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11:22:34 AM
1937年9月25日,山西平型關附近的山溝裏,兩股日軍輜重部隊陷入八路軍115師的包圍。一場激戰,八路軍全殲頑敵,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捷。雖然比日軍多傷亡近200人,但此次勝利意義重大,它打破瞭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美中不足的是,這麼一場戰果輝煌的殲滅戰,竟然一個俘虜都沒抓到!為何一個活的都沒有?八路軍內部流傳著許多傳說:一個八路軍營長好心去背一名日軍傷員,結果被傷員咬掉瞭耳朵;一位醫務兵試圖救助一名藏在車底的鬼子傷兵,卻被捅瞭刀子。
這些故事以及戰鬥經驗給中國人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想活捉一個日本兵,實在不容易。
其實,不止中國人,任何與日軍交戰的軍隊都有同感。
美國在太平洋上與日本鏖戰4年,血戰無數,但戰俘營壓力一直不大。像塔拉瓦、佩裏琉、硫磺島這些血腥戰場,想抓個日軍俘虜簡直難比登天。塔拉瓦4500日軍,幾乎全部戰死,被活捉的隻有12人;佩裏琉守備隊1萬人,隻有160人生還;著名的硫磺島血戰23000日軍,戰死2.2萬,隻有1000餘人被俘,其中很多是戰役結束後纔陸續投降的。
大多數西方人怎麼也無法理解日本人的頑固。魯思・本尼迪剋特在《菊與刀》中剖析:即使日本士兵由於受傷太重或者喪失意識而成為俘虜,他在日本也永無抬頭之日瞭。他已經喪失瞭名譽,之前的他就已經“死”瞭。
林彪在《平型關戰鬥經驗》中指齣:“日本兵至死不肯繳槍,一來是因日本之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時也因他們對中國軍民太殘暴,恐怕中國人報復。”
武士道精神、法西斯教育也好,聽信瞭中國軍隊不留活口的傳聞也罷,總之抗戰八年,抓住一個俘虜對國共雙方都不容易。
到底有多難呢?
平型關戰鬥一個多月後,343旅在昔陽縣以西的廣陽再度伏擊瞭一支日軍部隊,纔終於誕生瞭第一個俘虜。為此,八路軍特意派旅級參謀長陳士榘齣馬,抓捕這名運輸兵――他衝進屋子時,發現日本兵站在糧筐裏“嚇得渾身發抖,兩腿打顫。”
至於國軍,一直到淞滬“813會戰”纔有瞭第一批日軍俘虜,8月23日,國軍戰報稱:第18軍66團突入羅店與敵激烈巷戰,生擒日軍三名。
那麼,八年抗戰一共俘虜瞭多少日軍呢?
由於謊報、漏算等原因,這個數字十分難考據,但可以肯定並不多。
戰爭結束時,日軍司令岡村寜次統計稱:“隨著遣返輸送的進展,由中國政府方麵和共軍方麵(極少數)移交的俘虜,1946年5月末的數字為:陸軍1212名,海軍40名,商民106名,共計1358名。另外,從延安返迴日本的戰俘約300人,200餘名俘虜死在國方戰俘營中。”
由此可見,可以稽考的被俘日軍隻有約2000人。但作為對外公布的戰報,中國方麵的統計比這個高很多,但並不準確。
首先國軍沒有八年來總的數目,隻在戰役戰報中零星公布瞭部分數字:台兒莊大捷俘虜719名日軍,第三次長沙會戰俘虜139名日軍,中國印緬遠徵軍共俘虜647名日軍,湘西會戰俘虜247名日軍。
軍政部所屬的陝西第一俘虜收容所關押過500餘人,輾轉於湖南常德、貴州鎮遠的第二俘虜收容所先後關押過700餘人,在重慶的分所關押過約400人,總共1600餘人。
至於八路軍、新四軍一共俘虜多少日本士兵?延安方麵的統計數據:八路軍、新四軍共俘虜日軍6213名,在戰場俘虜之外,還有746名日軍士兵在的宣傳感召下,主動投降。按照通常的說法,1940年,主動投降的日軍人數僅占當年俘虜日軍的18%,1943年是48%,到1945年升至125%。
在抗戰初期,八路軍除將部分日俘交給第一收容所外,主要實行釋放戰俘的政策。1939年2月,等在《關於優待日軍俘虜的指示》中要求:“在戰鬥中俘獲之日軍俘虜應盡量釋放, 多則不超過兩星期,情況許可時則當場釋放,多加宣傳優待。”後來因為有的日俘在放迴後被殺,八路軍遂改釋放為教育。
1941年5月,以教育日俘為目的的延安“日本工農學校”建立,日本共産黨領導人野阪參三任校長。不久,晉西北等地陸續成立分校。至戰爭結束為止,先後有400多名日軍戰俘在延安學習;山東分校輪訓日軍俘虜200多人;華中分校曾有學員43人(日本學員31人、韓國學員12人)。
八路軍對日俘極為優待,規定其“夥食費比較我軍菜金增加一倍”“糧食供給機關盡量撥一部大米或白麵等供給之”“衣服、被毯、鞋、襪應按需要從優發給”等。
一般來說,被八路俘虜的日軍會經曆這樣的流程:
治傷:有傷的先醫治,走不動道的會用擔架抬,或者騎馬,騎驢。
選擇:詢問是否願意迴去,迴去則吃頓好飯,教育之後放走。
優待:留下的總有比八路軍普通士兵更好的食物。
保護:不但禁止看押士兵們打罵俘虜,搜俘虜腰包,還會保護他們的安全,不受憤怒群眾的騷擾。
交流:總會有敵工部懂日語的乾部與他們交談,主要是打消他們對抗的念頭。
歡迎:運氣好的還會遇到一個有水果美食的歡迎會。通常到這時,再頑固的俘虜也會收起尋死覓活的心,接受命運的安排。
有技術的日俘從來不會放歸,比如軍醫,會被留在醫院效力;一些軍官會被派到各部隊裏成為炮兵、工程、武器裝備的教員,訓練八路軍士兵。
國軍的戰俘管理,一度仿照八路軍讓日俘從事宣傳,但效果實在太差,被舉報為“縱兵擾民”,最終日俘還是老老實實呆在營中。
由於活捉一個日本兵實在太難,當時國際上都不相信中國活捉瞭大批日本兵,為此,1940年國民政府在重慶拍攝瞭一部全部由日本戰俘參演的反省侵略戰爭的宣傳片,這部名叫《東亞之光》的電影特意用瞭一個長鏡頭把大批戰俘和他們的宿捨捕捉進鏡頭。
該片拍攝期間曾遭遇頑固日俘的破壞和日軍轟炸乾擾,1941年1月最終上映。惱怒的日媒稱片中日本戰俘是由留日學生演的,實際上全片隻有導演何非光一個人是中國人,何非光1913年在台灣齣生,會一口流利的日語。
1958年,因拍攝反動電影和參加國民黨被判管製兩年,1979年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