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1/2022, 3:42:04 PM
來源:學習軍團・中國軍號
戰位親曆・戰地記者走進訓練場
大國“劍客”時刻準備著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鞠英傑
走進火箭軍某導彈旅,記者懷著一種既緊張又興奮的心情。有關導彈部隊的一切,似乎總是帶著一種天然的神秘感。
“這是一支怎樣的隊伍?這是一群怎樣的軍人?”在跟著導彈戰車馳騁山巒的一個個不眠之夜,這個問題時常跳進記者腦海。
聽著雷霆戰車的咆哮怒吼,目睹基層指戰員的嚴謹細緻,感受大國長劍起竪時的震撼……記者心中的答案也逐漸清晰――
在這支部隊的每個戰位上,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使命感、一種銳意進取的蓬勃朝氣、一種大國“劍客”所應具備的國際視野、戰略思維和科技素養……
走進一位營長的宿捨,書櫃裏擺滿瞭軍事戰略前沿書籍。和這位營長聊天,記者記住瞭這樣一句話:“作為火箭軍部隊官兵,我們的眼光一定要放得足夠長遠,這樣纔配得上這柄‘大國長劍’。”
導彈武器精密復雜,優秀“劍客”的培養殊為不易。在這個旅的操作訓練大廳,擺滿瞭各式各樣的模擬訓練裝備。該旅領導告訴記者,這些科研成果大多來自基層一綫,齣自官兵之手。利用這些器材,官兵們實現瞭“沒有裝備能操作、拿到裝備能打仗”的目標,部隊也完成瞭一專多能、一人多崗的人纔技能儲備。
大國“劍客”時刻準備著。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高原,從白山黑水到南國密林,導彈發射車碾過一年四季,操作號手曆經獨屬於軍人的“風花雪月”,戰車成為他們朝夕相守的親密戰友,“發射”成為他們口中的高頻詞,一大批東風“劍客”正在練就快如雷霆、變幻莫測的高超劍法……
跟訓的一天天、經曆的一幕幕,仿佛一道道車轍深深印刻在記者腦海裏。從一個個火箭軍官兵身上,記者強烈感受到:新軍事變革日新月異,大國競爭越發激烈,沒有人能準確地勾勒齣未來戰爭的輪廓,但作為大國長劍的執掌者,為瞭打贏明天的戰爭,有一群軍人正時刻準備著!
戰地記者探訪火箭軍某導彈旅――
跟著導彈戰車暗夜齣擊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鞠英傑 通訊員 董岸鬆
★遭“敵”襲擊後,火箭軍某導彈旅官兵在防護狀態下奔嚮戰位。
夕陽如火,大國長劍靜靜蟄伏,伺機鋒芒齣鞘――
彈道延伸到哪裏,他們的目光就追隨到哪裏
太陽落下瞭枝頭,天空切換瞭顔色,山林仿佛瞬間被按下瞭“靜音鍵”。
置身火箭軍某旅駐訓場,朔風凜冽、涼意襲人,一片片迷彩僞裝網星羅棋布,與周邊山形渾然一體。
記者俯身鑽進一處僞裝網,實戰演練之前的緊張氣息迎麵撲來。數輛導彈戰車組成的鋼鐵巨龍已去除僞裝,官兵們正上下翻飛檢查車載設備;營地四周的警戒點高度戒備,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人和物……
一名年輕的上等兵手持電筒,趴在車底仔細察看車輛輪胎狀況,逐個確認每一個插銷是否狀態良好。“任務前的狀態檢查太重要瞭,哪個環節齣問題都可能影響戰爭勝負。”記者注意到,這名上等兵講的不是“任務成敗”而是“戰爭勝負”。這名軍銜不高但格局不低的戰士,令記者颳目相看。
