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8:16:33 AM
今年是成立的一百周年,中國從此多瞭個著名的“百年老店”,這是我們每一個生長在新中國下的人都應該慶賀的事。
一百年啊,這一百年走得實在太不容易瞭,國內的反動派、國外的侵略勢力都曾經多番針對我黨,尤其是在建黨之初,他們的手段堪稱瘋狂。
幸運的是我黨政策深入人心,非但沒被打倒,反而創造瞭一個個奇跡,比如說偉大的長徵,還比如說長徵途中的飛奪濾定橋。
濾定橋位於大渡河之上,是連接康藏和四川的重要通道。
在清朝康熙之前,漢族與藏族間的交流到瞭大渡河一帶隻能通過渡船的方式,隻有極少數人敢利用溜索轉渡,這樣一來非常不方便,也不利於中央的統治。
因此康熙在大敗準噶爾軍後,為瞭更好地控製西藏,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橋梁,此橋建成後,康熙取名為濾定橋。(大渡河舊稱為“沫水”,康熙錯以為是“濾水”,平則是平定西藏準格爾之意)
大渡河水流湍急,即便有瞭橋也還是凶險萬分,隻要占據瞭一頭,另一麵想過橋那堪比登天,真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清末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一代梟雄就是在此左衝右突始終無法衝開一條血路,最終殞命。
不止石達開,1935年5月紅軍麵臨的情況也是險之又險,國民黨早已將大渡河一帶的船隻收走,紅軍費盡韆辛萬苦僅能找到幾艘。
想靠這幾艘船將紅軍數萬將士運過河去起碼要一個月,緊追不捨的國軍顯然不會給我黨那麼多時間,因此在5月26日,毛主席等人探討研究過後決定奪取濾定橋。
要達成這個目標非常不易,國軍派遣瞭兩個團駐守濾定橋,另外還抽調瞭兩個旅在增援的路上,本來濾定橋就堪稱天險,眼下還有重兵把守,任誰看來都是無法突破的。
但紅軍就是有一往無前的勇氣,相信奇跡都是人來創造的!
5月28日,“開路先鋒”紅四團接到瞭軍委的命令,要在明天奪取濾定橋,以確保大部隊能順利通過。
此時的紅四團距離盧溝橋西岸還有240華裏(120公裏),接到命令後沒有絲毫猶豫,決心要在敵人的增援到達之前趕到目的地。
紅四團艱難地行走在山路上,接連擊潰瞭好幾股阻擊敵人,沿途連做飯的時間都沒有,餓瞭就吃一把生米,渴瞭就隨手撈點水喝。走瞭一段時間後突然發現對岸有一條長長的火龍也在往濾定橋的方嚮而去,這明顯就是敵人的增援。
雙方隔瞭條河,但距離並不遠,敵人也聽到瞭我軍的腳步聲,政委楊成武眼見如此,索性大大方方打起火把照亮道路與對方賽跑。敵人瞧見我軍也沒有認齣來,扯著嗓子喊:對岸的是哪個部分的?
我軍讓四川籍戰士用同樣的口音迴答:哪個部隊,還不都是為瞭那座橋,你說老子是哪個部隊。敵人聽後打消瞭疑心,雙方還並行瞭二三十裏。
天很快就下起瞭大雨,這時兩軍的差距就體現齣來瞭,在火把被雨水淋濕後,國軍就不再前行留在當地宿營。
而紅軍為瞭不讓對方懷疑,也立馬熄滅瞭火把,繼續摸黑冒雨踩著泥濘前進!最終在29日淩晨抵達瞭濾定橋西岸,把增援國軍拋在瞭腦後。
經過一番戰鬥後,紅四團消滅瞭橋西的守軍占據瞭陣地,但對於東岸的敵人一時間有些束手無策。
眼看情況緊迫,紅四團團長黃開湘與政委楊成武當機立斷組織瞭一支突擊隊,由連長廖大珠帶隊,共有22名戰士嚮東岸發起攻擊。(由楊成武將軍所著的迴憶文章《飛奪濾定橋》確定)
他們每人手持衝鋒槍或手槍,背上帶著一把大刀,腰纏12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貼著鐵索匍匐而去,第二批戰士除瞭這些外,還每人夾瞭塊木闆邊衝鋒邊鋪橋。
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後,紅軍成功地控製住瞭濾定橋,粉碎瞭蔣介石想要覆滅紅軍於此的企圖。
此戰居功至偉,後來的十大元帥中有七名元帥都在長徵中經過瞭濾定橋,毛主席也是在奪取後的第三天經過此處,如果沒有及時突破,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毛主席還將此壯舉寫進詩裏: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韆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顔。
不過這裏就有一個問題瞭,國軍也知道這裏很險要,一旦將其封閉會是我軍的滅頂之災,那為什麼他們不直接把橋毀掉而隻是拆除瞭木闆呢?
關於這點,時任紅四團政委、後來的開國上將楊成武將軍寫過一本迴憶錄《憶長徵》,裏麵就說過原因,概括下來主要有這幾大因素:
一、敵人沒有想到紅軍有如此實力與膽魄,按他們的想法,在洶湧的河流之上,僅剩十來根鐵索,沒有誰膽敢突破,紅軍的做法顯然超齣瞭他們的認知!
二、敵人自己也要使用這座橋,前麵有說濾定橋是連接康藏和四川的重要通道,當時的四川軍閥混戰,他們為瞭擴大勢力範圍是不捨得炸毀濾定橋的。在這些軍閥看來,紅軍隻是“過客”,趕齣去就好,沒必要為瞭蔣介石的命令而傷害到他們本身的利益。
三、重建的成本太高,當年根本就沒什麼機械化,想要再建一座這樣的橋,隻有靠人力,需要的人員、財物數目都很大,軍閥一有錢就拿去招兵買馬瞭,自然不捨得多增加一筆大開支。
綜閤這幾個原因,敵人自然是不會炸毀濾定橋的瞭。
飛奪濾定橋是長徵中的一次偉大勝利,也是紅軍大無畏精神的直接體現,告訴瞭我們後人:什麼纔叫真正的不懼睏難勇往直前!
如今建黨百年,我們也應該把紅軍精神傳承下去,堅持不懈讓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長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