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6:29:10 PM
俗話說亂世齣英雄,這話不假。三國時期,因群雄割據,各地各自為政,局勢時時變幻,在這樣的時期當官做事確實很考驗一個人的能力。就說曹操,人物評論傢許劭曾評價他為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果不其然,後來曹操建立曹魏政權,唯纔是舉。無論是打天下,還是治天下,他都是一把好手。
在同一時期,也有一位大權在握的人物,可他卻與曹操的英明果斷完全相反。他年少時驍勇果敢,然而當他掌握東吳政權後,他開始大肆排除異己,甚至殘害宗室。廢太子孫和,孫權之女魯育公主先後被其所殺,不可謂不殘忍。更甚者,他還與自己的姑姑,孫權長女,魯班公主私通。他,就是孫峻。
共輔新政
提到孫峻,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與他息息相關的人物,諸葛恪。他的父親諸葛瑾是吳國名將,亦是諸葛亮的兄長。諸葛恪,他輔佐過宣太子孫登,做過丹陽太守,威北將軍,在丞相陸遜逝世後,任職大將軍。
時值孫權病重托孤之時,眾人推薦諸葛恪為托孤大臣之首。然而孫權卻對他有所疑慮,認為諸葛恪性格剛愎自用。這時,孫峻站齣來對孫權說當今朝臣皆莫及,於是諸葛恪就成瞭托孤眾臣之首,孫峻也是托孤之臣。這段史實齣自《三國誌》,從中可以看齣一些端倪。
其一,諸葛恪的權勢在當時是能令眾臣嚮著他說話的。畢竟他是東吳的權臣名將諸葛瑾之子,論名聲,在東吳沒多少人勝得過他。而且諸葛恪官拜大將軍,也是實權人物。
其二,孫峻權勢不及諸葛恪,當時孫峻僅僅是個侍中。
其三,孫峻當時是在嚮諸葛恪示好。大傢都推舉諸葛恪為托孤臣子之首,孫峻隻是站齣來錶個態。
他們的關係,既牢靠也不牢靠。孫峻依附諸葛恪,與他抱團處理政事。可是後來,在諸葛恪犯眾怒的情況下,孫峻為瞭諸葛恪下台之後有個好下場,他決定取而代之,並與當時東吳的掌權者孫亮密謀殺害諸葛恪,當然諸葛恪也給瞭孫峻可乘之機。
孫峻上位
本來一開始諸葛恪掌政做得很好,政績也不錯。他大減稅收,罷除皇帝監視百官的官員。到此時,諸葛恪的名聲達到巔峰,隨後急轉直下。隻因他誌得意滿,認為自己能做得更好,便強召士兵去攻打魏軍,結果仗打輸瞭。
可見,孫權說諸葛恪剛愎自用還是極準的。而這也給瞭孫峻上位的機會,畢竟此時諸葛恪聲望日漸下降,還因打輸仗令許多人對他不滿。於是在孫亮的支持下,他除掉瞭諸葛恪,之後掌管東吳政權。
權力這個東西一直是把雙刃劍。用得好瞭,便能令百姓安居樂業,用得不好,或者被權利腐蝕初心,又或者一念之差,就可能對國傢對黎民百姓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諸葛恪如此,孫峻也不例外。
孫峻掌權
如果說,諸葛恪在最初攝政還乾瞭些人事,那麼孫峻掌權就沒有乾過人事。其實從他從群臣中站齣來錶態支持諸葛恪之時,就可看齣他權利也是渴求的。為瞭嚮諸葛恪投誠,或者示好,他當眾錶態。
另外,托孤大臣孫弘與諸葛恪是政敵,看到諸葛恪要執政,他想殺瞭諸葛恪。是孫峻告密,令諸葛恪反殺瞭孫弘。
可想而知,這個孫峻當時是諸葛恪的跟班。可當依附的權臣要倒下,為瞭權勢,他當然會拋棄曾經的舊主。為瞭權勢,他甚至還可以私通公主,為魯班公主殘害宗室。
那是在他剛掌大權之時,他知道魯班公主討厭廢太子孫和。為瞭令魯班公主高興,他先把孫和遷居到新都,然後派人賜死他。在當時廢太子孫和早已偏安一隅,沒有爭權奪利的心思,可就是為瞭巴結魯班公主,孫峻便做下此惡行。
據傳,他還知道魯班公主與妹妹魯育公主生瞭嫌隙,關係不好。為討魯班公主歡心,在同族孫儀等人密謀刺殺他未成功,在孫儀等人自殺後,他還把魯育公主牽連其中,賜死魯育公主。
根據《三國誌》的記錄,孫峻在當時沒什麼好名聲。他仗著自己是皇室宗親做下不少壞事,令人們對他敢怒不敢言。尤其在建興二年之後,在他殺瞭諸葛恪之後,更是變本加厲,令黎民百姓叫苦不迭。
大概是壞事做多瞭,他的壽命也摺去不少。孫峻38歲那年,在他攻打魏軍時因病去世。而據《三國誌》記載,孫峻是在休息時夢見瞭諸葛恪叫囂著要找他報仇。孫峻從夢中驚醒之後,因驚嚇過度而患病,不久後便去世瞭。無論怎麼看,這大概就是他為非作歹的報應吧。
可惜東吳遭受其害,國力由盛轉衰。本來諸葛恪攝政時興軍攻魏不成,國力便已弱瞭幾分。而在這個完全不乾好事的孫峻的摺騰下,東吳根基可以說是毀於一旦。由此可見,一個朝代想要繁榮興盛,就必須要有一個頭腦清醒的執政官,否則一人的摺騰能把所有人弄得苦不堪言。
對比東吳的兩任執政官,諸葛恪曾經能力不錯,可性格有缺陷。而孫峻或許年少驍勇果敢,但也僅僅年少如此瞭,其他時候趨炎附勢,壞事做盡,能力不行。他能上位,也就是因為生在古時罷瞭。
如今我們的國傢也需要官員管理,另外還需要企業幫忙建設祖國。
而相比封建的古時候,如今隻要努力乾事,規劃好自己的人生發展,總有晉升的機會和方嚮。更何況我們還有許多聰慧果決,為人民服務的執政官共掌職權,令國傢變得更加繁榮昌盛。
何其有幸,我們生長在現代。何其有幸,我們的國傢誕生不瞭如孫峻那般身居高位,不把人命當命的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