采訪中記者發現,這裏的每一名官兵,對戰爭中個人與集體、局部與全局的理解既簡單又深刻,每個人都好似指揮員,但又都是戰鬥員。這讓記者不禁感慨,在火箭軍由“兵”變“軍”的轉型跨越中,他們的思想已率先突圍,雖身處“大山一隅”,卻始終心係“戰略全局”。
“轟!”鋼鐵巨龍發齣瞭咆哮,急促的哨音驟然響起,連長劉友闖提醒記者:“這是進行全營作戰籌劃的信號。”
“大戰”即將打響,帳篷外人流車流急速穿梭。記者緊跟著劉友闖,嚮營指揮所疾步走去。
營指揮所在一輛運輸車的車廂裏。不大的車廂內,各種信息化指揮通信設備一應俱全。踏進車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幅地圖:一幅作戰地圖,一幅世界地圖。
此刻,營作戰籌劃會正緊張召開。營長劉洋依據作戰地圖,詳細部署每個發射單元的行動時間、路綫、信號以及沿途警戒設置和突發情況處置要點……作戰地圖上各色標記一目瞭然。
“我們戰略導彈部隊,是王牌更是底牌,一舉一動都連著國傢戰略全局,大傢必須聽令行動,確保準時發射。”部署完畢,劉洋話鋒一轉。大傢的目光轉移到那幅地圖上,劉洋的手指方嚮猶如一個紅色的導彈箭頭。
劉洋告訴記者,他們早已習慣把自己的作戰方案放在世界坐標中去衡量。圍繞作戰方案的討論還在繼續,既聚焦局部研究戰術問題,又著眼全局討論戰略定位……
走齣指揮車,外麵已漆黑一片。透過這兩幅地圖,記者感到這群基層一綫指揮員嚮戰的目光正穿透這漆黑的夜幕。記者堅信,彈道延伸的方嚮,就是他們目光追尋的方嚮。
月上枝頭,鐵甲長龍雷霆齣擊――
一路見招拆招,戰鬥力在不斷提速
寒月之下,朔風如刀,大山輪廓一片肅殺景象。
“轟隆隆……”數十輛戰車齊聲發齣怒吼,煙塵夾雜著柴油味直撲鼻腔。僅僅數分鍾,戰車已完成集結編隊。營指揮所迅速“變身”,剛剛還是全營的“中樞神經”,如今已變成一輛運輸車。
好快!這是記者跟車同行的第一感受。高山峽榖間,數輛導彈發射車與運輸車交替著狂飆突進,捲起漫天沙塵。
現代戰爭亮劍彈指間,分秒定乾坤。隨車指揮的旅長張文斌告訴記者,檢驗和錘煉部隊火力突擊和快打快撤能力是這次考核的重點。因為戰場上敵人不會給我們準備時間,隻有把快打快撤本領練過硬,纔能贏得戰場主動權。
為瞭達到僞裝防護的要求,所有車輛隻能打開防空燈。顛簸中,大山的輪廓和樹枝的影子飄忽不定,發射車翻土嶺、越壕溝、��冰河,車輪碾得砂石路哢哢作響。
“坐穩瞭!”駕駛員尹世傑突然猛打方嚮盤,巨大的發射車就像一匹烈馬被勒住瞭繮繩,猛地調轉瞭方嚮。還沒等記者反應過來,發射車又恢復瞭常態,平穩地嚮前駛去。
“剛剛是怎麼迴事?”記者嚮後望去,目之所及黑漆漆一片。
“那個地方是一個急轉彎,白天我們已經提前勘察過瞭,並作瞭特定的標記。”連長劉友闖解釋:“導彈發射對時間要求特彆精準,路上快一分鍾,按時完成任務就多一分保障,所以每次部署到陌生地域,我們都要第一時間摸清周邊的戰場環境,大到地形地貌,小到拐彎岔路,都要熟記於心。”
行進在陡峭的山路上,發射分隊除瞭需要應對惡劣環境帶來的“自然挑戰”,還有藍軍分隊設置的對抗課目――“敵特”襲擾、化學沾染、衛星臨空……官兵們見招拆招快速前進。
抵達發射陣地,隻見發射號手徐文涵抱起滿滿一捆電纜一路狂奔,等到記者反應過來,一條發射車和指揮控製終端的連接已經建立。見此情景,記者不禁感慨:在黑夜環境中,這麼短的時間內,一邊奔跑一邊鋪設光纜,不知道徐文涵付齣瞭多少辛苦纔練就今天的技能。
戰鬥進入關鍵期,隱蔽待機的樹林裏漆黑一片。僅憑微弱的頭燈,班長王見一完成瞭一係列復雜的操作流程。此時,他身穿防護服,手持一個巴掌大小的指揮終端,手指在上麵靈活操作,有條不紊地完成瞭點火發射。
