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6/2022, 4:36:04 PM
引言
秦觀在《江城子》裏曾經有詩句:“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以此來形容對天妒英纔的不忿、傷心。然而,這世上之事卻又莫不是如此,有時你不得不承認命運的不可控。
這種不可控,並不會以一個人的纔華多寡、聰明與否為基準,它的冰冷殘酷造就瞭諸多的不圓滿,但轉念想來卻也正是這種不圓滿,讓後來人更加珍視生活、熱愛生命。
2003年,一位年僅24歲的北大纔女去世。彼時的她芳華正茂,風頭正盛,一篇《大話紅樓》風靡全國,一篇《賣米》感動瞭無數國人;可原本有著光明未來的她,卻意外的檢查齣罹患白血病,縱然一眾師友紛紛慷慨解囊,卻也於事無補。
於是,世間少瞭一位纔華卓絕的纔女,而八寶山公墓裏卻多瞭一個奮力追夢,然而卻求而不得的女子。
世間之事,就是這般荒唐。當時北京大學為其籌辦瞭葬禮,而身為著名主持人,也是她校友、師兄的撒貝寜前往主持,一時間葬禮現場“全場慟哭失聲”。
一生坎坷的北大纔女
她叫張培祥,一位齣生於湖南醴陵貧睏山村的姑娘。齣生之後,她麵臨的是常年多病的父親,曾罹患小兒麻痹癥的母親以及山區並無其他收入的境遇。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傢,這句話在她身上也體現的淋灕盡緻。由於年齡幼小,她並沒有辦法增加傢庭收入,但卻能夠竭盡全力的幫助父母操持傢務。從洗衣到做飯,她也是盡其所能。但是雖然這些都占用瞭她大量的學習時間,可她卻深知學習是她能夠打破禁錮,擺脫貧窮的最好齣路。於是,上課時細心聽講,下課後踏實完成作業,她的成績也一直是齣類拔萃。
然而,10歲時這個貧睏的傢庭終究還是無力再供應她上學瞭。命運就這樣戲耍著這個上進的小女孩,好在自己的姑姑不落忍之下,將她接到瞭身邊,供應她繼續讀書。
自己姑姑傢也並不寬裕,這也是那個時代一眾農民的寫實。對於失而復得的張培祥而言,她能夠做的也隻能是認真學習,以期改變這種境遇。就這樣,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瞭醴陵中學。然而不久之後,她便做齣瞭最為中肯的決定,轉學到一傢普通初中,這樣便能夠減輕姑姑傢的負擔。
當然,對於學習她也從未放下,縱使在這樣一所普通中學,她也仍舊以高分考入瞭高中。可就像是10歲那年的遭遇一樣,姑姑傢實在是經濟睏難,她再次麵臨退學。
不過,好在她的校長在瞭解到瞭這種情況之後,接過瞭姑姑的接力棒成為瞭她上學的又一個助力。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的取得成功,在那之後沒有人知道張培祥有多麼努力,他們看到的隻是張培祥一次次的位列榜單前列。終於,1997年的高考中張培祥考齣瞭優異的成績, 被北京大學法學院錄取。
對於齣身寒門的她而言,命運即將轉變。這個山村村裏飛齣的金鳳凰,在曆經磨難之後,似乎終於可以昂首天闊。
在進入北京大學之後,麵臨一眾的天之驕子,她仍舊努力。因為她知道,她必須努力,她沒有任何後路。
大學的學費,她選擇勤工儉學,同時對於學業她也是三點一綫,正是自強不息之下,她的專業課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而在這期間,她也終於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愛好。雖然生長於貧睏的環境之中,但她對於文學卻有著彆樣的情愫。
這種情愫,既是源於對生活的感悟,又是對未來的憧憬。在當時,各個大學之bbs盛行,而張培祥也由此成為瞭其中的一員,在這上麵她盡情的揮灑著自己的文字,筆鋒細膩、感情真摯也是當時的大學生對這個女子的文字最深的感觸。
而在她創作的作品中,《大話紅樓》尤為火熱。但若要論那篇最能夠打動人心,則非《賣米》莫屬。而在這篇作品寫齣之後,也被評為北大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一等奬,甚至被稱贊可以入選小學語文課本。
在《賣米》之中,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但有的卻是母親的愛,真情。
然而就在2003年,一場意外卻發生瞭。本來正在攻讀碩士研究生的她,如若正常也當真正做到改變命運瞭,可是她卻發現自己身體上有瞭問題,時常會綿軟無力。而就在她檢查之後,被確診為白血病。
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也讓眾多親友很是痛心,紛紛選擇齣手幫助。但是,作為死亡率極高的病癥,張培祥的病癥也已經是到瞭藥石無用的地步瞭。
這個女子的命運,又怎會不讓人扼腕。可是,這就是天妒英纔、命運弄人啊!
反倒是張培祥,在知曉已是迴天乏力後,卻以笑容示人,或許這也是她留給世人最後的禮物吧。
是年8月27日,24歲的她去世。這樣一位學子,校友,也觸動瞭北大眾多師長、學子的心,為瞭錶達敬意,北京大學特意為她在八寶山舉辦瞭葬禮,撒貝寜也前往吊唁緻辭。
小結
命運就像是一把無情的鐮刀,扼殺瞭24歲的張培祥。但是,我們要說的是即便如此,張培祥卻從未放棄過希望,放棄過上進,而這種精神無疑也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