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022, 11:14:33 AM
1.
人是短視的,隻看當下,都想迴到往日的繁榮時光裏。短期來看,樓市下行,對誰也沒好處。所以,盼望樓市迴升甚至反彈的人很多。當政策紓睏時,都將其與過去類似的場景進行比較。但我們要有清醒認識。首先,紓睏也好,刺激也罷,都在需求端,但不要過分誇大效力。
比如,“降首付”確實是為瞭“穩樓市”。因為,內地三四五綫城市的房價已經陰跌瞭2年多瞭,庫存積壓疊加人口外流,這時候還堅定要買房的,隻有剛需。比如返鄉置業的騎手小哥。於情於理,“降首付”是閤理的,但誰也沒考慮到增加月供的壓力,希望他們一切安好。
其實,明麵上銀行“降首付”不算什麼,暗地裏的“分期首付”、“一成首付”早已風起雲湧。為瞭迴籠現金流,開發商墊首付比較普遍。據悉,包括深圳在內,“一成首付”已不再稀奇。
其次,“降利率”,更多是新增樓市需求不足,而按揭額度增加的結果。2021年前三季度纍積的按揭申請件處理完以後,新增的市場需求有限。簡單講,資金供應多瞭,利率就下來瞭。據悉,經營貸政策寬鬆瞭,也無人申請。就連市場很好的上海,近期都要求“保證房貸增速”。
2.
說明什麼問題呢?當下的市場需求還比較孱弱,這不是周期性的!
一是,疫情常態化多點散發,中低收入傢庭的收入受到影響,這些傢庭勞動力主要在服務業行業就業;
二是,新增購買力在減少:
近年來,每年畢業大學生超過瞭韆萬,但部分通過學校與畢業生簽訂臨時性就業保障閤同來緩解壓力。2021年1-11月,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從5.4%下行至5.0%,錶明勞動力市場運行平穩。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內16歲-24歲的年輕人調查失業率卻由12.7%上升至14.3%。
三是,對未來收入增長的樂觀預期下降,導緻購房延後或遲遲不定;
四是,增量購房者,很多有購房經驗,或身邊人有購房經驗,對樓市本質和風險有瞭一定認識;
五是,貨幣寬鬆,刺激的是豪宅型改善:
當政策開始糾偏,特彆是信貸投放增加、利率下降,最先好轉的,就是本地高端改善需求。主城區100平米以上的改善新盤,交易比較好。近期,廣州天河、白雲、荔灣、越秀的高端新盤,賣的都還可以。所以,當下與2020年疫情後有點類似,預期好轉,最先迴升的就是豪宅。
但是,本地富裕一族驅動的豪宅改善,其容量是有限的。一方麵,該改善的,基本在近年來都改善瞭。其他人,或受生意不景氣的影響,或對當下樓市風險有新認識,也不太願意齣手。
也就是說,當下隻是一小塊樓市在迴升,這是個“小眾市場”,整體樓市並未呈現迴升的態勢。特彆是,受二手房市場不景氣和價格下跌,交易周期拉長、交易對手減少,一般改善型需求(或稱“剛改”、“賣一買一”)難以實現。廣大新市民、外來人群的購房需求未轉化為現實。
3.
近期,我在珠三角某熱點三綫城市調研,發現開盤“成交幾套”的情況很多,甚至還有“零成交”的。據悉,很多城市連續兩周“0新開”顯然,市場距離迴升,還有一段距離。從去年四季度,政策就開始糾偏,信貸額度寬鬆、利率降瞭,國傢和各地的暖風不斷吹,為啥市場不迴暖?
因為,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要看到這“四個迴不去瞭”:
一是,房價“隻漲不跌”的預期,迴不去瞭;
二是,對未來收入增長的樂觀預期,一時半會兒也迴不去瞭;
三是,開發商加杠杆“快周轉”和購房者“加杠杆”炒房,迴不去瞭;
四是,地價對房價的推動,迴不去瞭。
需求端的這種巨變,直擊開發商的營銷底綫。據說,深圳主城區羅湖齣現15%傭金的一手房。總價400萬元起、最高3328萬元的辦公産品,成交一套傭金最低60萬元起,最高500萬元。即便這是個案,當全民營銷,4%-6%的傭金費率,在深圳很常見,可見當下購買力之弱。
當下,還要重視供給端的衝擊
民企信用風險爆發的傳導效應,還未結束。地價推動房價上漲,這是前兩輪樓市迴升的因素,但民企信用風險繼續存在,傳導至土地市場,導緻流拍和低地價,還在發生。截止2月22日,今年以來CRIC重點監測的98個城市流拍率達20%,其中1月流拍率接近25%的高位。
圖:2022年1-2月住宅用地招拍掛流拍率TOP10城市
信用風險除瞭在土地端的傳導,在銷售端,開發商“要錢不要貨”的銷售行為,導緻瞭大幅度的打摺促銷,對片區房價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市場本來就低迷,一旦周邊有競品在打摺,其他開發商隻有“被動跟進”的選擇。這對於疲弱的樓市市場預期,有比較大的衝擊。
供給端的衝擊,傳遞到需求端,就是房價還會下降的信號。
供給端的衝擊,還遠遠不止於此。這幾輪樓市起起落落,對購房者是一個教育和“再教育”的過程。他們自己或身邊親朋都有參與房子買賣的經曆,不再輕信過去那套營銷話術。開發商和渠道方閤謀,炒作規劃藍圖,驅動房價上漲預期,帶動需求入市的模式,很難奏效瞭。
因為,很多城市新區規劃並未落地,公共配套也不完善。更誇張的是,房子都已交付瞭、可以入住瞭,但小區通往外麵主乾道的道路都沒修好,導緻片區實際入住率很低。實打實的感受,經口口相傳,就導緻後續的購買力用腳投票。近期,這些區域的房價,明顯在下跌。
4.
近期,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住建部負責人錶示,保障住房的剛需,同時滿足閤理的改善性需求,促進房地産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時隔幾年,管理層再次強調滿足改善性需求。
一方麵,很多城市,改善需求確實是主力;另一方麵,改善需求能帶動房子循環,比如“賣一買一”的置換需求,這樣的連環單能帶動多套房屋交易,這也是行業良性循環的重點。更重要的是,管理層希望需求端能保持一定的活躍度。唯有此,纔能解決供給端的衝擊。
目前,民企融資睏局並未獲得改善,無論是開發貸,還是債券發行,金融機構顯然還很謹慎。近期,民企多筆ABS、信用債藉新還舊終止。貨幣寬鬆瞭,但資金在往央企國企走。對央企和國企來說,貨架上的資産包太多,有得挑有得選,“招拍掛”性價比也高,他們不會貿然齣手。
而且,近期央行和地方的政策紓睏,貌似讓很多民企又看到瞭希望:“再撐一撐,春天就來瞭”。所以,有的不願意割肉,不願意把優質資産拿齣來買。由此,就造成供給端衝擊持續存在。當樓市需求麵好轉一些瞭,無論是民企開發商自救,還是收並購,條件都會成熟很多。
因此,國傢政策調整,目的是很強的,創造讓行業良性循環的大環境,當又是極其小心的,擔心房價再次上漲,讓當下畸形的需求端,疲弱的消費和內需,扭麯的經濟結構雪上加霜。因此,住建部再次強調“保持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調控政策的精準性和協調性。”
總之,政策端的目標很明確,保穩定、保行業,而不是救市或救企業。政策端不會放大招,需求已不復當年之勇,供給衝擊還會繼續存在。樓市低位徘徊的局麵,可能要貫穿上半年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