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11:20:17 PM
如果要問中國曆史上的帝王誰最趨於完美,我們每個人的答案大抵很難相同。但如果要問曆年來哪位封建帝王最為“恭儉”,最接近人們所期待的“仁君”、“賢主”,西漢文帝或許會得到最多的支持。畢竟就連一嚮嚴謹的硃熹都明確提齣“三代以下,漢之文帝,可謂恭儉之主”。
一、漢文帝的德與政
作為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西漢王朝的第三位帝王,漢文帝所繼承的西漢還是一個尚未從秦末動蕩中恢復的百廢待興的王朝。雖然情況多少好於劉邦在位時,漢文帝的起點卻也全然沒有之後的漢武帝,或同樣以賢明聞名的唐太宗等稱心如意。因而繼位後,如何維係和發展這份傢業,成為瞭漢文帝的當務之急。
大抵是繼位前經曆瞭種種起伏,漢文帝養成瞭封建帝王們少有的躬修節儉的個性。
加之彼時的社會確實還沒有積纍齣足夠的物質財富,漢文帝的恭儉便顯得更有價值:他帶頭“損食膳,不聽樂”,在位二十三年不增“宮室苑囿車騎服禦”;他留下不必將自己厚葬的遺詔,並提倡薄葬;他下令“減外徭衛卒,止歲貢”,還反過來“赦天下”,給弱勢群體“賜牛酒”、“賜布帛絮”……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漢文帝可能是我國兩韆年來最“接地氣”,最沒有上位剝削者氣質的帝王。
同時,這位由眾臣迎立的帝王還具有任人唯纔,虛心納諫的優秀品質。
在繼位次年,漢文帝就下令廢止“誹謗之罪”。秦代以來,“誹
謗者族,偶語者棄市”,民眾的意見失去反饋的渠道,無數有心為民的士人也因此緘默不語。因而當漢文帝成為第一個令眾人放開瞭地建言獻策的帝王,他也就不僅收到瞭時人的贊譽,還得到瞭後世諫言無路,建功無門的人們的崇拜。
二、漢文帝的法與農
而除瞭恭儉德治和廣開言路,漢文帝還把握住瞭治國平天下的另兩個要點:寬省刑罰和敬老孝親。
先秦時,除瞭禮製滲透於生活的方方麵麵,法律也逐漸成型,成為維係社會安定的重要工具。肉刑便是其中一種,且作為主刑而得到瞭非常謹慎的使用。但到瞭秦代,嚴苛的大環境緻使肉刑被濫用,“斷人之足,黔人之首,不可勝數”……漢文帝十三年(前167),當民女緹縈為救父而呈送的一則書信被送到漢文帝的手中,這位素來寬和的帝王便開始反思自己到底要不要往前邁齣一步――
最終,中國法製史上第一次齣現對於殘害人身肢體的肉刑的廢除。
同時,在社會生産方麵,漢文帝也將“寬”作為政策方嚮。
在位期間,他三次下詔減免田稅:前兩次分彆將當年田稅減半,最後一次“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一說減免文帝十三年的一半田稅,一說減免此年及之後共計十二年的田稅)。
且一改以往重農抑商的國策,漢文帝在勸勉農桑的同時還力推私營工商業。
後者也是為何自古以來就有學者相信漢文帝是一口氣減免瞭十二年的田稅:雖然田稅曆來都是國傢財政收入的重點,但文帝時蓬勃發展的私營工商業也為國傢帶來瞭充足的財政收入。加之文帝還倡導節儉,將“開源節流”的理財原則落實得非常到位,他或許真的就有底氣長期不嚮農民徵收田稅。
且也是因為生産迅速恢復,以及財政壓力顯著緩解,漢文帝時朝廷還推齣瞭新的養老政策。
呂後時,西漢朝廷就已經開始嚮符閤年齡限製的長者提供基本生活物資,盡可能地保障他們的晚年生活,即所謂的“受鬻法”。至文帝,朝廷又推齣“賜物存問”,即在提供基礎物資的前提下再額外賜予長者某些衣食,乃至貴重物品――與原本的受鬻法相比,賜物存問更能彰顯朝廷對長者的尊重,有效推動瞭社會敬老愛親風尚的形成。
三、漢文帝的分與共
作為在創業和守業之間承上啓下的帝王,漢文帝在對外事務方麵也曾做齣不菲的功績。
不同於漢高祖的以和為貴或漢武帝的窮追猛打,漢文帝延續瞭自己穩健的政治風格,在對外尤其是對匈奴的交往中,采取瞭“分疆自立,和睦共存”的得當策略。
一方麵,漢文帝堅持大漢與匈奴各自獨立,分疆自守,提倡互不侵犯。雖然按照當時中原的兵力與國力,大漢其實有一舉殲滅匈奴的實力。但文帝認為如此大動乾戈其實於兩者都無益,因而始終未曾將與匈奴動武作為上策。且考慮到匈奴居於寒冷的北方,漢王朝還會主動嚮其提供物資,以避免匈奴陷入不得不對外侵略的睏境。
另一方麵,當匈奴違背兄弟之約以侵擾大漢邊陲時,漢文帝又應對得毫不手軟。漢文帝三年(前177),匈奴右賢王在河南一帶主動挑起戰爭,漢文帝不僅立即派齣丞相灌嬰及近萬車兵、騎兵,隨後還親自赴前綫督戰。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發動突襲,先頭部隊甚至逼近甘泉宮。為此,漢文帝直接調動十萬騎兵,韆餘戰車護衛京師,並從上郡、北地郡、隴西郡等多地對匈奴展開作戰。不過就算更具優勢,漢文帝也未對匈奴趕盡殺絕:他親自緻信匈奴單於,主動提齣停止攻伐,呼籲匈奴與漢和平交往……
在位二十四年,漢文帝用他的堅持換來瞭西漢的長久穩定與高速發展,也用他的恭儉贏得瞭婦孺的贊譽與士人的肯定。哪怕他並未成為西漢盛世的建造者,哪怕他還是錯過瞭賈誼這樣的人纔,於更多人而言,他還是擔得起“賢主明君”的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