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0/2022, 12:17:01 PM
在周星馳的電影中,唐伯虎是一個風流倜儻的江南纔子,是一個大戶人傢的浪蕩少爺。但是,在真實的曆史中,唐伯虎卻是一個典型的悲情人物,更因為生活所迫,做齣過有違尊嚴的事。
唐伯虎齣生在江蘇蘇州的一個富裕傢庭,父親是一個商人,用一句現在的話來說:唐伯虎在當時就是個富二代。但是,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最為低下。唐伯虎的父親並不想他以後也做商人,被人看不起,所以就送唐伯虎去讀書。唐伯虎也確實是個人纔,無論是寫詩、寫文章還是畫畫都特彆齣眾,所以也被彆人稱為是神童。
16歲的唐伯虎參加童生試時候考瞭第一名,他的名氣也因此變得更大。但是,這樣的好日子到他25歲時候就結束瞭。這一年,他的親人都相繼離世。整個人也因為這樣陷入瞭很低迷的狀態,好友祝枝山希望他能夠轉移注意力,所以就讓他拿起書本考取功名來告慰傢人的在天之靈。
雖然有傢庭巨變的打擊,但是,唐伯虎在鄉試時候依舊取得瞭第一名,也因此被稱為瞭唐解元。能夠在童生試和鄉試裏都取得第一名很難得,他的名氣再一次大增。當時有一位姓何的名門女子覺得唐伯虎是匹韆裏馬,就嫁給瞭他。
可能有的人覺得唐伯虎的生活應該有瞭轉機,但是,他卻在參加會試的時候跌入低榖。在這裏就不得不說到兩個人:程敏政和徐經。徐經的傢庭非常好,對唐伯虎也很崇拜,他在進京趕考的時候資助過唐伯虎。跟唐伯虎走得很近,兩個人也一起去拜訪過程敏政。
程敏政很有學識,是當時會試的主考官,他齣題也彆具一格,喜歡齣一些冷門的題。自然大部分學子都答不上,答上的兩個人恰好就是唐伯虎和徐經。所以,有的考生就懷疑他們做瞭弊,還寫瞭舉報信。
程敏政因為受不瞭被人冤枉,所以入獄以後三天就被氣病瞭,最後死在瞭獄中。經過大半年的審查之後,沒有查齣唐伯虎和徐經作弊,但他們兩個人也失去瞭繼續參加科考的資格。這件事情齣現以後,唐伯虎的整個人生跌入瞭低榖。不僅平時巴結他的人遠離他,甚至對他冷言冷語。就連他的妻子何氏聽說他無法參加科考以後,也選擇瞭離他而去。
至此以後,唐伯虎就徹底陷入瞭“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的狀態。他經常處於醉生夢死的狀態,但是,他的纔華卻無法埋沒。
當時在蘇州,有一個大官在傢裏麵修瞭個茅房,茅房竣工以後想要寫一副對聯。很多纔子都認為這樣做降低瞭身份,就算對方給齣高價也不願意做。這時候這個大官就想到瞭唐伯虎。唐伯虎缺錢,麵對邀請竟也不拒絕,揮筆就寫瞭一副襯景同時又不失文雅的對聯:
且看來客多情,甘解衣帶終不悔;莫道此物無用,化作春泥更護花
。
對聯寫完,不單單是那位官員,就是其他的文人都對其纔華大加贊賞,反而提高瞭唐伯虎不少名氣。隻是說,唐伯虎給茅房寫對聯這件事太特殊,很多文人想要模仿都拉不下身份,更彆提文采超越唐伯虎,這就導緻唐伯虎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為瞭茅房對聯的“王者”,而這幅對聯也變成瞭韆古絕對 。
唐伯虎就這樣渾渾噩噩的過瞭好多年,本以為這一輩子就這樣過瞭。但是,45歲那年被寜王看中他的纔能,請他去做幕僚。當時的唐伯虎以為自己終於可以晚年得誌,也準備為江山社稷做點貢獻。但是他卻發現寜王是為瞭謀反,所以他不敢繼續留在寜王傢裏。這個寜王就是電影《唐伯虎點鞦香》裏故意找茬,並上門邀請唐伯虎的寜王原型。
不過,想要離開寜王並不那麼容易,如果寜王發現他已經知道自己要謀反,肯定不會留他性命,也一定不會讓他離開。所以,唐伯虎想齣一招:在寜王府裝瘋。經過試探,寜王以為他真的瘋瞭,沒有利用價值,就把他趕齣寜王府。
從那以後,唐伯虎也不再去想什麼政治抱負或者是求得功名,整天就花天酒地,能吃一餐是一餐,能睡一晚是一晚,在54歲時候,死在瞭飢寒交迫當中。曆史上的唐伯虎的一生就是這樣被衰神附體一樣過完,相信很多人不有些同情唐伯虎,可是在那個時代,確實有很多纔子是這樣落魄的過完一生。
唐伯虎其實在當時隻是在江南比較有名氣,放到整個明朝來看根本還算不上最頂尖的。比如明朝三大纔子之首的楊慎就與唐伯虎處於同一個時代。唐伯虎在四處流浪的時候,楊慎已經以廷試狀元的身份入駐翰林院瞭。後來,楊慎捲入一場皇帝齣身爭論的風波,也跑不瞭被打闆子,罷官的命運。
對於唐伯虎的遭遇,也有網友錶示,他命挺好的瞭,相比其他纔子,唐伯虎還算逍遙。比如明朝三大纔子還有寫草書的謝縉,最後被扔到雪堆裏凍死。還有比唐伯虎畫畫還好的徐渭,因鬍宗憲齣事,自己也瘋癲發狂,不但殺瞭自己的妻子,最後還貧寒交迫而死。
如果沒有科考案風波,唐伯虎是否會成為明朝的一位官吏?甚至走上朝堂身居高位?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在那個封建時代,有纔華、有抱負並不一定會得到任用,甚至會遭到嫉妒和陷害,也許隻因為認識某個人、寫瞭某句話而罷官入獄,再也不得任用,甚至懷揣滿腹纔華而亡。
唐伯虎雖然也遇到窘境,但是還過瞭一段逍遙自在的日子。在到處給人寫詩作畫,以纔藝換口糧的過程中,給後人留下瞭不少墨寶和作品。這也應瞭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大師在流浪,小醜在殿堂”,在明朝時代,真正的大師把這些滿懷情感、抱負的傳世佳作展現齣來,證明瞭真正的纔華。
雖然人生不易,可從傳世作品這個角度來說,這些纔子比寫完《滕王閣序》就意外喪生的王勃、畫完《韆裏江山圖》就去世的王希孟更加幸運很多吧。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