事。
而世界上,有一種職業,有一種人,卻剋服瞭恐懼,每天都在這樣與屍體打交道。
機緣巧閤入瞭行
而這種職業,就是撈屍人。
我們講述的故事主人公名叫
陳陽喜
,他便是這個職業群體的一員。他工作的範圍在長江武漢段的陽邏,這裏因為地勢的原因,加上石頭的阻隔,極易形成漩渦,許多長江上遊漂來的屍體便很容易被捲進去,因此,催生齣瞭撈屍人這個行當。
而陳陽喜的入行,隻是一次意外。
那是1971年的時候,當時20歲的他還是陽邏染織廠的一名普通工人,有一迴他在江邊閑逛,突然一個老人迎麵走來,主動找他搭訕。問他願不願意和他一起撈屍體。自然,當年的陳陽喜和我們一樣,沒接觸過這個行當,聽到屍體二字也難免會害怕,所以一開始並沒有答應。
這個老人似乎看穿瞭他的心思。
告訴他說,這是件行善積德的大好事,何況還能掙錢,不如試試。陳陽喜聽瞭這話答應瞭,於是和老人一起做起瞭撈屍的工作,就這麼入瞭行。
這個老人自然也就成瞭他的師傅,教會瞭他很多大佬的技巧。
這位老人名叫丁鼕生
,他後來還告訴陳陽喜,自己曾是清末民間慈善組織
"培心善堂"
的其中一員,而這個組織的目的,就是打撈和安葬那些江中的死者。而丁東生年紀很大瞭,體力漸漸無法支撐,為瞭把這個行當繼續做下去,纔找到瞭陳陽喜,目的就是為瞭找個接班人。
當然,剛開始,陳陽喜也麵臨瞭一些挑戰。
畢竟需要和屍體親密接觸,而水中的浮屍往往都被泡得腫脹潰爛,麵目可憎,他也難免害怕。不過好在年輕,他也很勇敢,漸漸地剋服瞭這些問題。
而師傅們看到他的成果,也很滿意,也就把擔子徹底交給瞭他,自己則隱退瞭。
堅持不懈的打撈人
時光飛逝,日月如梭。一晃,便已過瞭50年,陳陽喜也成瞭60多歲的老人。
但是,這樣一件在大眾眼裏不怎麼體麵的苦差事,他也堅持乾瞭50年,從未放棄過。
他一年能在江裏打撈起幾十具遺體,從業至今已有50年,算下來已經超過400多具屍體瞭。
而他在當地也很有名氣,隻要有遺體需要打撈,大傢都會找他,甚至連當地的公安局和派齣所也會讓幫忙。
沒辦法,為瞭保證不毀壞屍體,隻能靠人工,而且這活除瞭陳陽喜,也沒什麼人願意乾。
雖然這份工作已經做瞭幾十年,可他從未厭倦和懈怠過,每一次都十分細緻,力求做到最好。
撈屍的時候,往往會用到小船,繩子,鈎子等工具。漂在水麵的屍體,他會用繩子小心翼翼地捆住,再慢慢拖到岸上。而屍體通常很脆弱,因此他都盡量用繩子,不用鈎子,免得把屍體破壞。
如果屍體被捲入水下,隻能用鈎子的話,那就堅持鼕天鈎衣服,夏天鈎手腕腳腕的原則。
在他內心,永遠充滿瞭對這些死者的敬畏和尊重,他也明白瞭這份工作的意義就是能讓遇難者一路好走,讓他們安息,同時讓他們的傢人心安。
而這,也讓我想起瞭一部日本電影—《入殮師》,他和裏麵的主角一樣,都是與死者打交道,也都是為瞭能讓死者體麵地離開,而且對每一個生命都一視同仁,充滿敬意。
而當地還是有人覺得這是非常晦氣。
所以,很少有人願意藉船給他打撈屍體。即便願意,也不允許屍體沾到船身,隻能把屍體捆住,係一根繩子在後麵,否則就需要在船上燒紙錢去晦氣。
不過好在,大部分人都很尊重他。
大傢也沒有因為他做這一行,而有意避諱和歧視他。因為大傢都認為他是在做善事。
而陳陽喜本人也把善念深深根植到瞭心裏。
這麼多年來,他一嚮有求必應,不管屍體什麼樣都會撈,大傢也會給他一些勞務費,而無論多少他都能接受,卻從不主動問人要錢,因為覺得靠死人掙錢不光彩。
而這些遇難者,有不少死於意外和自殺。他這些年看瞭太多,覺得這些生命的消逝非常可惜,
他也因此對生命格外珍惜,
齣去打撈都會做好一切防護措施。
不過一開始,傢人不是很能接受他乾這個。
因為覺得不吉利,又怕鄰居有看法,他的妻子呂學平以前沒少和他爭吵。不過後來有一次,有人專門來傢裏感謝他的工作,妻子纔感覺到丈夫的確是在做善事,也就慢慢接受瞭。
無人接班的窘境
而現在的陳陽喜,已經60來歲,早已是退休的年齡。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兩個兒子都已獨立,生活條件還算不錯。
可是撈屍的工作,他還在做。
除瞭數十年如一日的熱愛和堅持,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無人接班
。
雖然大傢都很尊重理解他的工作,可是沒人願意乾這個。
首先,還是覺得恐怖和晦氣,而且這是個苦差事,也掙不瞭太多錢。他也想找到接班人,曾經好不容易帶瞭一個人去打下手,可是對方過於害怕,嚇得連看一眼都不敢,所以也隻能作罷瞭。
他還記得自己師傅對於培心善堂堅持做下去的信念,也有著送這些枉死之人上路的責任感
,所以他知道這行當應該繼續下去,他還說自己身體還行,再乾個10年應該是沒問題。
好在,據說現在的他已經有瞭徒弟,他可以放心把擔子交給對方瞭。
他打算乾個幾年,等徒弟齣師後,就逐漸隱退。
從他的故事中。我看到瞭他的堅持與責任感。
他認真對待每一次的工作,最終贏得瞭大傢的尊重。我想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是不是也應該多學學他的這種精神,
學會愛崗敬業,做事沒有絲毫懈怠和馬虎的態度。
我想,如果有瞭這樣的信念,無論做什麼事都會取得成績的吧。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係,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隻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