“微光下操作還能這麼快、這麼準?”操作完畢,記者詢問訓練竅門。王見一介紹,營裏每周都要組織夜間訓練,不僅是微光操作,還要訓練夜間轉載、全防護狀態下操作、夜間部署轉換等諸多課目。“隻是手熟罷瞭!”王見一輕描淡寫的話語裏充滿著自信。
迴營途中,夜依然黑得像墨水,隻能隱約看見前車的尾燈。突然,記者明顯感覺到戰車提速瞭!
近年來,火箭軍部隊大抓實戰化訓練,自我加壓錘煉,深鑽細研戰法訓法,獨立發射能力顯著增強,戰鬥力也在不斷提速。
一夜鏖戰並不意味著戰鬥結束,復盤總結則是另一場戰鬥的開始――
他們的目光,始終瞄準下一場戰鬥
這是一處新的部署地域,先遣野營分隊早已完成野營僞裝。
隨著各路車隊陸續返迴,對講機裏的嘈雜聲逐漸平靜,官兵們陸續進入宿營地,刀光劍影的對抗演練宣告結束。
宿營地一隅,記者沒想到,戰鬥又以另外一種形式打響瞭。
復盤總結會現場,一張張打分測評錶、一個個現地采集的數據、一條條特情處置報告……明亮的燈光下,作訓參謀緊張地匯總數據、梳理情況。“這些還冒著熱氣的資料,都是剛剛從演練現場采集下來的。”作訓參謀張凱說,每一次復盤總結,他們都當成一場戰鬥來打。
“處置特情簡單化、梯隊通聯不夠高效、三防小組情況處置不夠迅捷……”根據戰場導調組反饋的信息疊加梳理,問題逐一浮齣水麵。
“演練中齣現的問題,直指我們戰鬥力的薄弱環節,早一點找到它、破解它,是提高打贏能力的最佳途徑。”在參謀長張進看來,有時候戰鬥力需要逼一下。
帳篷牆上,顯示器的時間在一秒一秒流逝。指揮平台大屏幕上,本次演練的錄像、圖片不斷迴放,每一個問題都要分析透、研究清。
問題,問題,還是問題。“怎樣精簡籌劃,提升指揮效率”“怎樣實現多種手段實時通聯,強化‘動中通’本領……”窗外寒風呼嘯不斷掀起僞裝網,室內燈光映照下官兵討論格外激烈,每一個問題都在引發“頭腦風暴”。
一套復盤研討材料、一套戰鬥力評估報告、一套考核問題清單。復盤結束,每一名指揮員都拿到瞭這樣一套“大禮包”。
走齣帳篷,天空已微微泛起瞭魚肚白。一陣冷風迎麵撲來,大傢的頭腦更加清醒瞭。
又是一個通宵。劉洋告訴記者,在組織對抗演練時,這樣的工作節奏是常態:“這些年我們列裝的武器裝備越來越先進,盡快讓這些裝備在我們手中快速形成戰鬥力,等不得也慢不得。”
不遠的前方,經過一夜徵戰的發射車完成瞭擦拭和僞裝,靜靜蟄伏在待機區,空氣中彌漫的柴油味還未完全消散。
更遠的前方,一排排迷彩僞裝網再一次遮住瞭天穹。它的下麵,蟄伏的是一批批時刻聽從指揮的“大國劍客”。
蟄伏,是為瞭更快的齣徵;齣徵,是為瞭長劍齣鞘的鋒芒。
★部隊轉進途中,分隊指揮員正在進行緊急籌劃部署。
班長說
“高狀態”成為我們的常態
■火箭軍某旅綜閤保障營
油料保管班班長 楊顯順
我在油料崗位工作5年。這5年,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部隊練兵備戰的強度比以往大很多。
以前每周隨機戰備拉動,大多數是一兩遍流程演練,現在常常是一個通宵。這樣動真格的高強度訓練,已經成為旅裏練兵備戰的常態。
曾經,部隊執行發射任務,保障編組要伴隨保障。現在發射營都有自己的油車、加油員、戰鬥救生員,發射車司機也具備一些基本修理技能。這些變化,摺射著發射營的獨立發射能力正在快速提升。
戰場沒有“局外人”。就拿這次演練考核來說,執行發射任務前,連長帶著我們油料編組進行戰場勘察,走遍瞭每一個發射陣地,摸清瞭每一條道路狀況,確保能夠快速保障。
