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17-09-09T20:52:14+08:00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39846
以交友起傢的Dcard,注重匿名需求,讓網友勇於分享心情。成立五年,在台灣各大學滲透率超過六成,纍積超過200萬會員,成績亮眼。
上一代的大學生,喜歡窩在PTT交流,但鄉民們長大後,大學生的最佳取暖地,近年來已經悄悄地換到瞭狄卡科技推齣的匿名社群社群平台Dcard。
成立五年的Dcard,在大眾都不太注意的時候,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匿名社群平台。
溽暑難耐,來到Dcard辦公室,裏頭的氣氛歡樂得就像夏令營。要動員平均年齡25歲的員工拍一張團體照,可熱鬧瞭,大夥忙補妝,絞盡腦汁擺pose。活力、青春,與Dcard給人的印象,不謀而閤。
隻有Dcard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林裕欽,顯得最平靜。問他成功關鍵在哪裏,25歲的他迴應得老氣,「就專心把事情做好。」
Dcard還真的做得蠻好。2016年底,歡慶五週年時,就繳齣一張漂亮成績單。目前在台灣各大學的滲透率已超過六成,纍積超過200萬會員,每月不重復訪客突破800萬,平台每10秒就有一篇新文章,還有文章被改編成小說、拍成微電影。
抽卡、聊天 正中年輕人喜好
但Dcard一開始隻是想創造一個讓大學生擴展生活圈,清新、安全的平台。2011年底,就讀大二時的林裕欽,和同樣就讀台灣大學資訊管理係的學長簡勤佑,在台大男宿裏催生Dcard。並在2015年成立公司「狄卡科技」。
Dcard有抽卡和校園聊天兩種功能。大學生每天能以抽學伴的概念「抽卡」一次,認識不同學校、不同係級的朋友,其中還有浪漫的「錯過」元素。抽到彼此的對方,若沒能在24小時內成為好友,就會永遠錯過。
「抽卡給予期待,讓人每天都想迴來,」林裕欽說,抽卡幫大學生走齣同溫層,擴大生活圈。
校園聊天部分,「匿名」則是最大的特色,使用者能沒有後顧之憂,單純分享心情。
Dcard非常強調使用者體驗,會定期做綫上、綫下使用者訪談,再根據意見修改功能。
Dcard産品經理林懷宇以註冊流程為例,過去要加入Dcard,必須填寫大量資料,並經過確認身分,纔能完成。後來林懷宇拆解流程,待使用者需要什麼功能,再填資料。改善流程後,每日註冊會員提升五倍。
另外,「動手做」的基因也內建在每一位工程師的血液裏。林裕欽迴憶,公司剛成立時,曾租用民宅做辦公室,員工來來去去,若沒有人人配置鑰匙,進齣相當不便。工程師發現問題,立刻想辦法解決。他們在內部溝通軟體Slack上,研發透過訊息開鎖的方法,讓鑰匙問題迎刃而解。
「酷、活潑」變名牌代名詞
隨著Dcard使用者愈來愈多,品牌力也愈來愈強,Dcard成瞭「活潑」「酷」的代名詞,許多年輕人都想一探Dcard究竟。
曾有一名飲料店員接到Dcard的外送訂單後,興奮得在Dcard發文,錶示自己即將要一睹Dcard的廬山真麵目,結束任務後,又在文章內po齣「到Dcard一遊」的照片。文章一齣,瞬間引起熱烈討論,最後獲得超過2萬7000顆愛心。
林懷宇也曾帶傢教學生到Dcard訪談,隻見學生這裏拍照、那裏打卡,直說能在Dcard工作真的「超級酷」,「你在鴻海、台積電工作,和他都無關,他隻知道是常聽到的公司,但講在Dcard工作,他自己在用,就覺得酷,」林懷宇說。
目前Dcard收入來源為廣告。美妝版熱門的討論産品都造成搶購。林裕欽也不怕這樣的模式太單一,他強調,Google去年廣告營收達794億美元,臉書為269億美元,代錶廣告市場非常大。但要吃到這些廣告市場就須往外走。今年初Dcard已揮軍日本,「我希望台灣人纔在Dcard,能有改變世界的機會,」他說。
Dcard辦公室中間有個投影螢幕,會即時秀齣最新文章、使用者意見、在綫人數等訊息。林裕欽佇立前頭,伸手比劃,「這也是工程師自己做的!他們想到什麼,就加什麼。你看,現在還有天氣顯示,今天台北好熱喔!」
林裕欽沒說齣口的是,他帶領Dcard嚮前衝的心,就跟外頭的天氣一樣火熱。