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 《甄嬛傳》 用10年見證瞭一部當年飽受爭議的清宮劇在同行襯托下封神,那麼《橘子紅瞭》則用20年見證瞭 影視劇和明星是如何影響一代年輕人對婚禮服飾的偏好 。
沒錯,我們這次要聊的就是以《橘子紅瞭》女主角名字命名的 “秀禾服” ,以及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中式婚服。
圖片來源:《橘子紅瞭》
與《甄嬛傳》相似,《橘子紅瞭》在播齣時也受到瞭不少抨擊,不過批評主要集中在影視劇的文化格調上。
有人覺得,《橘子紅瞭》是一首關於被壓迫的傳統女性的哀歌;也有人認為,這是用詩意唯美的視覺包裝瞭一個內核蒼白的悲劇。但從後者的觀點也不難看齣, 葉錦添 的服裝造型設計獲得的還是正麵評論 。
盡管這部劇裏已經齣現瞭“貼片子”發型設計,而他後來在2010版《紅樓夢》裏大量使用,造成觀眾不適。
圖片來源:《橘子紅瞭》
葉錦添在和柏邦妮訪談時說:“我想要的是穿越時空的古典。非常的古典,但是 這個古典其實是非常現代的 。我做古代的東西,但是其實是非常非常未來的。”
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說,葉錦添的理念倒是一直沒變,隻是交齣來的作品褒貶不一。在《大明宮詞》和《橘子紅瞭》播齣的年代,他的設計廣受好評,並且製造齣瞭不少“爆款”。 那些符閤古意但又並非曆史的設計,被後來一批又一批的設計師所繼承、所發展 。
如“秀禾服”,脫離瞭影視劇的束縛,以“中式”之名義、“古風”之旗幟沉澱下來。
《橘子紅瞭》的故事背景設定大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但劇中的服化道都在刻意模糊年代感。從服裝造型設計來看,如果非要定位一個時期的話,角色秀禾的服裝繁復臃腫, 更偏嚮晚清 而非民國時期。
並且,這部劇裏還有一個很多人忽略瞭的設定——秀禾這個角色是一個小腳。當時,周迅很多場需要腳部特寫的戲都是踩著小鞋拍的,類似戲麯裏的“蹺功” (網傳的部分小女孩“纏腳”照片,其實是在練蹺功) 。
圖片來源:《橘子紅瞭》
1934年,北京一所戲麯學校的女生正在練習蹺功丨Ellen Catleen, Peking Studies
這些都加重瞭角色上的封建陳舊氣息。可以說,當時的葉錦添雖然不做還原,但他抓氣韻精髓的能力的確突齣。
現在,如果你用“秀禾服”在網絡上搜索,已經無法確定它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款式,腦內隻剩下 紅彤彤裏點綴著金燦燦的中式喜慶影像 。
秀禾服的設計細節,每一傢店鋪似乎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唯一達成共識的恐怕隻有“秀禾服”這個名字。20年間,秀禾服沒有局限在《橘子紅瞭》裏葉錦添的戲服設計,而是 幾乎晉升成為瞭“中式婚服”的彆稱 。
我們如今所見的“秀禾服” (本文討論的是如今常見的一般“秀禾服”,特例不作討論) 與劇中戲服已經有瞭很大的差彆。
劇中角色秀禾穿的婚服,基本廓形和層次還是和上麵說的相仿。隻是平日裏角色穿的一般是 大襟上衣 ,搭配裙子或者闊腿褲;婚服則是 對襟 的,突齣裝飾瞭一對花扣,加上一些金色刺綉。
圖片來源:《橘子紅瞭》
而現在的秀禾服,除瞭依然主要選用紅色搭配金色以外,廓形受到瞭廣東地區 裙褂 的影響,收腰修身。
圖片來源:淘寶
但“秀禾服”就等於“裙褂”的另一個名字麼?也不是,因為 裙褂與秀禾服的區彆也很明顯 。
裙褂不會像秀禾服這樣做多層袖口,也不是大裙擺,更不會在裙子外做多片分離的刺綉裝飾。在穿著秀禾服的婚禮照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那種鋪滿床的大紅裙子,裙褂是沒有的。
更重要是,裙褂的價值取嚮並不在於紅色與金色搭配,而是追求“重手工”——用密實的綉綫將底布顔色更大程度地覆蓋住。並且,裙褂流行地區的地方刺綉風格偏好立體造型,所以看起來會格外閃耀。
裙褂的綉綫密度丨ESD life
裙褂的刺綉細節
從這些不同之處可以看齣, 秀禾服更像是沒有裙褂傳承習慣的地區對於中式婚服的另一種形式的演繹 ,受到瞭影視劇的影響,也受到瞭現代審美的衝擊。
比如,裙褂裏備受推崇的“褂皇”(一般解釋為綉綫密度100%),掛在筆者所在地區的中式婚服店裏,可能都租不齣去;反而是那些將金銀綉綫與紅色底部搭配齣明顯圖案的,類似於裙褂中的大/中/小五福(一般解釋為綉綫密度60%-80%),最常掛在櫥窗裏。這類裙褂就已經接近瞭流行的“秀禾服”。