平時除瞭作業訓練,我們還特彆注重提升處突能力。總而言之,大傢的敵情意識越來越強,部隊實戰實訓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訓練節奏更加緊湊,訓練成效也在跑步前進。翻閱油料業務登記本,你會看到,我們單位加油量逐年增加。上高原、進塞北,戰嚴寒、鬥酷暑,一年中,我們大大小小的任務有數十個。去年,我們旅打瞭一個又一個“漂亮仗”,被評為“新時代火箭軍練兵備戰模範單位”。
部隊的變化看在眼裏,喜在心頭。我相信,經受實戰化淬煉,我們的保障力量會加速嚮戰鬥化編組轉型,發射營的戰友們也能隨時保持“高狀態”。放眼未來,讓我們在各自戰位共同托舉長劍嘯蒼穹。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通訊員 董岸鬆整理)
專傢說
戰略軍種必須肩負起戰略使命
■火箭軍指揮學院政治工作係
政治工作教研室教授 孫金祥
東風浩蕩,雷霆萬鈞。大國長劍,威震蒼穹。
“火箭軍是我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我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傢安全的重要基石。”2015年12月31日,習主席親自為火箭軍授軍旗並緻訓詞,標誌著戰略導彈部隊正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軍種,實現瞭由“兵”到“軍”的曆史跨越。
火箭軍作為一支戰略力量,在維護國傢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上具有戰略性、全局性、長遠性和不可替代性作用。毛主席曾講:“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1966年7月1日,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為“第二炮兵”的戰略導彈部隊領導機關在北京正式成立,這一天恰恰是我們黨的生日。這一曆史安排,是戰略導彈部隊全體官兵的無上殊榮。從此,戰略導彈部隊以一個新兵種齣現在人民軍隊的戰鬥序列裏,並開始瞭它成長壯大的曆程。
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徵程中,作為黨中央、中央軍委直接掌握的戰略力量,火箭軍官兵堅決貫徹習主席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加速實現戰略能力新躍升。
今天的火箭軍,部隊編製更加優化、新型裝備加快列裝,各項建設都取得瞭長足進步。從深山密林到大漠戈壁,一支支導彈勁旅鬥誌昂揚,戰法訓法不斷創新,打贏能力顯著增強。
夢想在召喚,目標引徵程。戰略導彈部隊作為國之重器、安全基石,肩負著重大而特殊的政治責任、曆史責任。進入新時代,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徵程中,火箭軍官兵正昂首闊步嚮前邁進,積極投身戰略軍種轉型跨越的宏偉事業,為建設強大的現代化火箭軍不懈奮鬥。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通訊員 周亮整理)
(學習軍團・中國軍號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