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4/2022, 11:39:55 AM
盛宣懷首先是個官―太常寺少卿,雖然這隻是一個虛職,但對於李鴻章而言,替他掌管整個北洋産業的商人,必須得帶上一個紅頂子。
掌握在盛宣懷手上的北洋産業基本上涵蓋瞭中國經濟命脈的每一個角落,鐵路、礦山、製造、電報等無一不在其控製之下。即使李鴻章因為甲午之戰之後被排擠齣朝廷中樞,不再擔任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但盛宣懷作為洋人和朝廷的共同代錶,仍然掌握著一些最掙錢的部門。
而最重要的是盛宣懷仍然控製著電報業,李鴻章的東山再起,與這有著莫大的乾係。
簽署完《馬關條約》後的李鴻章被貶擔任兩廣總督,就在李鴻章遠赴廣東之際,盛宣懷就從未停止過運作李鴻章重返北洋大臣職位的努力,而他的努力就在於傾其所有,以富可敵國的財力掃清一切障礙。
因為盛宣懷知道,即使他一無所有瞭,隻要李鴻章在位置上,所有的一切都能迴來。
當外國軍隊進入一個國傢的首都,不論是什麼理由,都可以看成是戰爭。
榮祿不一樣,正白旗的瓜爾佳氏,又是慈禧極為信任的重臣,在麵對洋人軍隊入京的問題上絲毫不敢耽誤,於是榮祿嚮慈禧建議後,慈禧一道諭旨:著李鴻章迅速赴京。
榮祿劇照
由於端王集團等滿清貴族齣於對洋人的仇恨,將所有洋人的物件都進行瞭銷毀,其中最關鍵的是將京城所有的電報綫給毀瞭,所以朝廷的命令都是快馬送至山東,再由山東轉發給各地。因此,山東巡撫袁世凱能掌握朝廷與地方的各種聯係內容。
袁世凱一直安安靜靜的呆在山東巡撫衙門看著全國各地的事態發展,但他最關心的還是李鴻章的一舉一動,因為在袁世凱眼中,唯一能妥善處理洋人關係的人隻能是李鴻章。
而李鴻章深知這一點。於是,李鴻章決定違抗這道上諭的命令,理由嘛,多得是。
李鴻章
盛宣懷極其失望,他是希望朝廷彆跟洋人打起來,一切都迴到談判桌前,他並不關心談瞭什麼內容,他隻希望代錶清政府坐在談判桌前的那個人是李鴻章。
既然打起來瞭,隻能轉而求其次,戰事不要擴散到東南地區,要打清政府就跟洋人在京津地區拼一拼就行。
盛宣懷在上海電報局坐鎮,負責牽綫洋人代錶與張之洞、劉坤一兩大總督進行私下談判,談判的內容就是:一旦洋人和清政府開戰,洋人的軍隊不進入兩大總督的管轄地,兩大總督負責保護各自轄區內洋人的生命財産安全。即:“洋人保我領土,我保洋人商務。”
英國對於雙方互保非常贊同,因為長江流域的穩定是英國最大的利益保證。英國是老大,美、日是英國同盟自然沒問題,英國隨後說服德國、法國同意互保,意大利、奧匈帝國一嚮跟隨德國,最不情願的是俄國,因為一旦互保,俄國就失去瞭一次染指長江流域的機會,但在七國都同意的情況下,俄國也隻能答應瞭。
這對於張之洞、劉坤一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慈禧宣戰,總督卻在私下議和,這就是重罪,定個叛國罪誅九族都不為過。雖然所有的運作都是盛宣懷齣麵,但協議落款必須是兩位總督的親筆簽名啊。
該輪到李鴻章齣麵瞭,盛宣懷讓張之洞、劉坤一暫時壓住慈禧的上諭,他得去找李鴻章瞭。盛宣懷對李鴻章說道:“如果這道上諭是假的,我們也要去遵守嗎?”
李鴻章心領神會的嚮盛宣懷迴電:“矯詔,粵斷不奉。”
張之洞、劉坤一根據李鴻章的迴電,迅速與各國駐上海領事團簽訂《互保章程》,湖北、湖南、江蘇、安徽、江西進入瞭安定的狀態。
看到兩湖,湖廣這麼做瞭,浙江、福建、四川也加入瞭進來,再加上李鴻章的兩廣,整個東南地區都進入瞭互保的範圍,這就是“東南互保”的過程。
而整個“互保”運動中,穿針引綫,齣謀劃策的關鍵人物就是盛宣懷,各大總督要做的就是在協議上簽字,而中間的所有工作和安排全部都由盛宣懷來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兩廣總督李鴻章並未與領事團簽訂任何條約,可是,李鴻章纔是“東南互保”的幕後靈魂人物。李鴻章這三個字在洋人眼中比任何簽名都有效,簽不簽協議不重要,這對於如此重視契約精神的洋人而言,確實是有點難以想象。
盛宣懷卻是又看到瞭機會,一個比讓李鴻章重返北洋更大的機會。
而這次需要在秘密會議中召進山東巡撫袁世凱,於是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在盛宣懷的統一安排下,商量著一個巨大的計劃:李鴻章齣任“總統”。
由袁世凱領兵率“勤王之師”赴京控製滿清貴族,實行“清君側”,“護兩宮”;李鴻章北上負責與各國談判,確保停戰;李鴻章齣任“總統”,掌管這個國傢。
這個主意隻有李鴻章、盛宣懷敢想齣來,李鴻章作為最大的受益方不宜主動錶達齣這個觀點,所以這件事又交給瞭盛宣懷主持操作。
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都沒敢答應,但又不能不錶態,最終商定的結果是: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皇上和皇太後遇難,他們就力保李鴻章就任“總統”。
後麵的結果並未如盛宣懷期盼的那樣,慈禧依舊還是皇太後,李鴻章雖然官復原職,但他也僅僅是為瞭簽訂瞭《辛醜條約》,大清朝的恥辱柱上始終都有李鴻章的簽名。
“東南互保”是漢人新貴集團與滿人世襲貴族之間的衝突對決,也是滿清權貴統治崩潰的界限,站在這個層麵而言,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未嘗不是一種貢獻,而盛宣懷最關心的還是他手中的財富。
盛宣懷知道“官”“商”任何時候都是分不開的,他的財富離不開李鴻章,他的名字也因李鴻章而印刻在曆史中。
那麼,問題來瞭,給你一個機會,你是相當盛宣懷還是李鴻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