明星們的不同裙褂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區彆,是因為裙褂隻是特定地區裏傳承的婚禮服飾,而“秀禾服”更接近婚禮服飾個性化錶達的産物。此時, 機綉 已經很普遍瞭,“重手工”的意義也就沒有那麼大瞭。
和《橘子紅瞭》這類影視劇一樣, 個性化的婚禮服飾也是通過鏡頭留存和傳播的 。視覺上對比不強烈的部分,如果還需要花很高的代價去獲得的話,就會被視為不值。
刺綉工藝對比丨淘寶
婚禮服飾的流變與社會風氣、人們對於婚姻的理解有很大程度的關聯。
《奇葩說》的某位選手曾經說,“我覺得婚禮是一個大型尷尬荒謬自相矛盾自嗨的私人舉辦的廟會”,底下的年輕觀眾掌聲雷動。這其實可以看齣一代年輕人對於婚禮的理解: 很多人甚至不想為瞭自己的婚姻去操辦一個婚禮,而將它視作父母交付的傢族任務。
的確,傳統的婚姻模式是無關個人的,它屬於傢族。第一個廣泛拍攝中國的西方攝影傢約翰·湯姆遜在1873年齣版的《中國與中國人影像》裏提到:“在婚禮舉行前,真正的雙方當事人對婚姻的安排沒有或者幾乎沒有發言權。……沒有那種讓人心神蕩漾的戀愛過程。……中國人的婚禮從頭到尾都沉悶無趣,很多時候它往往是一場充滿失落和眼淚的人生的開端。”
他的照片記錄下的新人,穿著 類似官員命婦纔匹配的禮服 ,這是傳統上為平民所開的僭越之窗。新人的傢族可以藉由婚禮服飾短暫地跨越自己原本的階層,為婚禮所追求的傢族榮光添上一些色彩。
圖片來源:《中國與中國人影像》,約翰·湯姆遜攝,1873年
清末時期,有知識分子開始提倡所謂的“文明結婚”,就是不再根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纔決定婚姻的結閤,而 將婚姻的話語權釋放給真正的當事人 。
為瞭體現這類婚姻的進步性,服飾也多選擇具有時代氣息的,有的甚至是 西式服裝 或 中西結閤 。在民國時期的老照片裏,我們就已經很難看到約翰·湯姆遜鏡頭中那樣穿著的新人瞭,取而代之的是 旗袍、襖裙與頭紗、胸花的搭配 ,男性則洋裝或長袍,服飾更接近生活便服。
民國集體婚禮丨杭稚英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施行,宣傳畫裏齣現的服飾進一步日常化,與一般人追求“婚禮服飾一定要是禮服”大相徑庭。
當時的婚姻法,將“文明結婚”裏一般存在的證婚人等角色進一步刪去,甚至於 都不需要舉辦婚禮,隻需登記即可 。所以,當時的新人有的穿著 軍裝 ,有的穿著 工作服 ,有的穿著 便裝 ,服飾更在意錶達個人身份和個人追求,就如同此時的婚姻更在意個人的自由。這個時期,婚禮服飾一度將男女性彆都抹平瞭,女性服飾與男性幾乎沒有差彆。
婚姻法宣傳畫丨俞雲階作,華東人民美術齣版社,1953
1968年,黑龍江的一場婚禮丨見水印
傳統婚姻模式被拋棄的同時,傳統婚禮服飾也隨之消失瞭。甚至可以說,新中國建立後,舊階級結構被打破,很多“禮服”也根本不復存在瞭。
改革開放後,社會服飾進入現代化進程, 努力與國際社會接軌 。80年代的新人們幾乎都會在照相館拍一張女性穿著 白色婚紗 、男性穿著西裝的結婚照。這些照片甚至驚人地舉國相似,包括手中的捧花樣式。服飾轉變瞭,但還未到個性化錶達的程度。
70、80年代婚紗照丨《花開並蒂 結婚老照片欣賞》
直到時間來到新世紀前後,充沛的物質和多元的信息,讓普通人有眼界也有能力為自己的婚禮選擇更符閤心意的服飾。而 影視劇 等基於大眾媒介傳播的內容成為瞭影響婚禮服飾的重要因素。
比如,2000年的電影《花樣年華》帶來瞭 旗袍 的又一次潮流,2002年的《橘子紅瞭》的 “秀禾服” 則可以視作改良裙褂的推廣,2005年的《漢武大帝》中衛青與平陽公主的婚禮服飾,至今也仍然在影響 漢服 領域的中式婚服。
圖片來源:《漢武大帝》
漢服婚服丨中國婚博會官網
而後還有來自於 明星 陣營的影響,比如2008年鬍靜、2010年陳小春應采兒、2013年張雨綺婚禮上的中式服裝,都冠以 “鳳仙裝” 之類的名稱成瞭一時潮流。2015年黃曉明AB、2016年陳曉陳妍希婚禮後,中式婚禮服飾中男性著裝也有瞭很多變化。
明星婚服和淘寶商品
人們似乎總是在看似新穎個性的錶達裏落入窠臼,畢竟一代人總有一個時代的印記。
就像葉錦添的作品,曾經也是惹人喜愛,如今卻爭議連連。不過我依然很喜歡他的理念: 所有古典的錶達,其實都是麵嚮未來。
一個AI
你現在還有在婚禮上見到秀禾服嗎?
如有需要請聯係ao.chai@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